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凌锋:大医精诚

2016-06-08刘锦丽

华人时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做手术神经外科血管

刘锦丽

65岁的凌锋是一位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也是中国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学的创始人。她以成功救治被国外医生判了“死刑”的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闻名海内外,还救治过许多比刘海若更危重的病人,创造了很多医学奇迹。

国外带回刘海若

凌锋的父母都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医生,医术精湛。凌锋从父母身上感觉到,医生是个很崇高的职业。文革期间,她便入伍当了一名卫生兵,任务是给病人擦澡、接大小便、打水、擦厕所、送饭等。即便是做这些简单的事情,凌锋也觉得,人在生病的时候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而自己能帮助别人是很大的快乐。

当时,凌锋唯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己对医学知道得太少,这也是她学医的最大动力。1970年,凌锋被保送到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现第三军医大学),三年后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起初,凌锋当骨科医生,实习一年后开始在大外科轮转,最后一科是神经外科。当时的神经外科主任刘承基教授觉得凌锋性格沉稳,心理素质好,是干神经外科的好苗子,就有意识地指点和引导她。1977年,凌锋调到解放军301医院,正式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那时,神经外科患者死亡率很高,活下来的患者也大多处于昏迷状态,作为医生却束手无策,凌锋感到非常难过,平时只有多看书学习。1980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医学院院长乌达尔教授访华,在301医院讲课时,凌锋大着胆子提了几个问题,得到了乌达尔教授的详细解答。

第二天,乌达尔教授又到301医院查房和座谈,查到的患者恰巧是凌锋负责的,患的是脊髓血管畸型。得知凌锋采用的是脊髓血管造影的确诊方法,乌达尔教授很满意。过后,凌锋才了解到,脊髓血管造影正是乌达尔教授发明的,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当天下午的座谈会上,乌达尔教授当场邀请凌锋到法国学习介入神经放射技术。

在法国学习16个月后,凌锋回到了国内。通过这次进修,她掌握了世界上神经外科方面的先进治疗方法,也奠定了她今后事业的基础。

2002年,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因车祸重度昏迷,并被国外医生判了“死刑”。凌锋却把刘海若带回国内治疗,并神奇般地把她治愈,人们都称她为“神医”。凌锋说,世上并无神医,自己更不是什么神医。救活刘海若,对她来说就是四个字:理念、用心。

平时,凌锋爱用哲学的理念看问题。当年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伤势严重,有人说她脑死亡,很多人束手无策。凌锋受邀到伦敦后,看到刘海若并没有脑死亡,原发性损伤不是很重,严重昏迷是继发性损伤,而继发性损伤有一定的可救性。后又观察到她前几天用药有反应,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凌锋辩证地分析刘海若的病情,觉得还是有一线希望的,才下决心把她带回来。后来,朱镕基总理问凌锋:你是一个人去的?没跟别人商量就敢带回来,胆儿够大的。凌锋对总理说,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凌锋从医生涯中,像刘海若这样的危重患者还有不少。有个小伙子,一米八三的个子,得了脊髓血管畸型。凌锋给他做了介入治疗,做完后病人感觉不错,但一天之后,他就感觉越来越不好了,最后双下肢完全瘫痪。一天查房时,那小伙子对凌锋说:我现在觉得下半身就跟没有了一样。小伙子的年龄跟凌锋的儿子差不多,凌锋听了他的话,感到心都碎了,几天没睡好觉,苦苦思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有一天,凌锋突然想到,患者应是一种特殊的回流系统问题,因为病人的回流系统很差,但是她在做栓塞过程中,可能因为有颗粒进去,把有限的回流系统堵住了,才会越来越肿。凌锋觉得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立刻手术,把他的畸型团全部切掉,这样还是有机会的。

凌锋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当天凌晨就开始做手术,一直做了六个小时才完成。那一天,凌锋连续工作了24小时,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做完手术后,病人今天能动一个脚指头,明天能动三个,后天能动四个,然后能挪了,最后慢慢康复。后来,那小伙子从英国留学回来后,给凌锋打电话称她“妈妈”,凌锋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救活一个人等于挽回一个家”

凌锋觉得,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你把他救活了,还能挽回一个家。这个时候,身为医生是最有成就感的。

1996年,西安有个10岁的男孩,基底动脉长了一个巨大的动脉瘤,压迫了脑干,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而且不能吞咽,非常危险。他的父母曾给国外医院写信求助,人家说可以给他做手术,但孩子可能会死。

后来,父母把孩子转到凌锋这儿。凌锋给他做了介入治疗,就是把两条供血的血管全部阻断,然后用抗凝治疗,让周围其他的血管供应脑干。那个时候,很多抗凝药还没有,只有最基本的肝素,而且没有输液泵,检测设备也不全,很难把握实际用药量多了还是少了。凌锋在病人旁边守了七天七夜,一直在观察。

有一次,凌锋去看望小患者,一摸他身上滚烫。脑干受损之后,患者大多会有那种脑性的高热,极易造成死亡。凌锋很紧张,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身上的单子撤掉,这只手拿起一瓶酒精撒在他身上,另一只手抓来电风扇跟着吹。当时测了体温40.1度,治疗后过了十分钟降了一度,然后慢慢往下降。整个过程非常紧张,凌锋连续多日都是这样过度的。

治疗到第七天,小男孩的妈妈对凌锋说:凌主任,我看孩子太受罪了,你们也尽力了,就别让他遭罪了,我们放弃。

小患者母亲的话让凌锋感到很意外。她问,你们这么做是因为钱跟不上,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那位母亲说,孩子他爸是做生意的,钱不是问题。凌锋说:如果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再给我一周的时间,如果再不行就算了。当时,凌锋估计一个星期可能会有奇迹发生。小男孩的父母一听医生都没有放弃,便同意了。结果一个星期过后,孩子慢慢好了。

当时,凭凌锋的知识,她很清楚这个过程需要两周。他们的治疗等于在脑干这个地方打一场阻击战,把主要供应的血管都断了,靠侧方的血管来策应,再用抗凝的手段,不让中间供应脑干的血管出现血栓,要保持河道通畅,等着援兵从周围进来。结果还真就是两周。

经过凌锋治疗一个月后,小患者自己走出了医院。一年以后,孩子踢着足球来医院复诊。又过了六年,孩子前来复查,完全好了,去了澳大利亚留学。最有意思的是,他的父母原来闹离婚,吵得天翻地覆的。经过这么一个过程,他的父母觉得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是应该互相依靠着的。

凌锋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她正在看门诊,突然来了一个女的,一下子跪在她面前,抱着她的腿就哭,把凌锋吓了一大跳。那女人说:凌主任啊,我就是去年你救治的那个男孩的妈妈,太谢谢您了!孩子现在特别好,跟正常人一模一样的。

此后,那个男孩的父母经常给凌锋打电话。现在,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到1.82米了,还长得特别帅,这让凌锋很有成就感。救了一个人,就等于救了一个家。

漫长的从医生涯中,凌锋也有过深深的挫败感,甚至有放弃从医的想法。她曾给一位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做手术,当时手术过程挺好,但有一根血管挡在那个地方,凌锋把那根血管烧断了。那是一根比较小的血管,没想到它起到了主要的引流作用。手术以后,病人脑子肿得厉害,后来死了。病人家属为这个事情写了很多信谩骂她,这是凌锋从医后唯一一次受到病人家属写信谩骂的。凌锋一点不恨这一家人,因为是她的手术导致这个病人的死亡。虽然病人的死亡原因不是她的手术违反操作规程,不是因为手术做错了,而是病人个体的一种变异。一般人这根小血管可以被烧掉,但是碰巧有的人就不能。

这是她心里非常愧疚的一件事,非常刻骨铭心,让她甚至有放弃从医的打算。

“医生不能跟病人置气”

凌锋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患者:你跟他说什么,他完会没有沟通的余地。有一个病人患脑干延髓的血管畸型,已经出血了,不做手术不行。做手术后前几天还挺好的,说明手术本身对他没有什么干扰,但是五天以后患者发生了一些其他问题,家属便在医院里闹得天翻地覆,把凌锋的办公室门都踢坏了。

当时,无论凌锋怎么解释,对方就是不听,恨不得冲上来要把她吃掉。虽然周围的男医生都保护着她不受伤害,但凌锋心里受到了极大伤害。她花了十几个小时尽心尽力给患者做手术,他的病就长在延髓上,这个地方手术本来就有风险,不做手术不行,做了也有可能不行,这话事先都说清楚了,家属也签了字的,可结局却是凌锋没想到的。但凌锋认为医生不能跟病人置气,因为他有病,需要你帮助,你就不能跟他计较,就跟大人不能跟孩子计较是一样的。

时下医患关系紧张,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生被患者杀害的时候,手下的医生对凌锋说:领导,这几天每次路过急诊,我都有些发毛,总看有没有人突然拔刀。后来,凌锋发现很多同事都有这种感觉,他们路过急诊交代病情都是胆战心惊的。

凌锋给下属的忠告是:既然是偶然事件,就不可能到处发生,不要自己吓唬自己,还是要忠于职守,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凌锋觉得,医生的职业是高尚的,但受大环境的影响,一些人心态浮躁起来,特别是一些年轻医生想的是赶紧挣钱买房子、买汽车,变得不恪守职业道德。

凌锋一直认为,医生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做到安神定志,把心沉下来。因为医生医治的是人,不是一部电脑、一部汽车,弄坏了可以拆了重来,生命对人只有一次。

凌锋对下属强调,当医生的要望之俨然,不能蓬头垢面、衣着不整,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凌锋在科室里要求男医生上班必须打领带,每天刮胡子,头发必须梳整齐。如果你衣冠不整,病人怎么能信任你?你在那里漫不经心地调侃,人家把命交给你能放心吗?

在神经外科监护室门口有八个大字: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是凌锋请书法家写的。医生护士每天进来出去,都可以看到这八个字,时刻想到这是责任,这是病人对医生的性命相托,不能懈怠。病人家属在外面看到这八个字,心里也有几分踏实,知道把病人托付给他们是有安全感的。

凌锋很少有时间陪家人,可她也需要跟家人经常沟通。尽量回家吃晚饭,对于她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她又经常很晚回家。因此,家人吃饭大都在晚上九点。

凌锋每次回家,爱人都快饿昏了,总是要不断地吃点零食熬着,等她回家一起吃顿晚饭。这是他们家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家人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听凌锋讲她治好的病人,或是分享她治病的心路历程。高龄父母也觉得非常快乐,因为他们是医生,他们特别能理解。凌锋的爱人虽然不是医生,听什么都觉得新鲜,现在也快成半个专家了。

凌锋的丈夫是外交官,夫妇育有一子。为哺育孩子成长,他们会分配一下时间。凌锋对儿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儿子结婚的时候,她送上了一份别致的礼物———《给儿子的歌》。它是凌锋自己作词,请朋友帮忙谱曲、演唱,然后亲自制作了演示幻灯片。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凌锋选择、编辑、解说的儿子从小到大各个时期的照片,一张张地放了出来,让人感到特别温暖,把很多来宾都感动哭了,儿子也流着泪感谢母亲。

儿子读高中时,凌锋曾问他愿不愿意学医?儿子态度很坚决,说坚决不当医生,这个职业太累了,而且整天不着家,但他很为妈妈自豪。

如今,儿子已成家立业,凌锋也年逾花甲,她要为医学事业站好最后一班岗。

(责编 张圣荣)

猜你喜欢

做手术神经外科血管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睡前花6分钟做血管操血管通畅对身体大有好处
想得美
睡前6分钟,血管保畅通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彩图版)
你的血管有多长
丁志斌,为神经外科患都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