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资源的活用初探
2016-06-12朱爱云
朱爱云
摘 要: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要“活用教材”,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来教,强化语言实践,以多种形式进行阅读、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活用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02-02
在语文教学,如何使这40分钟发挥最大价值,成为目前广大一线教师考虑的焦点,衡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主要看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只有将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分配,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做到“活用教材”,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来教,强化语言实践,以多种形式进行阅读、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下面就是我对小学中年级活用教材初探的几点体会:
一、活用朗读
叶圣陶爷爷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在初读课文中指导朗读。小学中年段的学生初读课文以自由朗读朗读为主,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对学生提一些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预习课文的目的是扫清字音方面的“拦路虎”,同时,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因此,预习时,要培养学生养成随手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的初读课文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默读中提出疑问。默读的练习也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将整个小学阶段分3个学段,对默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小学语文中年段 (3—4年级)的默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理解”是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标志。因此,默读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课文内容,小学生所学的文章主要以写人、记事和写景为主。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学生就要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用什么事情来体现人物这个特点的;在阅读记事性的文章时,要善于找出记事文章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其中又以了解事情的经过为重点;在阅读写景的文章时,还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只有学会抓住每一类文章的重点,指导学生对重点段、句进行默读,提出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除此之外,要培养小学生具有较强的默读能力,达到《课程标准》“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的要求,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除了注意在课堂上加强默读的训练外,还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
3、在品读句子中体会感情。学生经过了对课文的初读、默读,对课文有了更好的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语言文字之美,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如:我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先选择好训练的第四自然段,设计好训练的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默读划出描写草塘“大”“绿”的句子,去体会草塘的美,然后指导朗读,通过读再来感受草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接着,让学生说出“大海”“浪花”分别指什么?作者用哪些词写“浪花”的颜色?最后,抓住关键词,进行反复朗读,以读促悟,引入意境,使学生在领略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欣赏了大自然的美,感受了生活美,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二、活用思考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在课题中生疑。在课改的语文课堂中,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想法?”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常常是打开文章“窗户”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我在教《鱼游到了纸上》时,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游”字,然后让学生用游字组词,再顺应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生疑:鱼应该游到水里,怎么能游到纸上呢?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自我探究中,引导质疑是很重要的一环,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2、在品读中生疑。发现是创造的开始,疑问是智者的明灯。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思考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把儿童的探索精神融入到思中,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的学生,才能真正品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如:我在讲读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时,我出示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说:“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讨论、寻找答案的所在,再引导学生读出乡下景色的美。
三、活用作文
作文教学是教学的一大难题,教师如果能再课文中巧设练笔,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事半功陪的效果。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是篇精读课文。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习青年画鱼的过程,抓住“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进行理解,使学生不自觉地引出小女孩的赞叹,然后,巧设练笔:“假如你看到了围观人议论的情景,请把它写下来。”由于对青年观鱼、画鱼的句子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在5分钟左右完成了自己的练笔,接着,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作品,同时,让其他学生点评,最后,给时间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次修改。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既指导了写作,又让学生明白作文是改出来的,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我就是这样,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让教材变“活”,让教材变得“有滋有味”,让学生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巢宗祺《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第1页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2]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90页 [M].
[3] [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的135页.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7
[4] 董耀红《可以这样教作文》的97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