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评:屈原精神

2016-06-11

湘潮(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屈原精神

屈原精神,亘古常新。欧洲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也有“说不尽的屈原”。毛泽东从始至终潜心发扬屈原的上下求索、磨砺创新、开拓生路、至死不渝的奋斗精神,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深刻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辛开创民族振兴新路的民族精神和精深哲理,自中国共产党创立95年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一直在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坚持百折不挠、艰苦卓绝地持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道路。

24.毛泽东传承和弘扬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抒发屈原之志的内心表白。司马迁说屈原志洁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的求索精神至可宝贵。求真、求善、求美、求理、求正、求洁,体现了屈原精神的本质内涵。既包含了他为真理而奋斗的理念,也包含了他为理想而献身的追求,也就是后人所评说的屈原“美政”、“美人”思想。屈原当时的自我完善品格,与当代的勇于献身精神,时空不同,概念有异,但是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和求索奋斗的精神,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伟大复兴而进取奋斗不止。

从岳麓书院到新民学会,从周敦颐到张械、朱熹,从梁启超、康有维到谭嗣同,从杨度、杨昌济到熊希龄,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到毛泽东、蔡和森,接续奋斗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湖湘文化人,之所以前仆后继求索进取,无不是上承屈原爱国主义思想之源,无不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为。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这种矢志探索的开路精神,与毛泽东一生坚持不懈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精神,文化一脉,魂魄同工。屈原的楚辞,毛泽东的诗文,都鲜明地烙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1915年9月,青年毛泽东张贴《征友启事》,寻找志同道合者。启事原文有一段话: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日: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修远求索”,就是典型的屈原文化精神。

毛泽东敬爱屈原,尤敬屈原之志,重视发扬屈原之志。毛泽东认为屈原的精神两千年来一直活在人民的心里,是永远不会死的。正如他对费德林所说,“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正道直行”的屈原在沅湘之间辗转九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收入诗人的视野和笔下,他企图刷新政治,挽救危亡。他在沅湘之间行走跋涉,过洞庭、涔阳、澧浦,涉沅水、澧水,到枉睹、辰阳、溆浦,过湘江、涉沅水,游走江滨,行吟泽畔,岸芷汀兰,草色青青,高歌“沅有芷兮澧有兰”,为湖南江河大地注入了内涵丰富的人文色彩,增添了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成为后世湘楚人民的营养和动力。环洞庭湖区的山山水水,是屈原行走的旅途、心灵的圣土、精神的家园。“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南国”与“南土”,同指湖湘地域。屈原以沅湘为人生的归宿,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酒酹湘君庙,歌招屈子魂”。湖南学者生动地阐述湖湘文化精神说:那是屈原仰首问天的神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是范仲淹把酒临风的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谭嗣同的从容赴难,“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是杨度的隐忍绝决,“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那是彭德怀的忠肝义胆,“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那是陶铸的革命情怀,“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那是毛泽东倾情抒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求索奋斗,艰苦奋斗,勇敢奋斗,牺牲奋斗,自强不息,进取不息,奋斗不息,创造不息,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系念,这种是不信邪、不服输、不怕死的湖南人文精神,打上了屈原文化精神的底色和本性。

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楚辞·离骚》之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距今已时逾2300余年,时代发生了沧桑巨变,但是那种在崎岖漫长人生道路上,跋涉攀登、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精神,则是相通的永恒的。这也是中国人民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和人生追求。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1949年12月,毛泽东去莫斯科途中向苏联人费德林介绍并赞扬了屈原。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这是世界人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也是对美国侵略朝鲜的抗议。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向大会赠送了一幅屈原画像。费德林院士在世界和平大会上作了《屈原及其创作》的报告。世界和平大会评出了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名列其中。

另三位世界文化名人,很有意思,说法不一。一说是波兰天文學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性人物之一、《神曲》作者但丁;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还有一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马蒂。此说比较靠谱。

评选世界文化名人,主要是从具有反抗精神、作出了开创性文化贡献的世界级文化人这个角度评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在1953年纪念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屈原逝世二千二百三十周年;波兰天文学家尼古劳斯·哥白尼逝世四百十周年;法国文学家弗朗沙·拉伯雷逝世四百周年;古巴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诞生一百周年。

屈原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与毛泽东积极推崇和彰扬屈原精神有着密切关系。

屈原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对进一步弘扬屈原精神,对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驾飞龙兮北征,迪吾道兮洞庭”。洞庭湖畔行走,洞庭湖波潋滟,洞庭湖风云雨,在屈原和毛泽东的诗歌中反复吟咏。屈原的“遣吾道兮洞庭”,

“洞庭波兮木叶下”,“上洞庭而下江”;毛泽东的“洞庭湘水涨连天”,“洞庭波涌连天雪”,洞庭的风光人文,为他们助长兴会,抒发感情,链接理想。毛泽东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结、忧国忧民情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理想而奋斗,可以说,屈原为后世中国诗人和所有中国人提供了精神坐标和文化高峰。毛泽东也是一位奋斗不息的时代英雄。从早年的“终生未得真理,即终生无志”,到晚年的强国之梦,一脉相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温家宝曾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说,有一位朋友问我,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诗来概括一下你今年和今后的工作。我想起两位伟人的诗:一句是毛泽东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毛泽东和屈原精神相通,在后世中国人民心目中也成为共识,引起共鸣。

25.毛泽东推崇屈原的“独立不迁”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首写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一词,源于屈原的《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屈原《橘颂》吟咏“青黄杂糅,文章烂兮”。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江南有丹橘》,橘树品质一直为诗人所歌颂,树为“嘉树”,橘实“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可与松柏相媲美。橘树风格,情恸乾坤,两千年仍壮烈。莲花本性,诗辉日月,一万载亦高洁。

诗人歌咏橘树,拟人的手法将橘树理想化、人格化。咏物言志,颂橘颂人,在这个理想化、诗化的形象中,凝聚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品格、高尚的道德、坚定的意志和不变的节操。《橘颂》热情歌咏的“深固难徙”、“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淑离不淫”的品格美德,“独立不迁”的人格特质和反潮流精神,从屈原到毛泽东,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品质和显著性格。

怀抱远大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是屈原精神的精华。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以道自任,重人格修养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战国时期多游说之士,他们朝秦暮楚,可以为任何肯任用他们的诸侯服务。屈原则是乡土观念、家国情怀极重的人,特别重视“受命不迁”,强调“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种优秀品格是屈原一生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橘颂》是屈原高尚人格和个性品质的真实写照。屈原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高尚正确的人生方向,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压力,不断求索,九死未悔,去实现自己的强国爱民抱负。

屈原在《离骚》中所言“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则喜欢以加强自身修養为乐。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动摇,难道我的心会害怕受到惩罚而改变?屈原总是时时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与未来。屈原的精神一是忠于理想,二是勇于斗争,三是严于修身,四是诚于信念。他的美政理想、特立独行、爱国情怀始终不渝。诗人对橘树由外貌到内质进行了热情的赞美,但诗人最看重的还是其“独立”的节操,表现了屈原对“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诗言志。屈原在《橘颂》中,用橘树来称颂志行高洁卓尔不群的年轻人。毛泽东屹立在长沙的橘子洲头,赞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一代风流。“橘”之品德风格一脉相承。

为人志节和文学成就,造就了屈原伟大的人生,虽然政治上不得志,但他的理想追求不同凡响,为人志节不同流俗,文学成就独放异采。尽管屈原生活于“朝秦暮楚”的时代,却表现了卓立不群的人格,具有高洁的品质和独特的识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絮,其行廉,其称文山而其指极大”。

屈原的独立不迁、高贵自洁,正道直行、坚忍决绝,竭忠尽智、忧国忧民,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提倡“美政”、崇尚自由,投江自沉、铭志修身,无不出之于一种源于尘世生活却又超越尘世生活的伟大的诗意品格。这是毛泽东所特别赞同和钦佩的人格精神。湖湘文化的求实精神、独立根性、浪漫文化,交互作用,奇妙融合。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坚持“虽九死其犹未悔”,令世人钦佩。

追根溯源,毛泽东的独立自主精神,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源自屈原为代表的独立思考精神,源自湖湘文化的“独立根性”精神。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论语类钞》专门阐述了独立的人格:“特立独行,非意志坚强者不能。寻常人多雷同性,无独立心,此其所以为寻常人也。”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写道:“有雷同性,无独立心。有独立心,是谓豪杰。”第一师范同学彭道良曾说:“我与毛泽东同班同学,颇知其人品学兼优,且具特立独行之性格。”1927年中共中央负责人瞿秋白下过一个结论:“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毛泽东。”可以说,特立独行,独立自主,贯穿毛泽东的一生。

26.毛泽东颂扬屈原虽死犹生,灵魂为雄

屈原的诗歌中不断呼唤“魂兮归来”!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屈原称得起、当得上这样的忠魂英雄,屈原精神不死——“魂魄毅兮为鬼雄”,无产阶级革命英烈精神不死——“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李白的诗句颂言:“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确实,公侯王孙俱往矣,屈原文化耀中华。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理想、充满信仰、敬重英雄、具有崇高审美。“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屈原的《国殇》,是《九歌》中以风格悲壮激越、高昂慷慨而独树一帜的名篇。它不仅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更是一曲鼓舞人民为国献身的战歌。肉体虽然毁灭,精神永远长存;灵魂是那样刚毅,称得上魂魄不灭的英雄。《国殇》是悲歌,更是吹响了号角,人物形象崇高,精神悲壮雄伟。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屈原《国殇》里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诗句,赞美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不屈的先烈们,充分表达出对那些在民族危难之际,勇于献身的先烈们的景仰与怀念之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也引用“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句名诗,向全世界抒情铭志,展示大国风范。

当今人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走近屈原,走进这位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理想主义斗士的心灵世界,感悟到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声音”。2300年来,屈原那文采瑰丽的逸响伟辞、爱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志洁行廉的伟大品格、九死不悔的求索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励了成千上万的革命志士为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爱国忧民、不惧生死的壮烈情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27.毛泽东为屈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自豪

史上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金错刀行》写道:“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郭嵩焘《独醒亭》诗云:“九歌哀怨孤臣泪,三户消沉半角亭。”长沙三阊大夫祠的一副名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评价屈原的人格精神,认为《楚辞》激励楚国人民在楚亡之后,“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

屈原为卫楚抗秦,多次向楚王进谏诤言,并出谋划策,但屡遭当政者拒纳。《史记》多处记载:

——屈原曰:“前大王见欺于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纵弗忍杀之,又听其邪说,不可。”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竟死于秦而归葬。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从某种意义上讲,楚国之亡,不听屈原的逆耳忠言是一大要害,“怀王客死,兰咎屈原;好谀信谗,楚并於秦。”而秦国之亡,屈原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对后来楚人的鼓舞,亦是巨大动力。所以太史公充满情感地写道:“屈平行正,以事怀王。瑾瑜比洁,日月争光。忠而见放,谗者益章。赋骚见志,怀沙自伤。百年之後,空悲吊湘。”

湖南称楚地,“惟楚有材”一句,出自《左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地最著名的人物有屈原。他的诗篇主要以湖南沅湘流域的山河人事为背景,铿锵鼓舞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情怀,张扬宣泻爱国主义的理想和斗志。毛泽东在中共三大之后到上海工作时,曾居“三戶楼”。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都是湖南人,都是古代楚人后裔。他们自称“三户楼”,表达了推翻旧中国、创造新社会的誓愿。这种牺牲奋斗、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是这一湖南人群体的共同作风,在向警予身上也得到闪亮的体现。

向警予生长在屈原文化之乡,“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得到溆浦深厚的人文滋养,深受屈原情感和境界的熏陶。她青年时代就撰写文章,多处引用屈原诗句和概念,悼湘流之咽呜,怀灵均之缥缈,留恋屈原的流风余韵,赞叹其更壹志兮的精神。在她那上下求索、特立独行、为真理而献身的人生中,女中丈夫、巾帼英雄、中华女杰、解放先驱、革命英烈的身上,闪耀着屈原的伟大思想之光、人性之美。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犹未悔。思蒙山水,流连忘返。屈原那清醒、清洁、清正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之中。爱之切,她也为屈原“一曲《离骚》,逐身汨罗之波”而深深叹惋。向警予的爱国主义感情得以深化,她的革新自强、求索奋斗、“以身许国”意志得以坚固。

罗章龙回忆说:“三户楼诸人,平日生活十分紧张,如草拟文件、决议,为《向导》及党报撰文,经常静思澄虑直至深夜,但大家以革命为信仰,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进工作,生活又十分有朝气。‘同心若金,改错若石,‘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是我们遵守的信条。”罗章龙当年还写了一首律诗记述“三户楼”的史事和人物:

黄浦激浪雪山倾,淮海风云会郡城。

东楚山川多壮丽,西方瘴疬满神京。

亡秦主力依三户,驱虏全凭子弟兵。

谊结同心金石固,会当一举靖夷氛!

尤其是后四句,洋溢着湖南人的自豪和性情:“亡秦主力依三户,驱虏全凭子弟兵。谊结同心金石固,会当一举靖夷氛!”为了中国革命,他们从岳麓山、湘江畔走出来,历经千辛万苦,志在改天换地、扭转乾坤。

抗战时期,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在重庆上演,盛况空前,“堪称绝唱”。周恩来认为:“屈原这个题材好,因为屈原受迫害,感到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才忧愤而作《离骚》。‘皖南事变后,我们也受迫害。写这个戏很有意义。”湖南人田汉作诗《欣闻<屈原>演出成功》,盛赞“将入夔门才若尽,又倾山海出东方”。

《屈原》一剧,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歌颂屈原矢志不移的爱国爱民感情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抨击卖国阴谋及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毛泽东致信郭沫若赞扬说:“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史论、史剧大有益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毛泽东在延安高度评价“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历史剧《屈原》的成功,使执着理想、宁折不屈、人格辉煌的屈原形象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苏联人谈屈原时,还对历史剧《屈原》作了新的评价:“当时重庆演出的话剧《屈原》,在全国引起了震动,我们在延安听到这情况也很受鼓舞。革命胜利后,我在北京见到郭沫若,还谈到这一点呢。”他还回忆起周恩来告诉他话剧《屈原》及其作者的情况,“我早已听说过,郭沫若是同国民党政府对着干的激进分子。”

28.毛泽东赞颂屈原“忧国忧民”

可以说,影响毛泽东最大的因素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湖湘文化。《离骚》、《九歌》、《九章》所蕴含的想象浪漫的气质,文字华美的修辞,忧国忧民的情怀,令毛泽东心仪和推崇,使屈原成为毛泽东挚爱不渝的诗人。屈原与毛泽东之间,魂魄相连,精神承传,源远流长。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优秀人物的杰出品质,更是楚文化、湖湘文化的特有内涵。毛泽东评价说:“屈原艰苦地走过他的时代。他忧国忧民,力求挽救楚国的危亡。”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奋斗创造的内在动力。

宋代人的《楚辞补注》评述道:“屈原之憂,忧国也”,“屈原虽死,犹不死也”,称赞屈原忠蔬臣义士,慨然发愤,不顾其死,特立独行,自信不回,英烈之气,伏节死义。南宋末年的诗人写道:“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常伴屈原生。”讲的屈原虽死犹生的意思。湖南“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作为与日月争光的千古悲剧人物,屈原的爱国强国精神,他对人世间真善美和高洁品德的不懈追求,对底层老百姓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国事为己任的情怀,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责任、担当与勇气,以人为本、关怀民生的人文精神,乐游山水的自然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励后人奋进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承继发扬。

从孔子到屈子,中华民族的担当精神源远流长。《论语》中充满关于担当的思想,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言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观念。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二程遗书》提出“要得人担当了”的概念,“和叔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朱熹谈孟子时强调“向前担当,鞠躬尽力”的思想。直到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响亮千古。

湘楚悲屈原,千载意未歇。南岳之麓,湘江之畔,历史与文化的源远流长。湖湘风流人物,生生不息的生命传奇,刚正不阿的个性特色,忧国忧民的人格精神,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鲜明特征,或显或隐地透露出屈原、贾谊的历史文化痕迹。屈原、贾谊这样真正站在湖湘文化源头的代表人物,所呈现的那种忧国忧民、宠辱不惊、宁死不屈的精神,构成了湖湘文化的深厚根基。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诗和哲学融为一体的作品。《楚辞》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将诗词与哲学融于一体的诗人哲学家和哲学家诗人,是毛泽东。

《长沙县通史》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诗人,因遭排挤两次被贬,长期流放于沅湘间,其哲学思想饱含着追求真理、忠贞爱国、忧国忧民的人生哲学。屈原南来长沙,他的哲学思想对长沙人民思想精神状态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屈原的哲学思想与长沙土著思想元素结合后,形成了长沙人忠勇爱国、刚正不阿、蛮狠坚毅、不畏艰险、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公元前278年,秦国攻陷楚都郢,国都沦亡,山河破碎,使楚国朝野上下为之震惊。屈原流放湖南,正在长沙,闻此噩耗,悲愤不已,写下著名的诗篇《哀郢》、《怀沙》。《怀沙》就是因长沙而作:“浩浩沅湘,分流泪兮”,“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屈原悲愤殉国,极大地震动了湖湘人民。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他大量不朽的诗篇,从此在湖湘民间流传下来,成为激励人们为救国救民而艰难求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

屈原一颗骚心,人格精神亘古常新,具有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而且生生不息,在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爱国精神的重塑和建树中,发挥了独特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深入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可以说,从屈原到毛泽东,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呈现出一种文化符号。他们那种坚守理想的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拳拳的爱国之情,树立起中华民族精神的猎猎旗帜和高大丰碑。

29.毛泽东号召“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对屈原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毛泽东一贯的观点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强调要“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以“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而自豪。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他呼吁“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对于数以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于先秦喜欢庄子、屈原;于汉魏喜欢曹操;于唐代喜欢李白、李贺、李商隐;于明代喜欢高启;于清代喜欢曹雪芹。这是毛泽东明确表达喜好之心的古代“文学八贤”。八贤的风格特点是倾向于气度豪迈甚至带点霸气,想象奇特往往出人意表。

毛泽东晚年,从1974年5月~1975年6月,大量读了中国古典诗词曲赋。按他的要求,有关方面选注了庾信、谢庄、谢惠连、江淹、白居易、王安石、陆游、张孝祥、辛弃疾、张元斡、蒋捷、萨都剌、洪皓、汤显祖等人的辞赋、诗词、散曲共35篇。还让文化部录制了一套古诗词演唱磁带,有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白居易《琵琶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秦观《鹊桥仙》、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陆游《渔家傲》、岳飞《满江红·写怀》、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张元斡《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洪皓《江梅引·忆江梅》、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等磁带59盒,请著名的歌唱家和乐曲演奏家演唱配器。这些作品,他不光读,还要听。读听这类作品,与他当时复杂的思绪和心情有关。这些诗词曲赋,展示的题材,传达的情绪,多是悲壮慷慨、志气沉雄一路。蕴含的主题,多是把个人命运与爱国精神融在一起,很容易引发毛泽东关于社会政治和个人命运,关于理想和现实,关于壮志和暮年这样一些人生问题的思考,在他的感情世界掀起巨大的波澜,从中寻求到相应的心志勉励和情感表达。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说过一句名言:“经常有人问我,读古典诗词有什么用?我告诉大家,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应该也是毛泽东喜爱古典诗文戏曲、传承民族精神的立足点。

辛弃疾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一)》为“写景咏怀之作。词中运用典故描绘秋天景象,并表现了怀念北方的爱国思想和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悲凉情绪。篇末通过对友人的答话,表现自己不甘心于长期退隐,而积极关心政治,准备有所作为。”该词下阕为:“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编注者译解道:

汉武帝的《秋风辞》流传千古,它的章句真是文采风流,能和司马相如的作品相媲美。看到木落江冷的秋天景象,不免像屈原那样心中忧愁。老朋友来信,劝我不要忘记退隐。谁会想到,我在新凉的秋天,一灯之下,还拿着一部《史记》在研读呢?

可知,毛泽东研读风云变幻、政治兴衰、历史迁革的《史记》,不是“闲坐说玄宗”式的文学消遣,而恰恰表明对现实社会走向和前途的执着关注和牵挂,在无限忧思中期待着继续作为,引领时局。

清末刘熙载《艺概·赋概》指出:“《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这不变的就是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忧民情结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探索精神。

屈原生命意志的深远广大,精神世界的深邃广阔,创新诗体——骚体的回肠荡气,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定心广志、吾何畏惧的理想人格和思想境界,“伏清白以死直兮”、“指九天以为正,虽九死犹不悔”的耿介秉性,匡世济民的爱国情怀,宁赴湘流不改初衷的生死抉择,都给后代中国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借助米开朗琪罗献给但丁的诗句描述屈原是恰如其分的:“没有比他的放逐更大的虐待,世界上也没有比他更伟大的人。”屈原是中华民族千古瑰宝。中华民族的一腔正气,正是由屈原、文天祥、谭嗣同一脉传承下来的,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烧不尽的青山、烧不干的绿水。

讓我们永远铭记毛泽东1960年所阐述的论断:“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

启示之九:毛泽东反复宣扬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独立不迁的品行,忧国忧民的思想,献身真理的意志,就是为了总结承继屈原文化的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文化方面,各国人民应该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对人类有所贡献”,也就是不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正如毛泽东对苏联人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考虑过去和将来、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必须了解其活生生的传统和遗产,其中包含着久经考验、历久不衰的理想,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这些理想都是美好的。”

猜你喜欢

屈原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读屈原〈天问〉之一》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