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马》:国家话剧院改革“实验田”

2016-06-13

上海艺术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战马舞台上海

在北京演出51场以后,2015年11月15日,中文版《战马》于上海文化广场进行了首演,之后连续演达到64场。《战马》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和英国国家话剧院合作引入中国的第一部戏剧。12月10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舞台剧《战马》上海演出研讨会”在沪举行。国家话剧院《战马》剧组代表与上海市各业界专家、相关创作与制作机构负责人、剧场运营代表及《上海艺术评论》等媒体代表参会。这部剧从理念、运作机制、舞台呈现等多个方面引起了整个上海的演艺界,特别是上海戏剧界的关注,更为国内戏剧界带来许多启发和思考。

“实验田”:通过项目运转解决剧院问题

国家话剧院主任、《战马》制作人李东认为,《战马》这个项目对国家话剧院来说是主动、也是被动的选择:几乎同所有的剧院一样,国家话剧院目前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人才断档。特殊岗位的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缺失;第二,民营公司竞争实力越来越强,国家话剧院面临着外部竞争压力;第三,愈加多元、丰富的文化生活给剧院的演出提出更多要求,特别是原有观众结构的改变和流失,也给剧院的剧目和运营带来挑战。

在新的标准确立和剧院重新管理上,国家话剧院决定采取 “实验田”的方法:选择一个体量够大、标准够高的项目,通过项目运转解决剧院的问题。英国国家话剧院成了值得借鉴的最好样本:英国戏剧在全世界享有盛誉、英国的戏剧产业非常发达;此外,从2013年开始,英国国家话剧院着力于事业企业化管理。从体量、人员数量来看中英两国国家话剧院几乎相当,两者人员都在700人左右,但英国国家话剧院一年演出的场次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4倍,其整体的收入则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40倍。

这让李东觉得非常惊讶,他开始意识到,一件单一的作品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弄明白的是英国国家话剧院整体的文化环境、创意环境,以及作为剧院来说,国家话剧院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土壤和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在中国是否可行。

作为与英国国家话剧院合作的第一个项目,《战马》的合作协议几乎囊括了能够合作的所有方面,包括人才培养、剧目的交换与制作以及需要引进的全部要素。

首先,需要改变的是用人机制。《战马》的团队共有90人,演员有40人,技术、管理人员将近50人。其中正式在编人员20人,聘任制人员近25人,其余人员全部为项目签约的合同制,为期两年半。每一个人都是签约之后才能进组,不签约的不能到剧组工作。这一人事改变,在用人制度上为项目做了良好的机制保障。

第二,在财务制度上,《战马》首次综合运用了文化部的创造资金和公益扶持资金。项目动用创作资金近一千两百万,同时利用创作资金启动其他资金,撬动社会资源。其中主要费用花在了基础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战马》的演员训练了14个月,单就“马”的一项人才培养花费了将近四百万元。

第三,就合作机制而言,此次合作在国家剧院里开放度当属最高。设立专门独家运营的工作,在上海由上海艺术界及文广演艺集团联合制作。李东坦言上海文化广场为《战马》提供了所有的方便,所有的要求都得到了最好的专业性回答。

第四,在国家话剧院现行制度下,李东每个月要按时给国家话剧院领导班子做一次该项目的综合性汇报。领导班子提出问题,李东来解答,解答之后形成决议再按照决议来执行。这样就保证了剧目的正常组织纪律,同时也对剧组提出更高的要求。

《战马》秉承最“笨”的原则,所有不会的都要从基础做起。国家话剧院企图通过这个项目,学习引进包括制作、技术、管理等一整套体系,这带来的结果是剧院有了一支平均年龄28岁、能够担当起制作、技术、营销到宣传等各个环节的年轻队伍,这些队伍成了剧院的骨干。

“标准化”:引进舞台技术,学习职业精神

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文国用“非常感动”、“非常震撼”来形容看到《战马》中人和“马”交流时的感受。上海戏剧学院王洛勇教授当时坐在剧院的第三排,整个看戏过程中,他能感觉到背后冲出来一股股热浪——这热浪不仅源自自己的激动,他甚至能感受到后排观众呼吸的感觉,人们从头彻尾被戏抓住。

能够产生这样震撼而又真实的感觉,仰仗的是强大的舞台技术。《战马》在舞台技术上的投入下了一番功夫,仅就“马”一项来说,马偶重108斤、由28个工人花了6个月纯手工制作而成。恒源祥戏剧公司总经理、导演徐俊认为这就是《战马》最重要的作用:对技术的研发和支持提供了示范和启发。英国国家话剧院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对舞台技术进行研发,正是为保证舞台质量。而是否可以从国家层面给予支持,由专门研究舞台技术的单位提供所需用品,保证舞台演出质量,徐俊觉得这是《战马》给予我们的启发。上海文广局创作中心一级导演郭小男也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中国戏剧缺少的不是文化沉淀,而是缺乏英国人的技术。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一级编剧喻荣军认为除了技术以外还要注重艺术管理和舞台管理,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舞台技术体系之外,更动人的是英国同行的艺术理念和职业精神。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理论家荣广润认为对中文版《战马》的学习不是单单学习剧目本身,而是通过剧目全方位学习英国或是世界上一流的、也以事实证明是成功的那些剧目背后的艺术创作的理念、方法和管理机制、运营机制,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的问题。

剧组木偶导演刘晓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人对人的尊重:一场演出道具中的枪坏了,导演把排练停下来,让所有100多个工作人员和演员回到舞台上围成一个大圈,然后把枪械师请到圆圈正中间,让他解释这个枪因为什么坏了,促进方法是什么,他在几天之内维护好?枪械师觉得工作得到尊重,问题解决了,枪械师也越发觉得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义。

“本土化”:到了中国要有中国的“范儿”

无论是在舞台技术体系还是艺术理念和职业精神上,《战马》都让国内戏剧界看到了差距。“上海现代人剧社”总监张余说现在上海每年上演外来及本土的话剧超过260部,但像《战马》这样艺术性与技术性并举的好戏,我们原创的却寥寥无几。

李东表示,通过与英方的技术岗位一对一的对接,国家话剧院的技术团队得以建立,并引进了英国人花了20年时间建立起的《战马》技术体系。郭小男认为中国是戏剧大国,有的是艺术家和深厚传统,而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向世界上宣传自己的传统文化,缺少的正是英国的技术。他用“新洋务运动”来形容《战马》的引进,认为这是一次“预谋”、“战略”,也具有西学东鉴的创意。但技术引进之后如何进行本土化、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表达我们自己的传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技术之外是人,是演员的选择和培养。喻荣军认为在本土化过程中,马偶做得非常好,问题在演员部分:唱歌时的叙述,对于观众来说有点不是那么接地气,好多演员身份的沧桑感,可能演不出来,并不是所有有经验的演员都愿意来演,这是个问题。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吴孝明认为,人才已经成为一种资本,人才培养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在创作的理念上,中国剧协、上海剧协副主席,市文广局创作中心一级编剧罗怀臻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存在前提,民族的东西要接通世界共同的价值理念,要符合人类各种普世价值。如果不能,民族性、民间性的东西仍有局限。

他认为,上海在还没有首演、不知市场反馈的情况下第一个从北京引进《战马》这个剧目,这本身就是对技术的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作为国际交流文化中心是成熟的,但作为国际文化创造中心还有缺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有品质和情怀做支撑。国际文化大都市包括上海语言、中国语言、国际语言,罗怀臻说:“这并不是说国际语言就是歌剧,中国语言就是京剧,上海语言就是沪剧,而是剧里应该有当代的审美,共同的人类审美,世界的歌剧到了中国也要有中国的范儿。”

猜你喜欢

战马舞台上海
台上
画与话
小战马
欢乐上海迪士尼
战马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战马
我们的舞台
战马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