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物理教学
2016-06-12胡谦东
胡谦东
摘要:教学主要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总目标,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 ;课堂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73-01
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好相应的物理知识,培养学习物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多种物理思想,逐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要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教学中要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总目标,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初中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重视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钻研教材,钻研课标,实验准备,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精心准备课堂例题和课堂练习题以及课后练习题,考虑好学生达成目标所采用的方法措施等。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全部物理教材,每学期开学时,最好能重读课标和通读教材,新教师力求在上讲台前精读完初中的全部教材,对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每一章的重点、难点、考点做到心中有数,课标要求是识记、了解、掌握、应用的各部分内容要清楚明白,作好这些准备,在具体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发生重心偏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需细读课标,在不同的教学时间读出不同的感受,不断深入对课标的把握,及时调整教学的重心和教学进度。
2.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孩子们的求知欲不仅仅来自于教师或者说是教师单方面的职责,夸美纽斯指出,孩子们的求学欲望是由父母、教师、学校、所教的学科、教学的方法、国家的权威共同激发起来的。
2.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
2.2加强实验,创造学习物理的情境。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感知和思维,并且还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
作为物理教师不能消极等待,应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精神,通过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或寻找替代性实验的办法,以保持物理课应有的浓厚本味。至于那种完全丧失物理本味,以在黑板上讲"实验"来代替物理实验的做法,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的。尤其是在新课标中,更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根据中学生分组实验较少的现状,物理教师应尽量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这样边学边做,不仅能增大物理课的本味,更有利于师生配合寻规律、学生积极练能力、课堂教学增效率。
3.教师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自豪感和迫切心情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学生的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牛阅读课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们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们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回答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看得很认真,教师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宣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险较原教材多很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第一章第二节分组实验的第三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若按书上的图排绕,学生的两只手不能松。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必须抓住铜丝两端连同线圈往刻度尺上靠,或者让另一学生拿着尺来测量,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一个初学物理第一次做实验的初二学生来说,很难做好。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出一个改进方法:把铜丝的一头弯曲折回压在铅笔上,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绕,既紧密又不易松动,学生可一手抓住铜丝的另一头,一手拿刻度尺轻松自如地测量。学生高兴地笑了,对后面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4.发散思维有策略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可根据实验所提供的信息,实验提出的器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从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来探究实验,寻找多种处理实验的方法。培养发散性思维可采取以下策略:
4.1从基本原理出发,多方面、多途径地寻找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如:在研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何关系"的实验中,除利用填表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外,还可以用图象法分析,使实验结果更形象、直观,更易于理解。
4.2从新的角度出发,想他人所未想,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思考独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除采用"伏安法"测电阻外,还可以启发学生用"伏阻法"、"安阻法"等完成实验。
4.3改变某些仪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电流表或电压表经过改装可以成为汽车上的油量表,无液气压计可以改装成测量高度的高度计等。
4.4不断地改进常规实验,以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如:在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有很多学生会误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这时可取一个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分别让它平放、侧放和立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测量出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摩擦力,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和验证。
5.课外实验是补充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模型制作、游戏及小实验活动中,不但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而且也发展了创造能力。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学生直观感知物理知识,印象深刻、牢固。如"不倒翁"、"纸锅烧水"等小实验,使学生在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驱使下,努力去思考完成,从而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