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托斯卡》中对女主人公人物性格特征及情感的分析与处理
2016-06-12宫妮
宫妮
摘 要:普契尼歌剧的文化及音乐的创作背景,使歌剧《托斯卡》在音乐上具有独特魅力,本文以女主人托斯卡的人物性格特征及情感的处理为研究对象,认真细致地分析本作品的时代背景。对女主人公托斯卡这一人物随着情节的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来突出这位极具典型性的女性人物的形象特点。本章除了在对普切尼演唱风格特点上的分析外,还着重对女主人公托斯卡的咏叹调《艺术与爱情》加以分析,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普契尼 托斯卡 人物性格特征 情感的处理
一、作者普契尼个人及创作风格简介
《托斯卡》这部经典的,被无数大众所喜爱的歌剧是由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家普契尼所创作的,普契尼创作的许多歌剧不追求华丽的舞台效果,而是注重对人物性格及特征的内在刻画。相反,普契尼所要表达传递给世人的重点确是对于每部歌剧中每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性格的表达及人物情感内心世界的表现,正是由于他所独有敏锐,细腻,独到的戏剧感染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得各个人物的情感以迅速直接的途径传达给每位观众。他所谱写的音乐旋律柔美流畅,情境生动感人,人物性格细腻清透,尤其注重融入与戏剧相结合的贯穿发展,特别是擅长对那些温柔妩媚,一往情深,凄楚动人的典型女性形象人物的塑造及其性格的刻画。例如,歌剧《托斯卡》中的女主人公托斯卡这一典型角色,就是歌剧大师普契尼极力所展现打造突出刻画的一个典型的人物,尤其注重突出表现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复杂的心理变化和生活上发生的一些细腻感受,从而可以有效的凸显出大师普契尼独具特色高视角的直抒胸臆的抒情天赋,然而《托斯卡》正是他所有代表作品中的典型的一部。
二、歌剧《托斯卡》的背景及剧情简介
1.歌剧背景简介
歌剧《托斯卡》始创作于1900年,是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是歌剧作家普契尼的一部非常杰出的代表作品,这部歌剧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人物表现的精湛技巧,《托斯卡》这部歌剧的音乐风格没有用华丽的渲染,而是朴实的向世人阐述了每一幕牵人神魂的情节发展,这类音乐的产生是必然的,这与当时社会环境背景影响下的人们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欧洲国家在19世纪时期处于发展日趋成熟的阶段,而此时的社会特征是工业的发展,歌剧的鼻祖意大利在这时刻也是出于这一阶段,贫富不断加剧,然而工业革命的不断兴起,对于此时完成革命的任务是一个好的时候,由于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贫困。
此时在音乐的领域当中,意大利却诞生了一个新兴的乐派 -“真实主义”歌剧。真实主义歌剧改变了传统歌剧以神魔鬼怪和历史传说为素材而是以塑造真实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剧本,把笔触放到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甚至是一些小人物的身上,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刻画及描写深刻的反映了处在当时社会下的背景,虽然真实主义也会有其本身的缺陷,但是从当时的时代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和历史意义。《托斯卡》这部歌剧在艺术特点上的一些场景和刻画的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作品的基调,使得音乐与戏剧自然而然的融为一体,强烈的衬托出普契尼这位大师创作的艺术品位。
2.歌剧剧情简介
这部歌剧主要讲述的是早在意大利时期非常相爱的一对情侣之间的爱情悲剧性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当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正在教堂里安静作画时候,突然政治越犯安杰洛提逃到了这个教堂里,因为他的妹妹事前已经安排好了一把钥匙放在了这个教堂里面,因此可以让政治逃犯安杰洛提可以暂且的躲进教堂里避避风险,就在这时的男主人公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却看见了他,并且认出了他竟然是自己多年没有相见的至交好友啊,因此卡瓦拉多西毅然决然的想方设法要帮助他逃离警察斯卡皮亚的追捕。然而意外地是警察总监斯卡比亚竟然却因此逮捕了卡瓦拉多西,他却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死都不会暴露好友安杰洛提的下落。因此警察总督斯卡比亚非常生气并且最终判处了卡瓦拉多西死刑,重感情的女主人公托斯卡为了能够早日解救出自己心爱的恋人卡瓦拉多西,她毅然决然的决定要向警察总督斯卡比亚求情。谁料想斯卡皮亚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已经心怀不轨,竟然贪图托斯卡的美色已经很久了,企图想要占托斯卡为己有。托斯卡告诉卡瓦拉多西让他做好与她一起逃走的准备,但当执行人员开枪的那一瞬间,托斯卡冲上前去一看才惊恐的发现,她竟然上了斯卡皮亚的当了,但此时的卡瓦拉多西却已经死了,绝望的托斯卡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她的世界就在此刻都已经倒塌了,而就在这时警察们已经发现了警察总督被杀害了,正准备逮捕托斯卡,而托斯卡已经悲伤欲绝无路可走,选择结束了生命,跳墙自尽,结束了这一切的一切。
三、歌剧女主人公人物特征及情感的分析与处理
歌剧故事中人物的形象不仅要特色鲜明,而且最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细腻,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味觉。在演唱一首作品时,我们要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进而还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剧中所要演绎的人物特征,用什么样的情感来体现歌曲的演唱风格这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过对歌剧《托斯卡》的演唱风格的分析,这样才能充分的把握所要演绎的角色的特点。
1.歌剧中托斯卡的人物形象分析
歌剧《托斯卡》中的女主人公托斯卡是生活在黑暗腐朽势力的背景之下,命运往往是那么的不随人意,就当托斯卡和卡瓦拉多西正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之中时,现实的力量却狠狠的击败了他们的爱情,警察总督斯卡皮亚对托斯卡心怀不轨,想尽一切想要拆散托斯卡和卡瓦拉多西的办法,在斯卡皮亚不停地的逼迫下,托斯卡勇敢地举起匕首刺向他,向黑暗势力去起了匕首,从此她的人生就掉进了绝望的低谷,为了爱情她献出了生命,剧情发展到这里,不禁让人觉得普契尼这部歌剧,从头开始就总是让人感到那么的紧张,仿佛心也跟着悬了起来,然而所有的一切却都是命中注定,最终还是逃不过现实的魔掌,现实的无奈终究成为了悲剧的结尾,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会发现,托斯卡这一典型的女性人物代表能够为爱而生,又能为爱而死,和对幸福的向往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观众。
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作曲家为了使人物刻画的接近完美,是倾注了多么大的心血,同时普契尼在这部歌剧中也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忠诚信奉上帝,向往美好生活的女性人物,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她拿起桌子上的水果刀刺向斯卡皮亚的那一瞬间,一切就都结束了,托斯卡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手掌,一切都变得寂静了。歌剧从始至终没有用华丽的布景,但是伟大的普契尼却巧妙地运用音乐的笔触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女主人公托斯卡的心理变化活动,随着该剧情的不断深入发展,托斯卡在感情上也有些曲折细腻的变化,这都体现了托斯卡的单纯美好,却也突出了她善于嫉妒。
2.音乐结构中女主人公人物性格较为突出的段落分析
《托斯卡》这部歌剧一共分为三幕,其中最能突出女主人公托斯卡的人物性格特点的我认为应该是第二幕,其中歌曲《艺术与爱情》是歌剧《托斯卡》中第二幕女主人公托斯卡所演唱的一首咏叹调,是说当托斯卡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去求警察总督斯卡皮亚,而他却对托斯卡图谋不轨,想让趁机占据她,无奈的她跪在了地上,向上帝祈求着,唱出了这首歌曲。
咏叹调《艺术与爱情》的歌词大意是“我生来为了艺术与爱情,我从来就没有伤害过别人!我总在暗地帮助那苦难和贫穷的人们。信仰,我无比虔诚,我常像仁慈的上帝祈祷披露我的心。我信仰无比虔诚,鲜花不断献神灵。但在这悲痛时刻,为何,上帝啊,为何你对我一点儿不怜悯?我常用宝石去装饰圣母的衣襟,将歌声献给那天空,献给微笑着的星星,在悲痛时刻,为何,上帝啊,你为何对我一点不怜悯?”整段旋律随着音符舒展了起来,音乐的线条也随即起伏,衬托出了此时此刻女主人公托斯卡内心悲伤无助的情绪波澜起伏和万般无奈之感,随着进入了全曲的高潮,彻底的烘托出了托斯卡无边无际的绝望与痛苦,终于,把托斯卡痛苦无助的高涨情绪在此刻推向了爆发的绝望顶点,随着音乐的低落,一切又回到了平静。因为起初没有太多的渲染,而是直接进入角色,但是演唱时不可以刻意的追求声音音量的大小,声音均匀平稳,控制音量的大小,准确把握并的传送给每位听众,这样才能体现出托斯卡在情感上的状态。
3.歌曲演唱中对于情感的把握与处理
歌剧的第二幕中,《艺术与爱情》这首咏叹调是一首能够突出女主人公托斯卡人物性格的歌曲,这首歌曲在演唱的时候,起初没有过多的渲染,旋律刚开始进入时一直是很平静的,演唱时需要用较为弱的力量伴随着低音进行起音,要控制好声音,使听众要有听众行云流水般的感受,随着情节的不断变化,旋律也随之改变,此刻托斯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愤慨也在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紧接着在旋律上出现了紧张的三连音,好像是无奈的托斯卡在向上帝述说着自己的痛苦,流露出了的困惑与无助的情感,跟着旋律的继续延伸,托斯卡这个人物有了第一次的情绪的蓄积,此时的演唱则应该恰当细致的处理,要与歌曲刚开始的喧叙情绪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情感要进一步投入。托斯卡虔诚的向上帝祈祷着心中的限渴望,竖琴,大提琴和长笛的出现带出了女主人公托斯卡的歌声,她无力地瘫倒在了地上,此时的演唱需要演唱者略微带有些哭腔的音色,也突出了此时女主人公人物情感的流露。
本部歌剧《托斯卡》是由著名的歌剧作家普契尼大师的得力之作,剧中对女主人公托斯卡这一典型的女性人物的极力刻画与塑造,是本部歌剧作品的一大亮点,也是本部歌剧的一大重点,全剧从各个方面极力刻画女主人公托斯卡。《托斯卡》这部歌剧的创作对歌剧的发展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成就,如今,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生活中,都成为家喻户晓得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歌剧作品,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对我们今后的声乐学习和歌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许渌洋.《托斯卡》隔空对话歌剧未来[N].音乐周报,2011.
[2]景作人.国家大剧院版《托斯卡》以新取胜[N].文艺报,2011.
[3]王信纳.难忘《托斯卡》[N].人民日报,2000.
[4]牛明会.论普切尼歌剧《托斯卡》中托斯卡的人物形象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