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读写通道开始

2016-06-12袁园

关键词:望月年段建构

袁园

一、研究基础

1.阅读研究

从2001年起,香港地区大力倡导阅读,一学期要求学生读30本书。特区政府大刀阔斧地改善学校阅读环境。如此走到第五年(2006年),参加国际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估(PIRLS评估),香港小学生的成绩从2001年的世界排名第十四上升为第二。

2.读写结合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年段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在每个单元后,都有“拓展”部分,这一部分有点像往昔教材中出现过的的“读写例话”,提出单元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写作知识方面)从而帮助学生由“习”到“作”。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月”主题“读写结合”路径为例展开。

二、主题选材

月色朦胧,关于月的探索,成为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的永恒话题。《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本课,不仅有关于“月”的环境描写,有音韵舒缓的“月”的诗歌,更有天马行空的“月”的想象。如此周全,如此雅致,堪称 “月”的主题习作典范,有如此佳作在前,第七单元之后的习作安排也就顺理成章了。

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们汲取营养落笔成“月”,以《望月》一课为主线,以《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五年级下册中《月夜》《月迹》《海上升明月》等佳作为基本拓展点,共同建构起“一条主线,多个基本点”的主题阅读“读写结合”路径 。

三、路径研究

1.修辞——建构“月”之美

(1)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第二小节,想想作者是如何描绘这诗意的月色,结合相关的语句做批注。

生:我关注到作者运用了“吐洒”这个词,“吐洒”是人才会有的动作,作者这里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美。

生:我还关注到这个句子“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银色的花边,让我们眼前一亮。

……

(2)建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片段中的修辞正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独特感受通过语言媒介的直接表达。富有学生不同个体的独特思考,这样的思考正是2011版新课标中对于学生写作实施要求的最真实写照。

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于各年段修辞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修辞尤其是最为大众所熟悉的比喻、拟人,到高年段,课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不仅仅是描摹物象,更多了一份情致。

2.想象——建构“月”之奇

(1)教学片段:

师:我们也正是爱想象,爱幻想的年龄。(出示各种月亮图片)在你的心中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静静的想一想。

生:月亮如一面圆圆的镜子悬在天空,望着月亮我隐隐约约看到了嫦娥动人的舞姿。

生:我知道蟾宫在古代就是指的月宫,折桂就是说得到冠军、金榜题名。

生:我仿佛看到了远方孤单的朋友。

……

师:月亮本无情,它有时圆,有时缺。不同的人看月亮,不同的感受在心中。

(2)建构思考:

2011版新课标中关于写作教学指出“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对于高年段的习作目标更是提出了“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要求。可见,想象在孩子的作品中往往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望月》中小外甥那段充满童趣和创意的想象一样,我们的孩子应该用自己的纸笔勾勒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3.拓展——建构“月”之妙

(1)教学片段:

师:打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4人小组一起研究名家眼中的月色。

小组1:我们组关注的是《月夜》这篇文章。月夜这篇文章只有一个人物,就是“我”。通过单个人物来写月夜可以写出它的宁静,让文章可以有很多作者独特的思考。

小组2:我们组还想到,关于月亮的幻想可以是一些关于思念、团圆的,也可能会想到一些挫折或者是美好的事。

师:正如苏轼的那首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小组3:我们组关注的是《月亮在敲门》,文中主要人物是,这篇文章不仅写了月亮的景色还写了乡村的其它景色和月亮的景色一起构成了朴素的画面。

师:月,不是单一的存在,与周围的环境呼应,营造的意境更有味道。

(2)建构思考:

最近两年群文阅读在我国悄然兴起。简单看来,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借鉴群文阅读的思想,其实,在指导习作的时候,借鉴同主题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挖掘写作方法、技巧,可以帮助孩子们博取众长。

以课文《望月》一文为例,从人物来看,主要是“我”和小外甥,通过人物的对话引出赛诗和幻想两个主要情节,月亮的描写在文中集中出现在开头的第二小节,起到烘托意境的作用,让人走进文本便生出一种月的神秘感。如果仅仅以课文为例,实在是给孩子们套上了一个金箍,写作起来总会放不开手脚。因此结合《拓展阅读》中的同主题文章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孩子们在比较中发现了“月”的主题框架下,作品的人物设定、情节安排、甚至是月的变化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选择,书眼中之月,绘心中之情,孩子们的笔下的“月”更亮了。

【参考文献】

【1】胡吉成.修辞与言语艺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温儒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邓艳红.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叶澜.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1

猜你喜欢

望月年段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读后环节在小学英语高年段故事版块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品诗赏词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望月怀远
年段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守得云开望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