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式探索
2016-06-11郭延涛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我国政治的一件大事。不言而喻,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当今经济新常态、多元文化并存,青少年价值观培育面临诸多挑战、任务艰巨,构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模式探索势在必行。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继承优秀传统价值观教育
1.1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为人们指定了人格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目标
儒家道德学说认为“仁”是社会道和德的基础,因此,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都要以“仁”为根本和原则,它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正是从“仁”出发,孔子提出了忠信、中庸、礼义等等伦理范畴,后来,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都是几千年以来道德规范和价值诉求。
1.2 以“义利观”为基本特点的价值取向影响青少年思想价值取向
儒家所确立的“见利思义”、“观得思义”、“以义导利”、“舍生取义”的“义利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主导的价值取向,成为了人们的崇尚与追求,形成了博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仅孕育了民族英雄,而且形成了崇高道义,弘扬仁义,以民族大业为重道德风尚和崇高节气。
1.3 “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让青少年继续发扬
儒家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统治者。既做到了“内圣”,又做到了“外王”,这才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这种体现自强不息、满足自我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精神,对坚定人生理想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物质化的社会,让青少年们学会道德担当和拯救黎明的思想尤为重要。
2 不断总结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
2.1 形成了完整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模式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提高道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等五个阶段。道德教育过程是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影响的过程,是长期的教育过程。
2.2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要结合时代特征
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环境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价值观教育要把握社会大背景下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特点,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进行不断的调整,这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2.3 在社会实践活动养成价值观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一直要求大、中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红色旅游和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培育社会价值观活动,要利用好这些时间。
2.4 全员参与,不留死角。
要把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利用学校主阵渠道,整合社会资源,探索价值观教育中社会教育的特点,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合力推进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
3 借鉴域外价值观教育的有益经验
3.1 凸显主体性
国外价值观教育模式认为,价值观教育只有注重学生和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体现生命性
国外价值观教育研究认为,青少年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目的所在。社会道德规范伦理原则、价值规范都是为青少年的生活服务的,价值观教育的真谛在于注重人的价值。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重视青少年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命及其价值。
3.3 把握规律性
国外的价值观教育大都重视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规律研究。如价值观澄清理论把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划分为选择、赞赏和行动三个阶段。要借鉴域外有益的方法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提供帮助。
4 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价值观培育的模式的建构,要以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和出发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作思想和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实践中的价值观的培育实践活动。
4.1 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原则不放松
要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尊重、关心、理解他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他们的自觉追求、内心信念和行为准则。坚持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结合的包容态度。要倡导社会的价值理想及实现价值目标方面的一元价值取向。同时尊重青少年个体的价值选择多樣性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独立性,使二者有機结合起来。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呈现多维性和多层次的特点。价值观培育中,在社会主导价值观统一下,建立分层次的教育目标,达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科学结合。理论认知和行为认同结合的原则。使青少年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青少年道德理想和人格的最高追求。并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喜悦和幸福。
4.2 研究新方法、新手段提升教育质量。
要尊重规律,更要遵循青少年的认识规律和理论教育的客观规律,要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实际出发,生动活泼地向青少年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要善于与青少年真诚沟通,寻找与他们交流的兴趣点,使其在情感的体验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实践教育新途径。引导青少年有目的地参加实践活动,如生产劳动、尊尊敬老、爱护环境等等,不断地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利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英雄模范、学生自身的榜样以及身边的光荣事迹榜、优秀品德,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创新环境育人。校园文化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大力创建与社会环境相衔接的积极向上的、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潜移默化的形成。
作者简介
郭延涛,男,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南阳市 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