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评:屈原勇敢

2016-06-11

湘潮(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屈子贾谊司马迁

似乎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能像《离骚》这样,将个人情感、政治际遇、国家命运、乡国情怀结合在一起。长歌当哭,“自铸伟辞”,自成天籁,一代丰碑。毛泽东对屈原的勇敢战斗精神十分激赏,褒扬了屈原的愤世憎俗、疾恶如仇、勇于献身、最讲认真的优良品质,赞颂屈原向黑暗势力勇敢地“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为坚持真理和原则而不屈斗争。

14.毛泽东诗赞“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毛泽东的《七绝·屈原》,作于1961年,诗曰:“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寥寥如笔,一个特立独行、独醒独忧的伟大诗人形象脱颖而出,跃然纸上。

《离骚》抨击黑暗,具有极强的战斗威力,是刺向邪恶势力的尖刀。青年毛泽东所敬佩的谭嗣同,对屈原也是十分崇敬,他在《画兰》诗中写道:“帝王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说明他对屈原的崇敬和对《离骚》的喜爱、对屈原精神的自觉继承。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称赞说:“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令人惋惜的是,楚怀王和顷襄王不能认识这把尖刀,没有接受这把尖刀,反而听信谗言,放逐了屈原,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所以毛泽东最后写道:“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屈原投水明志,就义铭心,展示了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定心广志、吾何畏惧的志向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从儒家的孔子、道家地老子和屈原的屈子来说,他们在处理人生进退问题上,人各有志,儒家是知进知退,道家是以退为进,屈子是知进难退。所以,屈原反复陈述心志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指九天以为正,虽九死犹不悔”。湖湘文化自屈原以来,就特别禀有一种“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浩然独往”、“独立而无复依傍”的人格精神,在历史上产生重大的影响。“万古传闻为屈原”。

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有三位知名校友蹈海自杀,效仿屈原怀沙报国,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沉痛忧思。他们是陈天华、杨毓麟和易白沙。被后人名之为湖南一师蹈海三仁。

1921年端午节,毛泽东的师长和好友易白沙跳海自杀以警世人。此前,易白沙只身赴京刺杀北洋政府首脑没有成功,然后南下面见孙中山,要求“组队赴北方杀贼”未果。于是,他决然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跳海自杀,以唤起民众,激励后人。

毛泽东闻讯,为易白沙写了一副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挽联高扬了易白沙以屈原为榜样的爱国献身风范,表明屈原精神融进了毛泽东那一代湖南青年的血脉和基因之中。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重视“枪杆子”,却不太晓得毛泽东也很重视“刀把子”。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就向学员指出,搞革命就是刀对刀、枪对枪,要推翻地主武装团防局,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刀把子不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就会出乱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比作“刀把子”,当成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强保障。

9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毛泽东的“刀把子”论断。他要求“培育造就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法队伍,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黨和人民手中”。“刀把子”论断很形象,而且发人深省。

对于屈原赋楚骚这把刀喜不自禁,爱屋及乌,毛泽东对以屈原为榜样的“胸罗文章兵百万”的贾谊,也给予赋诗赞誉。

第一首《七律·咏贾谊》作于1954年,诗曰:“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泪罗步尘埃。”

第二首《七绝·贾谊》作于1964年,诗曰:“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自屈原沉泪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谊的命运和屈原一样,所以毛泽东深为叹惋道:“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泪罗步尘埃。”

如何评价贾谊?毛泽东认为贾谊之才史上少有,“《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在长沙渡湘江时,有感于屈原忠而见疏,写下了《吊屈原赋》,实际上也是在写他自己。所以毛泽东在《七绝·贾谊》中咏道:“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汉朝有个贾谊,十几岁就被汉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后来贬到长沙,写了两篇赋,《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后来又回到朝廷,写了一本书,叫《治安策》。他是秦汉历史专家。他写了10篇作品,留下来的是两篇文学作品(两篇赋),两篇政治作品——《治安策》与《过秦论》。他死在长沙的时候才只有33岁。”给予贾谊以恰当的评价。

柳宗元在《吊屈原文》中真诚书写:“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屈原、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已如江河逝水,不可得,但他们的道德文章却存世不朽,永远光辉。

15.毛泽东说屈原是“敢讲真话,敢于斗争”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敢讲真话,敢于斗争”,是毛泽东一直推崇和倡导的人格品质。

1957年,吴冷西从新华社调人民日报社工作,毛泽东找他谈话:“你到《人民日报》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遇到最坏情况,要有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五不怕精神。有了这五不怕的准备,就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了。”毛泽东列举屈原、司马迁为例说,“一个共产党员要经得起受到错误处分,可能这样对自己反而有益处。屈原放逐而后有《离骚》,司马迁受到腐刑乃发愤著《史记》。”毛泽东从屈原、司马迁的遭遇和成就,引申到对共产党员提出的“五不怕”,是对历史文化精华的借鉴和继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倡干部要讲真话时,评价屈原是敢讲真话的人,敢为原则而斗争,虽然不得志。毛泽东高度评价说:“历史上讲真话的如:比干、屈原、朱云、贾谊等这些人都是不得志的,为原则而斗争的。”“比干、汲黯、朱云、屈原、贾谊,则是好的”。他强调要有王熙凤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

司马迁曾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把屈原的作品价值同他的人生遭际和人格光辉联系一体评价。毛泽东完全同意司马迁的观点。1959年12月,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说:聪明人往往出于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受过侮辱的人中,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不例外。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知识都是经过困难、经过挫折得来的。知识往往是经过困难,经过挫折才得来的。

1974年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校点注释古籍之难时说:“郭沫若在日本搞甲骨文研究时,写过‘大夫去楚,香草美人。公子囚秦,《说难》《孤愤》。我遘其厄,媿无其文。爰将金玉,自励坚贞。”说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为躲避蒋介石的通缉亡命日本,专心研究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成就卓然。但有国不能回,心境不好,遂在所著《金文丛考》一书之前题写了让毛泽东记忆深刻的这几句话。前两句指屈原受贬在逆境中写《离骚》,中间两句指韩非被秦国囚禁,在逆境中写出两篇传世论著,后四句是郭沫若自述,表达自己做金文考古研究,实际上是表达“自励坚贞”的爱国心志。

毛泽东对于自己的诗词创作,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同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长征途中所写诗词时说:“现在连我自己也搞不明白,當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

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中亦指出:“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启示之七:毛泽东推崇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奋斗到底精神,“敢讲真话,敢于斗争”的战斗人格品质,是教育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了革命和建设事业永远艰苦奋斗,不达目的不罢休。

猜你喜欢

屈子贾谊司马迁
天马寨两咏
秋月登岳阳楼悼屈原
与屈原对话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怀才不遇的贾谊
归来吧,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