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培训:填满容器还是点燃火苗
2016-06-08张鸿
张鸿
体验式培训是开拓培训市场的有力创新手段,这种不同于以往传统培训的方式,已经逐步成为企业培训的主体形式之一。因此,为了在培训工作上有更大的突破,逐步提升体验式培训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借鉴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思想,将其中的教学理念引入到体验式培训中,以期为企业开展培训工作提供新思路。
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习主动性
体验式培训是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现实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是具有目标指向的活动,不同的个体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构建同一事物获得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充分尊重学员的个性差异、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以满足不同成人个体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动机。
体验式培训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直接向接受培训者灌输某种特定的知识或技能,而是为其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场所,让其自始至终亲历实践活动,主张受训者在体会中学习、在学习中转变、在转变中成长。所谓“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体验式培训更多关注的是通过对学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使之融入学员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对其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体验式培训的形式活泼多样,富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学习法”的学习效率远高于单一的感官学习体验。体验式培训正是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环境中涵盖了色彩、动感及视觉等效果,培训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小组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不同方式,将枯燥无味的说教式教学变成了富于乐趣的活动。
以趣味之柴点燃火苗,还是把脑袋当罐塞满为止,无疑前者更适合分享。
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
目前,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支架式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员被看作一座建筑,学员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架构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员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是以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员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员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员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员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
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员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员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员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抛锚式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员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开发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员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由该过程直接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员的表现即可。
随机进入式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此,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式教学包括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情景、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估等多个组合环节,这些环节没有固定的顺序,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整合优化。
实践中的若干要点
项目的开发与选择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内容并非全部都能被学习者吸收。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的时候,会经历一个选择阶段。而这个筛选的过程就依赖于学习者对这方面内容的需要程度等一系列内部的心理结构。如果学习内容对学习者而言是没有意义的,那么这些内容就会被过滤掉。
因此,在开展体验式培训时,项目的选择必须是有针对性的,不能随意选择。要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的特征,了解他们的工作性质,根据学员的特点及需求来选择相对应的项目,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为特殊的培训对象开发新项目,要让学员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能有深刻的体会,要保证这些项目与他们已有的工作或者生活上的经验有交集,并且通过项目的完成来建构新的理解,从而获得丰富的收获。
培训师角色的定位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强调学习者是学习主体的同时,也强调培训师的指导作用。培训师是培训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体
验式培训,是以学员参与为主、培训师为辅的培训方式,由于这种培训方式的特殊性,培训师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好分寸,控制好干预程度。
体验式培训中,学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发散式的创新思维,不同学员所遇到的困难,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所以,培训师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
项目进行过程中,培训师所起的作用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利用团队氛围、完成既定任务的压力等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要注意观察每个学员的表现,强调过程中的关键点,引导学员正确的思维方式,诱导学员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
在分享的过程中,培训师所起的作用是启发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传授者与灌输者,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员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力图揭示问题的本质,这样有利于学员反思、升华在项目中的感受。
促进学员之间的分享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在学习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该包括学员之间的互动。企业内部体验式培训的对象都是成年人,他们有很强的自我监督调控能力,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他们每个人在项目过程中会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尤其当培训对象的层次较高时,如青年干部培训班或者中层干部培训班,每个学员都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管理实践经验,这些都值得大家互相借鉴。
在培训过程中,促进学员相互间的分享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培训师首先应该在破冰环节上下功夫,开发一些能够充分打破学员之间隔阂的项目,让他们尽快地熟悉起来,从平时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体验式培训中。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学员说明学员间相互分享的重要意义,让学员清晰地意识到相互分享的预期成果。研究发现,期望对于人类的行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相互分享过程中可能获得的好处和收获将会激励学员相互分享的行为。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训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员,让他们充分利用小组内部的讨论等形式建立起相互协作的气氛,促进学员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任务完成之后的分享过程,培训师要通过提问等方式激活学员的思维状态,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进一步促进彼此间的多向交流。
项目经验的沉淀与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最终目标。帮助学员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体验式培训同样如此,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在项目中的体会、经验以及管理启示等加以应用。
所以,培训师尤其应该注重由项目联系到实际这个环节,这是体验式培训的意义所在。每一个项目完成之后,应该引导学员进行反思和总结:哪些先前的经验是正确的,把它们积累下来;哪些经验是不正确的,起到了干扰作用,对其进行修正;哪些是在项目过程中新收获的经验,把它们沉淀下来。
经过这样的过程,可以深化学员在项目中的收获,加深学员对这些经验的理解,从而以清晰的脉络引申到日后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在项目中获得的经验和日常生活以及管理工作中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体验式培训的最终目标。 责编/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