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反预期的实现途径与特点研究

2016-06-09单威邹晓春

北方论丛 2016年5期

单威 邹晓春

[摘 要]反预期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汉语反预期的实现途径主要有直接否定預期、间接否定预期、二者并用等几种情况,可以通过对预期的直接否定来表达反预期,也可以通过肯定与预期具有对立关系的新信息、表明出现反预期情况的原因、对预期的评价等几种方式来间接否定预期。反预期本质上是一种否定,含有与某种预期认知比较的过程,反预期信息是一种信息量大的异态类信息,多具已然性,并具有一定的主观交际功能。

[关键词]反预期;直接否定;间接否定;异态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5-0066-05

一、引言

语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这是语言具有‘主观性的表现。”[1](p.268)近年来,关于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关于反预期表达的研究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预期-反预期”是一对话语-语用层面的概念,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从言谈事件参与者的预期这个角度说,话语中语言成分所传达的信息可以分为‘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与“中性信息”三类。”[2](p.223)其中反预期信息由于信息量大、主观性强,引起了学者们更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预期/反预期”角度去重新看待汉语中的一些词与表达式,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反预期相关现象的研究已经成为汉语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对汉语反预期的实现途径与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反预期现象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二、反预期的实现途径

反预期的实现途径具有直接否定预期、间接否定预期与二者并用等几种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预期称为“A”,对预期的否定称为“-A”,与预期相反的新信息称为“B”,它们不仅指信息层面的各类信息,也指语言层面相对应的表达式。预期由于经济原则常常在语言层面隐含不出现,但多是可以根据当前语境补出来的。

(一)直接否定预期

通过直接对预期A加以否定来表达反预期。“-A”是对A最直接的悖反形式,“-A”本身即为反预期信息,是一种明示性反预期信息。例如:

(1)朱青回头看见我,红了脸,讪讪地说道:“不知怎的,才几个月,这件衣服便旧了,洗也洗不干净。”(CCL)

(2)可是,当我的目光扫向李扬教授时,却发现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竟然毫无倦意。(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3)这些洞穴虽然没有水电供应的便利,但是,冬暖夏凉,也挺舒服的!"(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4)“您说,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怎么想,我哪儿知道。反正这心里不大那么好受……”(CCL)

例(1)涉及到的规约性预期是“衣服洗了会很干净”,可实际情况是“洗也洗不干净”,通过直接对预期的否定传递了反预期信息。例(2)中,通过“年过花甲的老人”我们可以推断出说话人的预期是“李杨教授会觉得累”,而“竟然”直接标示的反预期信息是“毫无倦意”,这也是对预期的直接否定。以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反预期信息最直接、最明确地传递出了预期与反预期信息之间的相背离关系。例(3)中,隐含的预期是“这些洞穴没有水电的便利,不舒服”,但实际情况正好与之相反,“很舒服”,反预期信息也是对预期的直接否定。例(4)中,说话人用反问句“我哪儿知道”直接对受话人的预期加以否定。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如果预期是肯定性的,语言层面就要采取否定形式的语句,如例(1)、(2);反之,如果预期是否定性的,那么要对其进行否定,就可以采用肯定性的语句,如例(3)。有时也可以采用反问形式加以否定,如例(4),反问本身就是一种否定形式。

上述例句都是以“-A”形式对预期A的否定,反预期信息“-A”多是以显性的形式出现的。但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可以通过词语的触发对预期A进行直接否定,反预期信息“-A”可以是隐含的,例如:

(5)珊丹那模样比大人还大人,“我白来了!阿妈的辛苦也白费了!”(CCL)

(6)我以为我可以说服我爸爸的。(电视剧《虎妈猫爸》)

这种情况主要是一种“词汇预设”,也是一种“语用预设”。例(5)中的“白”可以识解为“无收获、徒然地”,它否定的预设是“付出就要有收获”,这也就是袁毓林(2014)所说的“劳酬均衡原理”[3](p.405),这时语用预设本身就是一种规约性预期。而“白”是对这种规约性预期的直接否定,同时也表达了说话人对谓语陈述或激活的事件的一种消极的主观评价。例(6)中的预期A与反预期信息“-A”都是隐含的。例(6)中的“以为+预期”是语义自足体,在不出现后续句时,“以为”实现了对预期信息的前景化,并直接对预期加以否定,反预期信息“-A”也是隐含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直接否定预期。

(二) 间接否定预期

1.通过肯定反预期语境中与预期A具有对立关系的新信息B,来间接否定或修正预期A。

虽然这是一种间接否定,但B本身就是反预期,因此反预期的明示度也极高。Leech(1983)指出否定句比相应的肯定句提供的信息量要少[4](p.100-102),因此该种反预期提供的信息量明显大于单纯对预期的直接否定。预期A与反预期信息B在反预期语境下的对立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A与B具有典型的对立关系:A与B在客观世界中具有对立关系,任何语境中肯定B都代表否定了A。表现在语言层面,预期与新信息对应的语段中常出现具有对立关系的词语,虽然预期由于经济原则等原因在语言层面常被省略,但多是可以补出来的。这种对立关系具体包括正反对立关系、极性对立关系,我们可以把A和B看作处于一种语义场中。正反对立关系是指二者是完全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不含中间状态,如“生”与“死”、“有”与“无”、“真”与“假”等,肯定一方即否定了另一方,反之亦然,它们是一种二元对立关系,处于互补反义义场中。极性对立关系是指二者之间存在中间状态,如“长”与“短”、“快”与“慢”、“大”与“小”等,肯定乙方即否定了另一方,但否定一方未必代表肯定另一方,二者属于极性语义关系,处于极性反义义场中。正反或极性关系的前提是二者属于同一语义范畴,如“生”与“死”都属于人的存在状态,“长”与“短”都属于长度,其实它们也是一种同类关系,不过二者的对立性比较突出。例如:

(7)我开始觉得他不行了呢!没想到竟然活过来了,太谢天谢地了!

(8)本来应该是一篇短序,没想到写了这么长。(CCL)

(9)这种老鼠吃得多,体重增加反而少;但是同属辛辣食物的芥菜和大蒜等却没有减肥作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例(7)中的显性预期是“他不行了”,“不行了”是“死”的委婉语,随后又交代了新信息“还活着”,“他不行了”与“还活着”是一种正反对立关系,关键项“不行(死)”与“活”非此即彼,肯定一方,就否定了另一方。该例句通过肯定与“死了”相反的“活着”的新信息,否定了说话人先前的预期。例(8)中的显性预期是“一篇短序”,可结果是“写了这么长”。例(9)中的隐性预期是“老鼠吃得多,体重增加就多”,而结果却是“体重增加反而少”。通过这两例中的关键项“短”与“长”、“多”与“少”,我们可知二者是一种极性对立关系,虽然有中间状态,但同样肯定了一方就否定了另一方,这是通过肯定与预期具有极性对立关系的新信息来间接否定预期。

当然,很多情况下预期与反预期信息在语言层面不仅限于反义词语,还可以出现表达对立关系的短语或小句。例如:

(10)本来他是想推出个新人大赚一笔的,却没想到让他赔了个底朝天。(CCL)

例(10)中的“大赚一笔”与“赔了个底朝天”都是具有反义对立关系的词语,肯定后者即否定了前者。

另一种是反预期语境赋予A与B一种对立关系:A与B在客观世界中不具有典型的对立关系,肯定B并不意味着对A的否定,但它们在反预期语境中被赋予了一种具有某种共通点的对立关系,可以通过肯定B来否定A,从而传达反预期。此时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看作是一种有限或无限的多元对立关系。例如:

(11)宋美龄听到车响,以为丈夫回来了,便出门迎接。谁知车里坐着一个司机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全是陌生人。(CCL)

(12)甲:这么慢才到,坐公车来的吧?

乙:打车来的,没想到半路还堵上车了。

例(11)与例(12)中的A和B是一种同类关系。例(11)中宋美龄用“以为”明示出预期“丈夫回来了”,然后用“谁知”明示出新信息“车里坐着一个司机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全是陌生人”,“丈夫”与“陌生人”是同类关系,预期与新信息都是指某个人或某些人来了。在这里我们需要交代的是虽然句中出现了“以为”,但“以为+预期”后出现了明示反预期信息的后续句,此时“以为+预期”背景化,而明示反预期信息的后续句实现了前景化,对预期的否定主要是通过后续句实现的,而后续句是一种通过肯定同类项来否定预期的间接否定,因此我们仍将此种情况归入“间接否定预期”。例(12)中的“坐公车”与“打车”都是交通方式。具有同类关系的N(P)、A(P)、V(P)与小句都可以出现在上述两种信息表达式中。

(13)门将一个鱼跃,扑住了球,谁知到手一看,竟是拖鞋一只!(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14)甲:看她哭得这么伤心,一定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乙:其实她是觉得没面子才哭的。

例(13)中门将以为“扑住了球”,而新信息交代出是“拖鞋一只”,“球”与“拖鞋”都是东西。虽然二者并不具有对立关系,但是在这一语境中,肯定了门将扑住的是拖鞋,就相当于否定了“扑住了球”这一预期,此时二者是具有对立关系的信息。例(14)中,说话人甲的预期是“她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才哭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与“觉得没面子”二者也不具有任何关联,但它们在当前语境中都是哭的原因,这是二者之间的语义关联所在。在“其实”标示的反预期语境中,二者具有了对立关系,通过肯定后者间接否定了前者。

2.通过表明出现反预期情况的原因,间接否定预期。

(15)甲:这孩子看着挺聪明的,学习应该不错吧?

乙:唉,一点儿也不努力,把我和他爸都愁死了。

(16)我一直觉得他喜欢北京,结果他今天跟我说他不喜欢大城市。

例(15)中甲的预期是“这孩子学习应该不错”,而乙也通过表明原因“一点儿也不努力”,间接否定了受话人甲的预期。例(16)中,实际情况与说话人自己的心理预期相反。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预期后,也通过表明原因,实现了间接否定预期。这里都存在一个三段论推理过程,如例(16):

大前提:他不喜欢大城市。

小前提:北京是大城市。

结论:他不喜欢北京。

这类间接否定预期多包含一个推理过程,但推理过程一般比较简单,推理结果也显而易见,有时连交际主体自己都忽略到了这一过程。这种间接否定预期的信息量也比较大。

3.通过对预期的评价来间接否定预期。

(17)甲:你还不会做饭吧?我教你。

乙:看你,太小瞧人了吧!

(18)甲:你爱上他了吧?

乙:姐,你在质疑我的眼光吗?

(19)東方彧卿:我原以为我会很满足,很开心,可是我错了。(电视剧《花千骨》)

例(17)、(18)是通过对受话人预期的评价来间接否定预期。例(17)中,甲用带“吧”表推测的问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心理预期“你不会做饭”,乙通过对甲心理预期的评价“太小瞧人了吧”,间接否定了甲的心理预期,传达出反预期信息“我会做饭”。例(18)同样,甲的预期是“你爱上他了”,乙用反问句“你在质疑我的眼光吗”来评价甲的心理预期,通过乙的评价,受话人甲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乙“并不爱他”,甲的预期也是间接得到了否定。此时反预期信息是隐含的。例(19)中,对于说话人自己的预期“我会很满足,很开心”,“我错了”既是一种事实表现,也是说话人对自己心理预期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间接否定了自己的预期。

(三)直接否定预期与间接否定预期并用

我们上文分析过的直接否定预期、肯定新信息来间接否定预期可以同时共现在语言层面中,以直接、间接两种方式同时否定预期。这种情况下反预期信息的明示度是最高的,而且信息量最大。其话语信息形式是:(预期A)+“-A”+新信息B。例如:

(20)我一直觉得他喜欢北京,谁知他并不喜欢北京,而是喜欢上海。

(21)嗯,我去商场呢,也不是为买东西,而是好奇哈,看看人们都买什么。过去那时候儿也是出于观察,嗯,看看。(北京口语语料查询系统)

(22)1978年后,罗庆美流产患病,李国祥不但不给治疗,反而经常毒打漫骂罗庆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例(20)中,说话人明示预期“他喜欢北京”,然后直接对预期加以否定,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新信息,然后再提出肯定的反预期信息“他喜欢上海”。例(21)、(22)中的“不是……,而是……”句式与“不但/不仅/非但+不/没有……,反而……”这一反递句式,它们都应该有一个“前话语”,前话语A可以直接在结构中出现,也可以是零形式。从话语的信息层面看,这个前话语A就是预期。这两个句式都是先直接对预期A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与之相反或不一致的反预期信息B。

以上我们分析了反预期几种主要的实现途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无论直接否定预期还是间接否定预期,反预期信息都是以显性出现为多,但明示程度与信息量有一定的差别。

三、反预期的特点

1.反预期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否定”。

尹洪波(2014)指出“预期偏离则意味着对原来期望的完全或部分否定”[5] (p.31)。我們认为这里的“期望”并不恰当,应为“预期”。“期望”与“预期”并不相同,郑娟曼(2009)指出:“‘期望与‘预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某个对象或结果的心理期待,一般是积极方向的;后者是根据已知经验或者毫无根据地对某一结果作出预先判断。”[6](p.10)反预期信息是针对某种主体预期而言的,或是对其质的否定,或是还兼有量的否定。或对其完全否定,或是一种部分否定。

2.反预期表达过程中含有与某种预期“认知比较”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这个预期看作参照点,没有这一参照点,预期信息与反预期信息便无从谈起。这种预期可以是说话人的预期、受话人的预期、听说双方的预期、第三方或事主的预期,也可以是某种社会规约性预期。与该预期进行认知比较后,与其在方向性上不一致的是反预期信息,与其在量的方面不一致的就是超预期量信息与负预期量信息。反预期信息与超预期量信息、负预期量信息,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

3.反预期信息是一种信息量大的异态类信息。

从信息层面来分析,反预期信息相对于中性信息与预期信息而言,不仅是一种信息量较大的新信息,也是一种异态类信息,因而更能引起受话人的关注,在语言表达层面也要采取相对较多或较复杂的语言形式。

根据Dahl(2000),反预期信息与中性信息、预期信息的信息量是不同的[7],“反预期信息的信息量最大,预期信息的信息量最小,中性信息的信息量居中” ,吴福祥(2004)依此建立了相应的信息量等级:“反预期信息>中性信息>预期信息”[2](p.224)。

同时反预期信息也是一种异态类信息。邢福义(1985)认为常态和异态,有时并不取决于条件和结果的联系本身,而是取决于说话人对条件和结果的联系的看法或感觉[8]。可见“常态”和“异态”是具有主观性的,我们认为二者并不局限于“条件和结果”,预期与结果或实际情况之间也有“常态”与“异态”之分。对话语主体来说,他们会认为符合他们预期的是一种“常态”,而偏离他们预期的,无论是方向上的偏离还是量上的偏离都是一种“异态”,反预期信息即是从方向上对预期的偏离。这种“异态”是主体所认为的“异态”,未必都与事实一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人们对于异态类信息总是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在句法层面上,传达高信息量的反预期信息采用了较多或较复杂的语言形式。这一点可以用数量象似性原则来解释,沈家煊(1993)指出“量大的信息,说话人觉得重要的信息,对听话人而言很难预测的信息,表达它们的句法成分也较大,形式较复杂”[9](p.4)。反预期性信息在信息层中是量最大、最重要、人们最关注的信息,因此人们采用了较多的语言形式,如语音类的、词汇类的、句法语用类的,最典型的就是反预期标记的使用。反预期信息与预期的不对称性,我们也可以用“关联标记模式”理论来解释。在与“预期”相关的信息范畴中,和预期一致的预期信息是无标记项,而反预期信息则是有标记项。因此表达反预期性信息的语言形式更多,出现的句法环境受到一定的限制。

4.反预期信息多具已然性。

除与主观意愿相关联的反预期情况外,其他类反预期信息多具有已然性,其关联的多数是已发生、已存在或已确认的事实。因此从语言层面看,其语言表达式多用于现实句,较少用于假设句中。

5.反预期信息具有一定的主观交际功能。

反预期信息不仅是与某种预期相偏离的信息,而且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视点、态度或认识,具有一定的主观交际功能。如在主观交际层面上,或修正对方的观点、或引起对方的注意,促进交际行为有效进行。同时,反预期并不总是和说话人的负面情绪相关,反预期信息除了常体现说话人意外、不满、责怪、抱怨等负面、消极的情绪外,有时也传达了说话人欣喜、兴奋、开心等正面、积极的情绪。

四、结语

上文我们对反预期的实现途径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汉语反预期的实现途径主要有直接否定预期、间接否定预期、二者并用等几种情况,可以通过对预期的直接否定来表达反预期,也可以通过肯定与预期具有对立关系的新信息、表明出现反预期情况的原因、对预期的评价等几种方式来间接否定预期。从特点方面来分析,反预期本质上是一种否定,含有与某种预期认知比较的过程。反预期信息是一种信息量大的异态类信息,多具已然性,并具有一定的主观交际功能。关于汉语反预期表达现象,还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去挖掘,如我们还未关注或较少关注到的反预期表达类别与表达手段的考察、反预期度的量化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等等,这都有助于我们对反预期现象的研究更为全面、深入,我们另有他文撰写,这里不再赘述。

注:以上出自语料库的语料只标注语料库来源,不标注具体出处,CCL是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参 考 文 献]

[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7).

[2]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

[3]袁毓林.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的语句构成和意义识解——以“白、白白(地) ”句的语义解释为例[J].中国语文,2014(5).

[4]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5]尹洪波.否定与转折[J].语言研究集刊,2014(2).

[6]郑娟曼.“还NP呢”构式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2).

[7]Dahl,Osten.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lift cycles of construction[M].Ms.,Stockholm University, 2000.

[8]邢福义.“越X,越Y”句式[J].中国语文,1985(3).

[9]沈家煊.句法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单威: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邹晓春:哈尔滨金融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 陈 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