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鱼提梁壶”的造型设计及文化内涵
2016-06-11王海东
王海东
摘 要 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其艺术形式还是其文化内涵都极其丰富。宜兴紫砂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只是一种民间的小众艺术,但因其为人称道的兼容性,透过紫砂艺术往往能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所在。在紫砂艺术造型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经常被合理运用其中。就 “竹鱼提梁壶”来说,撇开它艺术上的造型美,它背后还有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造型;传统文化
紫砂造型里的提梁壶,历来就为文人所爱好,提梁壶把相较普通壶把而言更具造型上的气势,更彰显壶把的线条美。说起紫砂提梁壶的由来,相传提梁式样是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所创,文人好提梁即源于此。古老相传的“提苏”,就是苏东坡见灯笼造型而设计出来,从而开始了提梁壶的历史。
一件好的紫砂作品,其“题、形、意”必然是高度统一的。题,简单来说就是壶名,深入来说就是最初的艺术设想;形乃造型,围绕最初的艺术设想通过艺术手法和艺术元素深入表现艺术主题;意即文化内涵,也就是在造型创作中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寓意和意境。
1 “竹鱼提梁壶”的造型艺术设想
对于提梁壶,历代作品繁多,从最初的“东坡提梁壶”,到较为常见的竹、木形态的提梁壶,可以说提梁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彰显其艺术特色的提梁壶把也经常推陈出新。现代紫砂提梁壶的创新过程中,寻求从造型上打破传统进行创新难度较大。因此提梁壶的创新创作可以换个思路,即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通过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富有新意的组合,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竹鱼提梁壶”(见图1)就是基于这种艺术创作理念而诞生的。
以竹节、捆竹为题材的提梁壶传统造型古已有之,而竹造型与松、梅这类相结合的艺术元素设计也很多,但回顾传统提梁壶造型,撇开岁寒三友,竹元素与其它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相对较少,由此把中国传统民俗中的“鱼文化”和“竹文化”融合塑造一款紫砂提梁壶的艺术设想自然出现。
2 “竹鱼提梁壶”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中国民俗文化里的竹文化由来已久,远古时期竹就被当作原始歌谣艺术元素,后在先秦两汉文学作品里大量运用,《诗经》、《楚辞》等竹元素屡见不鲜。至南朝山水诗出现,以竹為寓意的咏竹文学作品诞生,以谢緿的《秋竹曲》和《咏竹》为代表,其后关于竹文化的文化作品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竹逐渐成为传统文化里高洁、坚贞、虚心、耿直等品格的代名词,形成了清雅而坚毅的竹文化情结。文人常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文人情怀可见一斑。而在紫砂造型艺术里,竹文化可以说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文化元素之一,从竹节、竹段、捆竹到“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组合,竹文化元素在紫砂数百年的艺术历史发展中确立了其难以撼动的文化地位。
相对于竹文化,中国民俗文化里的鱼文化在紫砂造型里的运用较少,两者结合更不多见。鱼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里,其实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传统节日里春节最为国人重视,过年要有鱼,而且不能吃完,代表着年年有余,取鱼与余的谐音关系,民俗文化里的鱼文化被看作吉祥的象征,许多中国传统节日的装饰品都和鱼形象密切关联。中国民俗文化谱系里,鱼地位特殊,溯其源头鱼是龙的前身,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最早的龙图腾即是鱼崇拜的异化与延续。在古诗文中鱼龙往往并举。隋唐时期,在传统的龙形象外出现过一种“龙首鱼身”的形象,学者称其为“鱼龙变纹”,正是从这时期开始中国民间开始盛行“鱼跃龙门”的说法。
中国民俗文化里竹文化和鱼文化的融合就是“竹鱼提梁壶”最初的艺术设想。它不仅仅体现在造型设计上,同样也体现在其被赋予的艺术内涵上,不仅仅是竹、鱼两种元素的糅合,更是两种民俗文化的融合和升华。竹与鱼的联袂,从提梁壶的寓意可以简单归纳为“年年有余节节高”的美好愿望,竹文化和鱼文化各自固有的文化意境与魅力更是相得益彰。
3 “竹鱼提梁壶”造型的设计
艺术造型的设计,源于最初的艺术设想和创作过程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 “竹鱼提梁壶”的造型艺术塑造围绕着竹文化与鱼文化展开。
在“竹鱼提梁壶”的壶把设计上,考量提梁把造型与竹节形象相近,于是提梁壶最具特色的提梁把被设计成竹节造型,弯曲的提梁有着竹文化“宁折不弯”的文化内涵,饱满的张力代表了不屈抗争的精神,基于竹节高贵品质的提梁更具百折不回的气势,竹元素与提梁把的糅合可以说相得益彰。
壶体的造型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竹文化和鱼文化的融合。壶身上的竹节及竹叶装饰从具体形象上体现了竹文化,与此相呼应,壶盖上一尾鲤鱼跃出水面,两者结合又恰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里的“鱼跃龙门”,结合“年年有余节节高”的寓意,深层次的华夏龙文化韵味绵长。
4 结 语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无论竹文化还是鱼文化,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结。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运用在紫砂造型设计里并不鲜见,然而如何合理地推陈出新是每个紫砂艺人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挖掘的课题。“竹鱼提梁壶”的创意设计,从最初的艺术设想到最终的造型塑造,达到了题、形、意的完美统一,可以说它是一件成熟的紫砂艺术作品。此壶更探索了不同传统民俗文化在紫砂造型设计里的融合塑造,传统民俗文化与紫砂艺术造型的结合,往往能够赋予紫砂艺术更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