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研究述评

2016-06-13何春华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武术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少数民族基地

何春华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研究述评

何春华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2001-2015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数量、建设意义、建立可行性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文献述评,旨在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研究和社会化发展与传承提供重要理论启示和发展趋向。

中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研究述评

以中国知网首页为检索路径,以全文为检索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为关键词涉猎可知,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研究,最早伊始于2001年。自2015年以来,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量为31篇,其研究领域多集中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数量、建立原则、建立可行性、建设意义、建设类型和人力资源等,而对于文献述评研究至今仍为空白。同时,依据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深入解读得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理论研究不仅在深度、广度上,还是于跨学科、专业和领域等方面都需要加以深入探索。且仅有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停留于文本上,与社会实践契合度甚微。基于此,本文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为研究论题,将现有研究成果加以宏观综合和微观评价,旨在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研究和社会化发展与传承提供重要理论启示和发展趋向。

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数量研究

自2006年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通知以来,各省份陆续建立少数民族传传统训练基地,且数量逐年增多,但是通过搜集、阅读2001-2015年中国期刊网文献资料发现,仅有贵州、湖北、湖南、河南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数量得以理论呈现(见表1),进一步阐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数量研究被忽视,具体表现为各省份建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数量与理论研究脱接,相关理论研究无基地数量分布内容,致使宏观量化无法加以理论升华,阻碍基地与省际间的交流、互动与借鉴。此外,相关文献资料中仅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数量理论研究具有时间分布参差性和停滞性,且无后续研究,也就是说学术界对此关注度不够,造成此领域理论研究空白。

表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数量研究呈现一览表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意义

任何新生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价值与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作为现代化、全球化、国际化快速发展催生的一种重要社会文化现象,其价值意义同样博得学术界关注与探讨,进而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意义凸显出多元化。如某学者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意义在于“举办少数民族体育竞赛、表演项目的培训班;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推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工作全面有效地开展。”[1]王贵忠(2012)在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与高校型基地发展研究中认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展示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高水平民族传统体育的后备人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和表演水平的重要抓手,是普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增强各族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载体,对于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还有学者从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与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共建视角,指出其意义在于“挖掘、整理、传承和推广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形成区域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心,为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促进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2]除此之外,王桂忠等(2005)在《建立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网点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指出其意义为发掘、整理传统体育文献,保存和保护、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区域民族体育活动中心,为民族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服务;提高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水平党;促进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综上所述,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意义的研究,涉及面较为宽泛。但是,通过对文献资料分析可知,此领域研究仍存在文献数量少、质量弱和单一化研究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术界往往将基地建设意义研究作为主题研究背景简单介绍;(2)民族体育工作者、专家与学者等无意识到研究意义与实践化结合。基于此,建议学术界在进行基地建设意义研究时,注重与实践结合以便让基地建设意义内容真正落实到社会实践过程中。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立可行性研究

伴随着科技生活化、民族文化与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接受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寻觅新型多元化发展空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作为其中核心组中,亦应迈向建立社会单一化与多元化发展空间共存的发展道路,实现社会资源整合优势效应,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在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里得以演进。

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立的区域空间主要集中于各级各类学校。正如“粤湘黔豫琼五省共建设有 53 个省级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最多,达到 23 所,依托体育运动学校(县体育局)建设的有 13 所,依托中学建设的有 17 所。”[3]然而,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学校和社会其它领域建立可行性研究却较为少见,即在学校建立基地是否具有可行性和能否带动其快速发展,以及在社会其它领域建立是否具有价值、功能等。王桂忠(2005)在建立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网点的可行性研究中指出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网点建立及运作的可行性为后勤保障系统、经费保障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政策支持系统。但是对于其它学校和社会领域研究尚未涉及,进而造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赛带训,组织管理制度、文件与实践脱轨,教练员、运动员缺乏专业化,基地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脱轨等不良现象。基于此,建议学术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科研关注:(1)加强基地建立可行性专业化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2)拓展建立空间多元化,即向社会医疗机构、村镇、都市、企业等延展,实现基地建立社会领域全面化。

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4.1 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是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目前状况进行研究,此领域研究成果能打破墨守陈规思想、开拓创新发展模式。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现状研究,诸多学者观点异同。如某学者从场馆设施、资金、教练与运动员视角,对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宜昌和恩施地区;室内场地仅有2个,其他的全部在室外;训练基地全部是兼职教练;运动员主要来自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和退役运动员,学历以初高中水平为主,平均年龄为15.4岁,专项训练时间平均为8个月。”[4]与此同时,向政(2014年)在《从湖北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管窥全国民运会发展瓶颈》一文中,再次对场地设施、资金、教练员与运动员进行深入探讨,使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现状研究具有连续性。此外,张辉(2015年)指出“湖北省民宗委设定的8个基地均分布在鄂西南地区,地处恩施和宜昌两市,所在地区均属于国家划定的西部贫困地区,多以土家族、苗族聚居。”[5]刘继鑫(2008)在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若干问题的思考研究中以贵州省为研究范围,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应注重根据基地的分布及类型,细化基地功能和职责;针对基地的特点和传统,重视项目选择;成立学术研究组织,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成立学术研究组织,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工作。还有学者从基本情况、师资队伍、运动员、场地器材、训练与比赛情况,认为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现状为“各基地建立在大专院校、高级中学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教练员学历有70%是本科毕业,30%是研究生毕业,各训练基地的教练员学历层次整体不高;72名运动员中,有59名即81.9%的运动员具有二级以上的运动员等级和拥有较高的运动水平和运动素养;训练基地都没有龙舟、秋千、独竹漂场地;其它项目的设施不理想。”[6]

以整体分析可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现状研究主要集中于师资、运动员、场地器械、训练比赛、科学研究等领域。从整体而言,此领域研究核心仅针对各级 各类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而对于其它研究成果尚未涉及。基于此,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运转模式、文化承传效果以及与社会实践融合性、现有研究成果连续性等多元化发展现状研究。

4.2 发展问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作为承传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依托的空间,其发展矛盾、疑难和关键性问题对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为学术界关于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高学术研究诉求。

刘少英等(2001)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面临的困境:基地仅侧重于大中专学校,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和中小学,缺乏训练场地设施;各种赛事活动较少,其技艺仅停留于娱乐体育水平;教师缺乏,新生力量培训跟不上;民族体育人才流失现象严重。”[7]吴 萍(2007)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综合训练基地存在问题:教练员数量不足、运动员来源受限、比赛成绩来看,整个比赛水平处于下滑趋势,说明基地从训练到管理,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8]倪东业等(2009)在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认为场馆设施、训练经费不足、教练员素质有待提高。罗莎莉等(2013)在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指出基地建设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教练员方面、运动员方面、场地设施。向政(2014)认为“场地设施不完善、训练经费来源单一与不足、教练员素质期待提高、运动员面临的困境、实践超前与理论滞后的尴尬境地。”[9]张忠杰(2014)指出“经费投入不均衡、比赛太少、多层管理、基地教练员队伍、队员不太稳定。”[10]尽管诸多学者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师资力量、场地设施、训练比赛、人才培养、赛事成绩、资金保障和管理等发展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研究,但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这些研究主要表现为常态化存在的宏观性,即全国各基地普遍存在问题,而对于微观性研究,比如赛事资金自筹、师资培训等成功案例,却缺乏深入探讨。因此,基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存在的差异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既需要依托国家政策的等待式发展,更需要有效利用地方优势和外来元素进行内部自主式发展。

4.3 发展对策

发展对策研究是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所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策略、手段和方法。此领域研究的价值在于给基地个体发展提供践行引用,给政府、管理机构层等指出明确地治理策略和发展趋向。而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对策研究,诸多学者依据基地个体发展现状、问题等提出多元化观点。刘少英等(2001)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文中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对策为加强宣传,增强意识;扩大基地范围,通过基地促进全民健身;拓宽经费来源,加大经费投入。吴 萍等(2007)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文中提出政府重视,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建立长效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制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计划的纳入学校体育教育;引入基地竞争机制;经费有保障;重视教练队伍建设。倪东业等(2009)在《湖北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文中指出加强对外交流,培养后备人才,增强民族竞技体育训练活力;扩大基地范围,通过基地促进全民健身;拓宽经费来源,加大经费投入;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实现宏观调控;加强对后备人才培养的力度;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的保障体系,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张忠杰(2014)在《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发展对策为政府拨款和市场化相结合;精简管理机构,简化行政审批;加强教练员、运动员的培训和教育;竞技比赛与群众体育相结合;基地建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基地特色,打出品牌;因地制宜突出基地特色,打出品牌;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科研应用的能力。张辉(2015)在《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的瓶颈与机遇》一文中透析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措施:丰富和完善基地制度;改善基地分布,促进全民健身;政府拨款与自身创收双管齐下;基地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有机融合。

以整体分析可知,自2001-2015年以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对策科研成果,尽管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所提出的发展对策仅停留于宏观理论层面,缺乏与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针对性策略。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发展而言,倘若未能把社会实践意识作为发展依托,具有宏观理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承传我国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精髓必将受到阻碍。此外,社会实践意识亦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测量指标。基于此,建议学术界应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社会实践意识发展对策的研究,以便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达到科学的巅峰,必须有理论思维”。[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在现代社会要想得以可持续存在与延续,亦应具备科学化的理论思维发展理念。到目前为止,尽管学术界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加以宏观和微观研究。但是仍然存在宏观研究内容学校占据主体,尚未达到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为论题的宏观研究目的。微观研究领域狭窄,仅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研究,对于中小学、体育运动学校及其它社会领域研究尚未涉及。基于此,学术界需梳理学术研究领域,以类别化进行宏观探索和微观深入研究,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社会可持续化发展和历史演进。

[1] 刘继鑫. 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若干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84-186.

[2] 韦丽春.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的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6):11-15.

[3] 王桂忠.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与高校型基地发展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10):58-61.

[4] 倪东业,刘仕英.湖北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66.

[5] 张 辉.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的瓶颈与机遇[J]. 辽宁体育科技,2015(1):1-3.

[6] 罗莎莉,艾 康 ,卞 卡.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35):119-120.

[7] 刘少英,田祖国,吴永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J]. 体育学刊,2001(3):58-59.

[8] 吴 萍,王馨平,王莉敏.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J]. 凯里学院学报,2007(6):79-80.

[9] 向 政,程 兵.从湖北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管窥全国民运会发展瓶颈[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43-145.

[10]张忠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35-39.

[1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Literature Review of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Base in China

He Chunhua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gnshan Henan 467000, China)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reasoning, the paper makies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tudies from 2001 to 2015,and finds that the number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base in China,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the feasibility,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base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ims at providing important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studying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bases and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China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base the research review

G85

A

2096—1839(2016)08—0107—04

何春华(1986~),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教学。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少数民族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我的基地我的连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