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约,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2016-06-12金立义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文阅读教学

金立义

当下的阅读教学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广大语文教师对此则是如坠五里云雾,有的甚至发出了无奈之声:“语文课究竟怎么上?”教师对阅读教学之所以迷茫,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阅读教学的一些本源性问题认识不清。阅读教学究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对这三个问题教师有几个说得清,道得明?

任何问题的复杂化是因为人们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没能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其实,越简单就越接近事物的本质。阅读教学必须化繁为简,轻盈行走,回归本质。简约,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美好境界,成为阅读教学的应然诉求。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目标不明的表现有这样几种:泛化——目标过多,不集中,一节课不知道想干什么;越位、缺位——年段目标不清,文体目标一样;错位——把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强化了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导致语文课的变味与走样。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教学全过程起着决定和导向的作用。教师只有清楚地知晓为什么而教,方能教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

1.目标要精简集中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一堂课,面面俱到,结果就是什么都得不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必须瘦身,要精简、单纯、集中,做到少而精,小而实,力争追求一课一得。课堂的提问要减少再减少,要能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学习苏教版课文《夹竹桃》,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作者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课文内容的统领性问题,教师完全可以以此问题为抓手,带领学生品读课文,理解内容,研究写法。

2.目标要指向核心

语文课要做自己该做的事,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那是得不偿失的事。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目标的确定必然要指向这一核心任务。

阅读教学要和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说“拜拜”。教学目标在关注人文性的同时,更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在实现工具性中渗透人文性,实现言意兼得。比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目标研制,如果从教课文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定为:认识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如果关注“语用”能力,跳出课文教语文,目标则应转化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认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会环境描写。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深度地认识了詹天佑,且学习了环境描写法,并迁移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技能。

一篇课文总是特点鲜明、富有个性的。为什么这样写,不那样写,这是作者独一无二的智慧,也是“语用”特色的彰显之处。教师解读文本,要重点细究这样的问题。研制的教学目标要带有该文本特有的印记,要依文而定,直指“语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简要

现实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两个明显的短板:一是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一直认为“教语文”就是“教课文”,课文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结果导致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教学内容囿于课文的思想内容,语文课变味走样。二是教学内容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形成的,带有很大的经验性,其内涵和外延非常模糊。同一篇课文,教师在选择教什么时差异很大。不同的教师依据自己对文本解读的理解,选择了适合自己特色但未必合宜的教学内容。

研究学者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符合“二八”定律,即一篇课文有80%的内容学生自己能够读懂,仅有20%的内容需要教师引导、点拨。而阅读课上,教师常常在学生已懂的内容上下功夫,而忘了学生不懂的内容。这样开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了“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理念。他认为“教学内容是体现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核心要素。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反映了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而现实是,由于教材的助教系统不够,本体性教学内容是隐藏在课文中的,不易发觉的,教师需要有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挖掘、梳理、甄选与重组,依据教学目标,才可能选择到最简要、最适宜、最能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实现跳出课文教语文的目标。

1.发现语言密码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文本的秘密就是言语的表现形式,它蕴藏在内容之中,是隐性的,不易察觉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解开言语表达密码的过程。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词析句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引导学生“沉入词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发现语言密码,读出微言大义,领悟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及效果。

比如苏教版《谈礼貌》这篇课文叙述的三个故事:牛皋与岳飞向老者问路;小朋友脚踩女青年的裙子;朱师傅理发时刮破周总理的脸。细细品味作者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你会发现这些语言特点鲜明,非常切合说理文的特质:

(1)概括性:在叙述这三个故事的时候,情节简单,是概括性的叙述,而不是生动形象的描述,言简意赅,切合了文体的特点。

(2)指向性:三个故事在叙述上都集中在当事双方的对话上,其他的情节则省略不写,且对话的内容都暗含着“礼貌用语”的意义和价值,聚焦了课文的中心论点。

(3)生动性:人物的对话生动形象,反映了每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在议论事例时,又采用打比方的方式来阐述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准确性:事例后不同方式的议论准确地揭示了事实所包含的道理,而这个议论又成为一个小分论点,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独特形式。语文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炼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至于文本中的修辞化语言、陌生语言、重复的语言、看似多余的语言等,它们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的锤炼,不能让学生游走过去,应引导学生细读批注,玩味评析,内化吸收,提升学生语言素养。

2.学习读写方法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崔峦先生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注重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

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习得方法。学生如果学到有用的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提高学习力,实现自能阅读。

阅读教学要重点从“读”和“写”两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方法。

一是阅读方法:怎样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及表达效果;怎样概括段意、课文主要内容、事物特点;如何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整合信息对一些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如何对文中的人物、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等。

二是表达方法:文章的架构方式(总分总、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情感变化等),段落结构(总分、并列、因果、承接等),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等),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如执教苏教版《山谷中的谜底》一文结尾——“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我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法。(雪松学会了弯曲,赢得生机)

(2)举例说明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灭掉吴国)

(3)用名句解释法。(大丈夫能屈能伸 退一步海阔天空)

(4)自己写感悟。(完成填空“有时弯曲不是 ,而是

。”)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了文章结尾的含义,而且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学到了理解句意的多种方法,在历练中增长了能力。

3.发展各项技能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是听、说、读、写、问、思、背等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好语文就是学好听、说、读、写四项本领。这四项本领有连带的关系:听和读是一路,都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一路,都是为了表达思想叫别人了解。了解和表达又是互相影响的,提高了了解能力,表达本领就能加强;提高了表达能力,了解的本领就能加强。”

如执教苏教版《九色鹿》,我设计了三个板块来培养学生三种能力:一是评价能力: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用文中内容说理由。)二是复述能力:把这个民间故事说给其他人听听。三是写作能力:调达后来对自己背信弃义的行为感到后悔,请描写一段他忏悔的心理活动。

再如执教苏教版《雾凇》一课,我抓住文眼“奇”字来设计教学主线,并组构三个教学板块内容:感知雾凇景象的奇丽——感情诵读课文第一节,培养读的能力;感悟雾凇形成的奇妙——复述课文第二节,培养说的能力;感受雾凇姿态的奇特——补写课文第三节,培养写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把课文仅仅当作一个例子,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读、说、写的能力,让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任务接地气,生根开花。

三、教学环节要简化

静观当今阅读教学,多以围绕怎么教而展开,始终走不出以教为主的窠臼,使课堂原本的“不确定性”扭曲为教师精彩表演的“确定性”,教师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课堂亮点的呈现上,设计了很多包袱,造成了环节繁琐、

流程冗长,而课堂的主人——学生却被冷落在一旁,处于“走失”状态。

阅读教学要减肥、瘦身,使其苗条、流畅,就要倡导板块式的整体架构,立体设计教学线索。因为板块教学主线清楚,高效聚合,整体性强,缩短了繁琐、冗长的教学环节,教学流程简化了,课堂上腾出了时间和空间,强化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增长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以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何组构板块进行教学?笔者以为,要以主线为抓手,整合内容,形成板块。

1.以理解内容为主线,组合板块

以理解文本的内容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形成板块,开展教学。这里的主线可以是主题线,可以是情感线,也可以是写作的线索。如著名特级教师卢雁红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设计的是主题线: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整合了两个教学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感悟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儿子了不起在哪儿。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

2.以语言实践为主线,组合板块

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听到的,忘记了;读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水里学游泳,在空中学飞翔,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在反复应用中学会的。从理解到运用,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一次飞跃,而完成这次飞跃,只有靠语文实践活动。因此,阅读教学的环节要简化,要淡化教,强化学,整合出几个语言实践活动板块即可。简明的板块,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才能夯实“语用”的训练。

语言实践活动板块可设计为“问一问”“认一认”“填一填”“品一品”“说一说”“辩一辩”“读一读”“写一写”“演一演”“背一背”等。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半截蜡烛》时,根据教学目标,重

组教学内容,安排了这样的四个

板块:

(1)听一听——听写词语:绝妙、危机、厄运、熄灭。

(2)说一说——说故事情节: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用“绝妙、危机、厄运、熄灭”开展说故事情节接龙比赛。

(3)品一品——品读三段话:细读课文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周旋的三小节内容,感知人物的形象,学习抓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4)写一写——补写故事情节:假如伯诺德夫人有一个二儿子叫杰森,围绕半截蜡烛,他又是如何和德军周旋的?请补写一段话,注意通过对杰森的细节描写,表现他的特点。

3.以学生疑问为主线,组合板块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儿童是哲学家,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萌芽。然而这些被麻痹的、平庸的、愚蠢的教师所践踏、压抑。”小原国芳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课堂的症结所在:教师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漠视鲜活生命的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命是窒息的,思维是凝固的,精神是压抑的。

教学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学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学是为了学生,是依靠学生展开和进行的,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语文应从学会提问开始,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并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案,把教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疑点之上,这样教得更有针对性,学得更有实效性。比如在上《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老人生活清苦,工作辛苦,为什么还整天乐呵呵的?”这个问题。教学中,我就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设计了两个板块的教学内容:(1)品读“我”和老人的三段对话,体会老人乐观自信的原因——爱工作、爱生活、爱生命;(2)续写“我”和老人三十年后相见的情景。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那就让他们拥有质疑的话语权。课堂上学生一旦开始学会质疑提问,就会处在主动求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这样的课堂充满着活力与张力。

简约,阅读教学的一种美好境界,也是阅读教学的应然诉求。阅读教学无需复杂化,教师也无需折腾自己。教者要摈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作秀,坚守简约,方能行走在语文教学的正道上。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