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

2016-06-09程敬华

北方论丛 2016年5期
关键词:客观性韦伯

程敬华

[摘 要]韦伯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紧张和冲突中坚韧探求,这种矛盾和冲突不仅是其精神紧张的人格化体现,更内化于其极富争议又魅力不减的方法论中。一方面韦伯把价值相关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先验前提;另一方面,韦伯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应做到价值中立而坚决拒斥价值判断。韦伯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正是基于以上考量的结晶,是纯粹形态的思想图像和乌托邦。它作为比较和衡量实在的手段,随着实在发生变化又需要建构新的理想类型与之相匹配,理想类型和实在就是在这种张力中不断发展更替。毋庸置疑,正是韦伯方法论内在逻辑中的张力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韦伯;客观性;价值相关;价值中立;理想类型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5-0148-04

Abstract: Weber explored on the tens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rationalism and irrationalism, naturalism and anti-naturalism, nationalism and liberalism, this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is not only the personified reflect of mental nervous, but its highly internalized in his methodology which is controversial and glamorous. On the one hand Weber take value relevance as the priori premise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on the other hand he claim that we should adhere to Value-neutrality and firmly reject value judgments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Webers ideal typ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that based on the above considerations , it is a pure form of thought image and a utopia. As the means that measure and compare the reality,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reality , we need to construct a new ideal types matched with the reality, the ideal type and reality are continuously develop and replaced in the tension. Needless to say, it is the tension in inherent logic of Webers Methodology that make it has a lasting vitality.

Key words:Weber; Objectivity; Value relevance; Value-neutrality; Ideal type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内在的逻辑。他基本上接受了狄尔泰对社会科学的意义理解和李凯尔特的价值相关理论,把价值相关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先验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可以进行价值判断。为了保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韦伯坚决拒斥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价值判断,主张严格地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把价值中立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基于此,理想类型是韦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一种主观思维的建构,是纯粹形态的思想图像和乌托邦。理想类型不是对实在的描述,是比较和衡量实在的手段,随着对实在的知识的获得,旧有的理想类型被新的理想类型所替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理想类型的更替过程。

一、价值相关:先验前提

韦伯对于价值的关注是在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争论的背景下,涉及对社会科学性质的认识。自然主义对社会科学的态度与自然科学类似,认为自然科学的原则、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实证主义的代表孔德、斯宾塞将数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学,到涂尔干更是将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方法用于对社会事实的考察,使社会学离不开经验材料。这一思潮也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新形态,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理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法律、政治组织形式等也处于全面的理性化进程中。韦伯深受这种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他对社会科学客观性的强调,对价值中立的执着即是实证主义的体现。但同时,韦伯又处于理性主义危机时期,社会科学中的反自然主义思潮与自然主义形成了强烈对比。其中,狄尔泰的意义理解和李凯尔特的价值学说都成为韦伯区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思想谱系。

1.新康德主义的思想谱系

狄尔泰以纵向结构来理解人类生活,即从时间上说人类生活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组成,过去主要指的是人类以现在的意识、情感、记忆、表象等再现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历史人物的行为,将来也是在这些基础上对于未来生活的渴望、想象以及思考。所以,历史并非仅仅是一般的时间意义上的历史,它之所以进入人类探究的视野,更多的是因为其内在的结构。人类生活又不是指单个的个体,它是由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组成的,每个人可以依据自身的感受和意识去体悟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即狄尔泰所说的以神入的方式去理解历史。正是因为这些内在的结构使历史学等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区别,人类生活是有意义的,而理解便是把握有意义生活的手段。韦伯对社会行动解释性的理解便是来源于狄尔泰的这一思想。

然而,新康德主义的代表李凯尔特认为,狄尔泰以神入的方式去理解难免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既不能从原则上也不能从形式上凸显文化科学的本质特征。李凯尔特以价值来划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他认为,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文化则是有人按照一定的目的、愿望参与进去的,它之所以被保存下来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自然科学对经验事实进行探究,并总结其规律以及联系,文化科学的对象却是超验的,它并非“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应当是什么”。“关于价值,我们不能说它们实际上存在着或不存在,而只能说它们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1](p.21)。韦伯基本吸取了李凯尔特划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的这一做法,但又不同于李凯尔特文化对象固有其价值的看法,认为“我们是文化的人类,秉具有意识地对世界采取一种态度和赋予它意义的能力和意志” [2](p.36)。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固然重要,但它们不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并不直接就是社會科学的对象,而是要与研究者发生一定的联系,即价值相关。由于人是有意识的,所以,人可以选择自己研究的对象,也正是人的关注才使实在具有了意义和价值。

2.价值判断与价值相关

狄尔泰和李凯尔特虽然指出了文化的本质在于它有意义和价值,但这是文化本身所固有的,没有强调人的态度, 这也正是韦伯与他们的不同之处。价值是区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先决条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事件都对人有意义和价值,只是人对实在采取了一种态度,即价值相关,这种实在才有其价值。“因此,在始终是无限多样的个别现象中,只有某些方面,即我们认为具有一种普遍的文化意义的那些方面,才是值得认识的,只有它们才是因果说明的对象”[3](p.2)。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人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与之发生联系,从而使其具有了意义和价值。对于个体和特殊性的强调也是受到李凯尔特的影响,李凯尔特认为,历史具有一次性的形成过程,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不可重复性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其自身价值观念的不同,因此,对世界所取的态度也是无限多样的。这就使价值相关带有主观性的特点,但这里的主观性并不是个人的主观随意性,韦伯是极力拒斥价值判断的。价值判断不论他人承认和接受与否,单方面地将个人的经验、情感、渴望等强制性地灌输给他人,甚至经常借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以不正当的手段去影响他们。韦伯主张价值相关,认为价值相关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前提,但对价值判断是予以坚决拒斥的。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的开篇,韦伯就旗帜鲜明地表示,价值判断“应当理解为关于受到我们行动影响的现象是卑下的或是正当的实践的评价” [2](p.151)。价值相关与价值判断不同,它是排除了主观随意性,更多地指的是具有共同的、普遍的、能达成共识的一些价值。“文化价值或者事实上被普遍地、即被所有的人评价为有效的,或者至少被文化集团的全体成员期望为有效的” [1](p.86)。如果说韦伯用价值相关揭示了社会科学的本质以与实证主义相区别,那么对价值判断的批评,又使他与历史学派的主观性和伦理学倾向极为不同。为了保持社会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韦伯坚决拒斥价值判断,把价值中立视为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二、价值中立:基本原则

价值中立有时也被译为价值无涉、价值阙如、价值自由,都是指在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时,一方面要以价值相关为先验前提;另一方面,要求研究者不受主观价值观念的影响以保证研究过程、方法和结果的客观性。无论译自英文,还是译自德文,无论使用哪一个概念,韦伯的原意都是强调价值相关和客观性,这两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仅从字面上,不从韦伯方法论的总体上去理解,才会认为:“价值中立是要做到在价值立场上不偏不倚,没有价值在其中;而价值阙如是要做到似乎没有价值在其中的境界(实质上依然有价值存在其中) 。”[4](p.120)价值中立要求在价值相关的前提下坚持客观性,首先要严格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1.实然与应然

事实是经验科学的研究对象,我们要探究实在之间的联系,以及事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经验科学的任务是而且只能告诉人们“是什么”,绝没有权利做出“应当是什么”的判断。为此,我们必须严格地厘清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区分“实然”和“应然”。韦伯认为,社会科学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否则将陷入混乱无法保持其客观性。事实判断是一种“实然”判断,价值判断是一种“应然”判断。韦伯严格地区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认为事实判断是实在本来的面目,是实在之间的实际内在联系,是实在客观可能性的发展。而价值判断是人们从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出发,以自身好恶情感来对待历史和现实,主观地对人物和事件做出评价。事实判断遵循了客观的原则,价值判断是主观的体现,二者绝不可互相取代。

虽然休谟已经将经验事实和价值判断区分开,但很多社会科学研究者极易将其混淆甚至认为,没有区分的必要,这将极大地冲击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 [5](p.38)。如果将二者混为一谈,那么在理论上就无法保持科学的客观性,易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潭。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在实践中的危害也极为严重,韦伯以工团主义为例说明科学只能分析这一信念产生的条件、它的内在逻辑,以及可能的结果如何,但绝不能给人们提供这一信念是否正当的理由甚至为人们是否应加入其中而给予恰当的指导,这不是事实判断的任务,而是价值判断应该做的事情。实践中,韦伯尤其反对大学教师在课堂上以“先知”自诩,利用自己不被攻讦的地位宣传政治主张和价值立场。大学教师的任务和职责只能是实事求是地向学生呈现真理本来面目,至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甚至诱使他们走向一定的政治立场,那是政治家的事,绝不是大学教师应该做的。“韦伯做出这种区分的真正意图是要在经验科学中驱逐出形而上学,保持社会学在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时的‘价值中立性” [6](p.271)。当然,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并不完全排除价值,价值中立要以价值相关为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抹杀了客观性而把社会科学变成一种价值判断。

2.客观可能性

虽然社会科学的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要求价值附着其上,因此,研究中不能排除价值相关,但是,在态度上却仍要保持客观性。研究者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进行选题体现了价值相关,但是,一经选定课题后就必须坚持价值中立,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把研究者的主观价值、愿望、感情用于课题的研究,力求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一旦得出研究的结论,无论与研究者的主观预期如何不同,与主流价值观念如何抵牾,研究者都要尊重结论不能任意进行篡改。这样,韦伯既强调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别,做到了价值相关,又坚持了价值中立,从而保证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韦伯对客观性的强调实际上仍然继承了实证主义的思想,但又与实证主义不同,韦伯不把社会科学看作因果必然性规律在起作用,而是主张客观可能性。现代量子力学对牛顿古典力学的否定为或然性取代必然性提供了科学解释,同时也为社会科学提供了统计规律。韦伯同意李凯尔特将历史作为个体来看待的观点,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具有其独特性,因此,不能用因果决定论来解释,只能用客观可能性来说明。韦伯对可能性的说明来源于康德,但康德把必然性作为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由此使规律呈现为一种线性因果决定论。新康德主义从统计学的概率性出发,以或然性否定了必然性。韦伯正是从新康德主义的立场出发,用因果多元论取代了因果决定论。影响历史结果的因素众多,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因素,但是,可以采用思想的实验来考察某一因素是否是导致结果产生的决定性原因。思想的实验不是客观实在之间的真实联系,而是一种想象,但它却能和实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确定某一因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作为韦伯方法论结晶的理想类型就是这一立场的具体体现。

三、理想类型:一般方法

新康德主义将概念结构作为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对社会科学的认识也不例外。韦伯也采取了这一立场,他认为,认识不是对实在的机械摹写,而是用概念进行重新地分裂组合后得到的对本质的揭示。社会科学对象复杂多变又具有个别性的特点,为了把握它可以仿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建立模型,韦伯提出了自己的概念工具即理想类型。借助于理想类型,社会科学也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追求精确客观,这是现代理性实验与传统哲学概念的结合,当然也体现了韦伯与实证主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社会科学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行动者的主观动机和意志不同,理想类型不具有必然性的特点,它只能是一种或然性,即客观可能性。

1.纯粹形态的思想图像

理想类型不是对现实的概括和描述,只是一种主观的建构,是设想出来的关于对象之间的联系。既然是构造出来的联系,那么,人的主观价值取向极其重要,它是理想类型得以构造的前提。但这里的主观性并不是个人的任意想象,也不是人们希望的,理想类型是典型,是抽离掉很多的具体后的纯粹形态。现实中是不存在绝对的纯粹的,比如,“经济人”的概念,从事经济活动中的人不可能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人,只能看他与纯粹的偏离程度,偏离越小就表示越接近理想的状态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或许用乌托邦能更好地说明它的性质,理想类型是纯粹理想的概念。理想类型既可以是描述超越历史时空的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如楷模先知等,也可以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个别概念,如资本主义等。无论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还是只有个别性的典型都是对社会行动类型的概括,韦伯的社会学研究致力于探究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可能性。理想类型也是以价值相关为其先验前提的,又绝不等同于价值判断,是排除主观价值观念的、中立的、具有客观性的概念。

2.解释实在的理想概念

虽然韦伯没有作为一个专职政治家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動,但他始终关注着德国,以及世界形势的发展。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正是对现实探索的结晶,理想类型更是用来作为对实在进行比较和衡量的手段。韦伯提出理想类型与自然主义混淆理论和历史实在的做法不同,理想类型不能构成历史的本质、标准和动力。为了达到对复杂而丰富的实在的认识,可以构想出一种无矛盾的概念,以此与实在进行比较,探究其内部存在的因果联系,进而对它们分析综合予以说明和解释。它是纯粹性的理想概念,不表现实在的真实本质,只关注具有主观目的和愿望并在一定动机影响下的行动者选取的有意义的因素,体现了个别性和特殊性的特点。理想类型不是描述实在的标准,更不是实在本身,也不是实在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是一种有助于理解和说明社会现象的方法论概念和分析工具,它的价值仅仅在于它的‘启发性”[7](p.5)。理想类型有一定的界限,我们将实在拿来与它进行比较和衡量借此达到对实在的认识。具体研究中往往存在实在与理想类型的偏离,研究者根据偏离的程度来度量获得历史实在的知识。由于理想类型以价值相关为前提,而价值极易变动,所以,适应价值观念的改变,理想类型也将不断变化。随着对实在知识的获得,旧有的理想类型概念不能再继续承担起衡量实在的有效手段,为了进行更深入的认识,新的理想类型概念就要形成。在韦伯看来,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理想类型不断更替的过程,它的更替也表明了人们对实在认识的不断进展。理想类型的更替体现出它的相对性和暂时性,也印证了人们从某一价值观念出发所建构起来的理想不是唯一的必然有效手段,只能是一种客观的可能性。

韦伯毕生都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冲突之间努力挣扎、奋争,并力求融合。其方法论始终贯穿在他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他的方法论以价值相关为先验前提,始终遵循价值中立的基本原则,严格区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提出了理想类型作为研究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正是韦伯方法论内在逻辑中的张力使其思想获得了经久不衰的魅力,因而科瑟十分中肯地对他进行了评价:“韦伯以永不停息的斗争为代价获得了清晰透彻的认识……他介入许多事务,从斗争脱身时常常身上带伤,有时甚至被打垮。但是他带来的是对人和社会的深刻了解。” [8](p.284)

[参 考 文 献]

[1][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莫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朱鹏,赵绍成,张冲.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立场[J].学术界,2013(3).

[5][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侯钧生.“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J].社会学研究,1995(3).

[8][美]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M].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作者系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桂兰]

猜你喜欢

客观性韦伯
韦伯空间望远镜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抵达最终目的地
五月是什么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韦伯空间望远镜
客观性与解释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法律社会学——涂尔干与韦伯之比较
整体性与客观性的追求:汪卫东的《野草》研究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