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中华视觉审美文化的构建
2016-06-09郑晓华
郑晓华
艺术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通过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媒介作用,表现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的探索和认知,同时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所有的艺术,作为一种视觉文化,一种文明的视觉展示样式,都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美学精神的物化,是其美学理想、精神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延伸。
造型艺术是人类诸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它通过特定材料、工具和艺术手法的使用,创造具有特定空间形式的艺术作品一绘画、雕塑、建筑等一,表现艺术家特定的艺术观念、理想,同时也展示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审视,它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人类群体的集体心理的凝固碎片,包含人类特定阶段社会生活,尤其是审美生活的丰富信息。
不同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风格、载体、样式迥异的视觉审美文化。这些视觉审美文化形式内部,可能隐藏着不同民族瑰丽多姿的文明发展历史。
在中国众多视觉审美艺术载体中,书法可以说是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中国本土文化代表性的艺术。
一、中国书法以实用文字为艺术表现载体,在世界艺术史上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中华美学的文化形象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具有特殊笔墨情韵的汉字书法形象的创造,表现创作者思想情感和美学理想的艺术。
书法艺术的美学拓展,寓形式于社会生活的实用工具——文字,这一独特的组合,使书法艺术具有世界上其他任何艺术都不能比拟的特点。即:它的『艺术形态』和『生活形态』,完全同体、同形、并行。
在国际学术视野中,几乎没有可以和中国书法相类比的艺术。
按近代哲学家给艺术下的定义:真正的艺术,是专门服务于人们的审美需要的,它和生活实际需要是分离的。
德国近代哲学家康德(lmmanuel Kant,一七二四至一八O四)认为,艺术应该是『无用的』。换言之,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与直接服务于生活的『实用艺术』有本质区别。
但是中国书法艺术,既存在高度的纯审美功能,同时又直接服务于生活。这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和西方艺术之间存在的一个巨大差异。
在书法领域,所有艺术的都是生活的,所有生活的也都可以是艺术的。书法把生活变成了艺术,又把艺术完完全全融进了生活。这在世界上其他艺术领域,是不可想象的。
书法以其独特的样式和艺术情境,塑造了中华视觉艺术的独特景观。在世界艺术史上,以非常中国的方式,塑造了中华美学的文化形象。
二、书法以独特的方式,演绎了中国哲学的『立象尽意』『天人合德』思维,构成中华美学的重要特色
《周易》率先对中华文明先哲的早期思维做出总结。《易经·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书法的载体——汉字的起源与早期『易象思维』的关系做出了说明:『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其后,到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对书法的形式语言体系 『笔墨意象』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思维模式,做出了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他在《书断序》中说:『尔其初之微也,盖因象以瞳咙,眇不知其变化。范围无体,应会无方。考冲漠以立形,齐万殊而一贯。合冥契,吸至精。资运动于风神,颐浩然于润色。尔其终之彰也,流芳液于笔端,忽飞腾而光赫。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交叶;或区分而气运,似两井之通泉。庥荫相扶,津泽潜应。离而不绝,曳独茧芝丝;卓尔孤标,竦危峄之石。龙腾凤翥,若飞若惊。电烻,离披烂熳。翕如电布,曳若星流。朱焰绿烟,乍合乍散。飘风骤雨,雷怒霆激,呼吁可骇也。信足以张皇当世,轨范后人矣。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折规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固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亦犹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诗云:钟鼓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是之谓也。』
三、在一意象一与一合德一思维引导下,五千年中国书法史围绕纯形式而展开的形式美学的多维探索,为整个中国视觉艺术美学奠定了基础
对这一问题,近代文化学者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曾做详尽阐述。他认为(以下段落均引自林语堂《吾国吾民》):
(一)书法给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美学。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所以,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我们承认韵律是普遍存在的,并非中国人的专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索一个不同的侧重点……西方艺术总是到女性人体那里寻求最理想、最完美的韵律,把女性当作灵感的来源。而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则通常满足于高兴地赏玩一只蜻蜓、一只青蛙或一块嶙峋的怪石。由此看来,西方艺术的精神较为耽于声色,较为热情,较为充满艺术家的自我,而中国艺术的精神则较为高雅,较为含蓄,较为和谐于自然。
很奇怪,这种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
一幅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挂在墙上,供人日夜观赏。人们面对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二)书法是无穷的抽象形态、韵律和结构的『集合体』,通过书法,中国人在抽象形式的美学创造和认知上,得到了全面的训练。
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它与绘画的关系,恰如纯数学与工程学或天文学的关系。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
(三)通过书法,中国人建立起了视觉艺术审美的基本概念。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四)几千年的书法史是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由于这门艺术具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且每位书法家都力图用一种不同的韵律和结构来标新立异,这样,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四、书法使中华艺术和美学在世界视觉艺术和美学高峰丛林中异军突起,并率先代表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书法立足于生活实用信息传递工具——汉字,依托于汉字系统的抽象点线编织体,将中华民族先民的独特艺术审美观念加以细腻生动的演绎,以黑白点线构建起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纯形式抽象审美视觉艺术世界。使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在世界视觉艺术和美学高峰丛林中孤峰耸峙,异军突起,和他者拉开了绝对的距离,形成了令人高山仰止的、灿烂夺目的民族特色,并在历史上率先代表中华文化走出去,形成了区域性『世界艺术』的历史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