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教育学”的批判性文化导向功能

2016-06-09许辉刘忠孝

北方论丛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

许辉 刘忠孝

[摘 要]文化既有自身的优劣属性,也承载着不同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就功能而言,文化导向的作用是显性的。社会需要文化释放先进的、具有时代特征价值和价值观。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承载着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故此文化批判不可或缺。按照特瑞·伊格尔顿的说法,“道德教育学”应该立足于文化批判,从而保证文化导向的正确性。因此,道德教育学应该包含两个环节,其一,坚持文化导向的人类生存意义选择,其二,坚持文化批判,实现文化导向的理论自觉。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教育学是文化导向与文化批判的统一。

[关键词]文化;文化导向;文化批判:道德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5-0152-04

Abstract: cultural property both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ut also carries different values, value orientation. Functionally, the role of cultural orientation is dominant. Soci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advanced releas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worth. However, in real life, not all cultures are carrying positive values, cultural criticism therefore indispensable. according to Terry Eagleton saying,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cultural criticism, so as to ensure the correctness of cultural orientation. Thus, moral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two aspects, first, adhere to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human existence-oriented selection, and the second, adhere to cultural criticism, the realization of cultural theory oriented consciousness. In this sense, moral education is oriented culture and cultural criticism unity.

Key words:culture; cultural guide; Cultural Criticism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类总是在某种文化导向中获取他的生存意义。同时,这种文化导向自身包含着多种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或者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因此,文化导向不应该是完全自发的行为,而是在某种文化导向的选择中确立人类的生存意义。而这就需要对文化加以批判。文化批判是文化导向的理论自觉。特瑞·伊格尔顿曾经在《文化的观念》一文中,提出一个概念,即“道德教育学”[1](p8)。基于这一概念,我们能够从中理解文化导向与文化批判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导向:人类生存的意义选择

“文化包含诸多意义,且文化本身是有意义的”[2](p.10)。文化之所以会拥有“诸多意义”,不仅是文化的內涵与外延宽泛决定的,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发展,文化的意义越丰厚。笔者认为,上文所论文化的主动内涵特质,即是文化本身诸多“意义”之一。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所谓“主动内涵特质”,即文化对人类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道德水准等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乃至规范、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也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文化的制约或引导也不可能全部是积极的。不唯如此,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文化(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可谓优质与劣质并存,精华与糟粕混杂。比如,当下国人一贯倡导、弘扬的传统文化时,必然会加上一个限定性语汇——“优秀的”,即我们所要弘扬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绝对不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如此,对待域外文化的态度亦无二致。这些事实印证文化对于人类有“诸多意义”,而且自身“有意义”,其中之一便是文化的导向意义,此即西方学者所强调的:“文化具有内在的价值能引导民众。”[3](p.47)人类今天生活在五光十色的文化包围之中,各种行为及其模式,无不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文化的“诸多意义”通过各种形式得以折射。当代社会,人类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引领的制约、决定。至于如何使文化的“引导”体现积极、正确、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充满批判精神的理性选择是重要的前提之一。所以,关注文化导向笔者认为,文化导向指的是,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对人的行为的指引、引领等方面的作用。与其他各种“导向”不同的是,文化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既有规约作用,也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问题,是人类寻找生存意义的选择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人类需要在文化导向的选择上做出某种生存价值的判断。因此,文化导向也就是文化引领。

涉及文化引领的指向,英国19世纪著名学者马修·阿诺德的一段论述应当具有启迪意义:“文化就是追求我们的整体完美……文化是对美的研究,引导我们把真正的人类完美看成一种和谐的完美,使我们人类的所有方面得到发展:而且看成是我们社会的所有方面得到发展。”[1](p.89)笔者认为,马修·阿诺德的论述,不仅把文化与美结合在一起,而且强调了文化的引导作用价值旨归——把人类社会生活引向美及其追求。同时,马修·阿诺德从更深层次揭示了文化的导向作用—— 一种对美好的向往,并强调通过对美的向往,让人类及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得到发展。笔者以为,这就是文化导向的深层次内涵。从前文所涉及文化的“诸多意义”考量,文化最值得强调的意义,理应是对美的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总在表达着追求美的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规约着人们的各种行为。文化引领人类对“和谐的完美”的追求,所释放的是文化自身拥有的“正能量”,但现实生活中,文化“正能量”——积极意义——的释放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许许多多冠以“文化”之名的所谓“文化”,乃至堕落、腐朽、低级趣味的各种“文化”,不仅颇有市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解、遮蔽了文化导向的积极意义,每每令“和谐的完美”陷入尴尬境地。解决这一悖论性矛盾,我们不妨仍然回到“文化包含诸多意义”的理论原点。可以认为,文化包含的诸多意义中,既有对美的阐扬,也有对消极、落后乃至腐朽的批判,更含有对公众的积极导向。所以,文化的积极导向必须建立在文化批判的基础之上,只有保持文化的积极引领作用,文化才可能成为公众追求美的向导有学者认为,文化批判的发生是文化矛盾决定的。但笔者认为,无论是文化矛盾,还是文化现实,文化批判的指向必须是清晰的,必须指向弊端和丑陋,以及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各种文化。因此,笔者认为,文化批判及其倡导是伸张正义决定的。。

二、文化批判:文化导向的理论自觉

本文主旨在于探讨建立在文化批判基础之上的文化引领、文化导向。研究文化批判,以及文化批判与文化导向之间的关系,早已成为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文化批判就是人们对文化的批判”[4],是人们对周围的各种文化深层次理性反思,是建立在反思意义层面的取舍,决定着文化导向作用如何发挥、怎样发挥。因此,文化批判实质是文化导向的理论自觉。如何使文化与广大公众追求美联系在一起,文化自身所拥有的批判精神——对各种假丑恶的伐挞、批判——无疑是通向“和谐完美”的必经之路。

关于文化批判的解说、研究,学术界成果可谓丰富,但文化批判追根溯源,还应从文化本身具有批判的属性予以关照。外国学者指出:“文化——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精神的、身体力量的全面改善或端正。从而使这个词不只意味着纠正偏见,启蒙改良理性,也包含习惯,行为举止的端正与改善的意味。”[5](p.23)此段论述中的“改善”“端正”“纠正”“改良”等词语告诉我们,文化本身绝非仅仅是被动的——被接受、被接纳、被认同、被传播、被选择等等,而且更拥有主动精神的内涵。这种主动精神,即是人类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之间践行的、实施的文化批判关于文化批判,既有自觉的文化批判,也存在自发的文化批判。本文所涉及文化批判主要指自觉的文化批判。,理所当然地包括了文化自身所拥有的批判精神。可以认为,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之于文化的态度,可谓主动与被动并存,批判与接纳同在。然而,无论是主动,抑或被动,文化蕴含的批判精神(亦即下文所援引的文化自身所蕴含的意义),人类面临文化采取的理性选择态度,昭示出文化及其实践须臾离不开文化批判;要使文化发挥积极向上的引领、导向作用,通过文化批判所进行的选择不应存在异议。

康德有曰:“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称为是批判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能逃避这批判的。”[6](p.39)康德的论述固然不能成为网络时代文化批判的圭臬,但对于建构文化批判学理体系是有启迪意义的。提及“批判”,国人终于不会再与“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那种疯狂的“批判”“打到”“推翻”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論在学术界的流行,国人对文化批判已不陌生。一般认为,“文化批判的基本精神应是辩证的否定”[7]。社会实践中,一方面我们看到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但另一方面,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文化、劣质文化,也极大地排挤、挤压了先进文化,消解了文化的积极作用,对人们心灵的腐蚀作用不可小觑。比如,无孔不入的网络,以及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各种冠以“文化”之名的文化,因其低俗、媚俗,屡遭诟病。大众传播媒体中那些“……仅仅是一种轻浮的、骇人听闻的或无意义的消遣娱乐,它不是知识、不是信息,也不是艺术”[8](p.174),当然更不是文化。或者说,即使是文化,也是抵消、降解正确引领公众的先进文化的文化,是应当受到批判、谴责的文化。之所以强调对这些消极文化“口诛笔伐”,原因在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需要严加批判的各种消极文化。面对屡禁难止的、近乎于“层出不穷”的各色消极文化,“硬件”层面——法律、制度的规约是必要的,但展开文化批判指导下的文化批评——“软件”层面的建设,亦理应得到强化。比如,令人忧虑的是,时下文化“去高雅化”倾向大行其道,大众传媒中某些媚俗、低俗现象在公众中消极影响甚大。对此,许多学者发表过高论,然而,从文化导向视角考量,大力倡导文化批判是必要的。“文化批判要毫不留情地扫除那些污染环境的垃圾”[8](p174)。清除文化垃圾、精神垃圾是必要的,目的不仅在于净化环境,而且在于为文化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扫除障碍,创造有利环境,并使公众在“清洁”的环境中,接受、认同文化所传达的真善美的引领。

今天的人类似乎须臾离不开文化,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导向、引领作用前所未有。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下许多光怪陆离的文化,对人们产生消极影响的各色文化,往往是利益、商业动机驱使的结果。各种商家推出的文化、文化产品,盈利永远是第一位的。大众文化之所以饱受诟病,原因在于所谓的“娱乐性”“感官享受”消解了文化的教育、导向作用,“贴近生活”的种种表象,颠覆了文化自有的高雅,仿佛文化就是嬉闹、搞笑、肤浅的娱乐等,就是文化的全部。这种看似对文化的曲解,实际上解析、稀释了文化所拥有的思想内涵,造成的却是文化导向的偏离,消极作用无以复加。一般意义而言,娱乐、感官享受无疑是当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可以因噎废食地为大众文化“贴封条”。有学者认为,大众文化亦可成为教育公众的载体,即通过大众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信息。这种议论有其道理所在,但前提必须是对大众文化进行合理性的剖析,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批判,让大众文化真正发挥引导大众的“教育”作用。

三、“道德教育学”:文化导向与文化批判的统一

文化的引导及其教育功能向来为学者们所看重。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文化是一种道德教育学。”[1](p.8)将文化视为“道德教育学”,无疑给我们讨论文化导向与文化批判带来了一股清新气息。就社会发展而言,文化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敦风化俗的作用无人否定;从微观层面看,文化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人,也拥有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意义,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意义。

作为“道德教育学”的文化,至少告诉人们应关注如下两方面内容:其一,文化应当教育人们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追求“有道德”的文化;其二,文化也应当教育人们提升分辨各种文化层次、性质、品质等方面的能力。两者在社会实践中相辅相成,尤其重要的是,“有道德”的文化及其拥有,必须建立在对文化的分辨力基础之上。结合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我们特别强调提升文化分辨力的重要性。当下,学者们着力抨击的各种庸俗、低俗文化之所以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众文化分辨力有待提升。尤其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对充斥各种大众媒体的各色“文化”,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往往“不加批判地仿效”[9](p.243),致使“有道德”的文化往往遭遇被边缘化的窘境。因此,只有提升公众的文化辨别力,才能使文化发挥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也只有使公众具备了较高层次的文化辨别力,文化批判才能促进文化导向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文化批判不等于批判文化,文化导向也不简单地等同于导向文化。文化批判“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创造性、超越性维度的具体实现形式。”[4]也就是说,我们倡导的文化批判,并非是对文化的否定,除了使文化发挥更多的健康导向作用外,还蕴含着创造和超越——对现有文化的创新与超越。文化永远与社会相伴,不断前行,并使文化的导向作用具备时代特征。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文化自身具有超越性,才使得文化不断进步。文化批判一定会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造性。

将文化视为“道德教育学”,旨在说明文化在发展、传播过程中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使命。或许不可以“道德”的与“非道德”界定各种文化,但因文化总是承载着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所以,文化对人们道德意识的形成与拥有,或者说人该拥有怎样的道德,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有道德”的文化不仅是先进的文化,底蕴厚重的文化,而且昭示的是文化的思想性;那些“非道德”则完全相反。我们所讨论的文化导向,实际上是“有道德”的文化对正确思想的弘扬,对正确价值观的传播。文化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必要以一种文化统辖、覆盖其他所有文化,但越是文化的多元化,越是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辨别力、批判性重要性则愈加凸显。

基于道德教育学的视角,我们认为,它同时包含了文化导向与文化批判两个环节。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德教育学是文化导向与文化批判的统一。这种统一关系中,文化导向和文化批判是相互在对方中规定自身的。

第一,在道德教育学中,文化导向发挥的作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批判开展的深度与广度。文化批判决定了文化导向的质量,决定着文化导向到底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前文有所涉及,文化导向并非全部是积极的,对公众有正确引领作用的,因此,必须通过自觉的文化批判,剔除消极,使文化导向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第二,在道德教育学中,强调文化批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既是文化导向的要求,也是现实社会实践的诉求。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需要批判的消极文化和消极的文化现象,由此决定了必须通过文化批判净化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并使文化在“净化了的”环境中,释放出积极的导向信息。换句话说,适应于文化导向的文化批判必须拥有清晰的指向,必须发挥净化环境的主动作用。

第三,在道德教育学中,以文化批判为保障的文化导向,必将对公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使文化真正成为“道德教育学”,使“和谐完美”成为文化引领的核心内涵。通过文化批判,使文化不仅具有健康向上的引领作用,更使文化发挥“道德教育”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英]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M].張秋月,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美]塞缪尔·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卢文忠.论文化批判的内在机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维度[J].学习论坛,2015,(8).

[5][日]镜味治也.文化关键词[M].张泓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谭培文,高学文.从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看文化批判功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

[8][澳大利亚]约翰·多克尔.后现代与大众文化[M].王敬慧,王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许辉: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忠孝: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冒洁生]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