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2016-06-13阮明世
阮明世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人民医院,黑龙江 双鸭山 155600)
·中西医结合·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阮明世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人民医院,黑龙江 双鸭山 155600)
目的 观察分析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实践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按照依序交叉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甲组和观察乙组,各58例,对照甲组患者皆予美托洛尔治疗,而观察乙组患者皆予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结果 观察乙组患者的用药总疗效率98.28%(57/58)明显优于对照甲组49(84.48%),差异统计学意义鲜明体现(P<0.05);用药前,两组患者心电检测指标显示比较差异无鲜明体现(P>0.05);而用药后,组内各项心电指标存在鲜明的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组间心电指标差异也存在鲜明性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乙组发生的不良应激反应总比率为1(1.72%)明显低于对照甲组的9(15.52%)(P<0.05)。结论 应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可高效改善临床各项心电指标,具有极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稳心颗粒;美托洛尔;冠心病心律失常
冠心病的治疗应多选择具有预防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但这类药物很易促发不良应激反应,所以在实践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时,存在一定的用药治疗难度[1-2]。为了探寻更为有效的用药方案,本文对58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与58例应用美托洛尔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此项研究实践的疗效观察对象,其中男性84例,女性66例;年龄介于48~73岁,平均年龄(44.36±1.47)岁;BMI介于24~29kg/m2之间,平均BMI(26.42±2.21)kg/m2;病程介于1~17年之间,平均病程(6.42±1.85)年。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24 h动态心电检查证实为室性心律失常(24 h室性早搏5000次,伴/不伴室性心动过速)[3]。按照依序交叉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甲组和观察乙组,各58例,两组患者到院检查发现均伴胸闷、心悸、气促及一定的胸痛等明显症状。选择的病例中均排除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力衰竭及肿瘤类等严重疾病者。经观察统计得出,两组上述各项资料的比较差异值P>0.05,可进行分组实践研究。
1.2 用药方法
均予两组常规治疗冠心病,药物有低分子肝素钙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在这基础上,58例对照甲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口服25 mg/次,2次/d;而58例观察乙组应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开水冲服9 g/包,3次/d。均以2个月为两组的治疗周期。
1.3 评价指标
显效:用药后多种症状消失,心电显示期前收缩减少90%或消失;有效:症状有缓解,90% 期前收缩减少50%;无效:症状未缓解或严重,心电结果不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践疗效
分组用药后,观察乙组的疗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甲组的,检验差异具有确切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实践疗效对比统计表 [n(%)]
2.2 治疗前后心电检测指标
用药前,两组患者心电检测指标显示比较差异无鲜明体现(P>0.05);而用药后,比较组间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存在鲜明性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用药前后甲乙两组组内述各项心电指标也存在鲜明的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
2.3 不良应激反应
观察乙组发生的不良应激反应总比率为1(1.72%),表现为用药后上腹部不适、恶心明显低于对照甲组的9(15.52%),表现为用药后头痛恶心5例、血压低2例、心动缓慢2例,其差异意义极其显著(P<0.05)。
3 讨 论
目前,美托洛尔成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的一种常用性药物,但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可发现,其长期疗效仍不是特别理想[4]。而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可增加疗效,两种药物不仅可通过各自的机制作用于改善心肌缺血,有效降低用药剂量,还可减少不良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应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可高效改善临床各项心电指标,具有极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1] 梁俊琦.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7):145-146.
[2] 刘建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13):99-100.
本文编辑:李 豆
R541.4
B
ISSN.2095-6681.2016.31.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