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智力因素对高中政治
2016-06-08杨军练
杨军练
全面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非智力因素,培育树立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如何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育要“以人为本”,如何通过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品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政治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非智力因素及其功能
1.非智力因素的含义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称作对心理过程有着起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又不属于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复杂的概念,包含了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心理因素。即①兴趣与爱好;②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③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④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⑤自信心与好强心;⑥远大的理想与目标;⑦高抱负;⑧焦虑。
2.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构成物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等六个方面;而这六大作用可以说是依次推进、密切联系的。
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动力作用系指非智力因素能够直接转化为活动(包括学习)的动机,由内部心理因素(如非智力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称为内在动机,其动力作用大,维持的时间也比较长。成为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
非智力因素的定向作用。定向作用系指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活动的目标。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也不例外。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校教育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地进行。
非智力因素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这种引导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有一个学生在兴趣、情感、动机的引导下,顽强地去学习某一门学科;但后来某种原因丧失了这种兴趣、情感或动机,结果就是改弦易辙,去学习别的学科,追求别的学习目标了。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学习中的引导可能有两种;一是外在的引导,即依靠别人(如教师、家长等)的督促、引导;二是内在的引导,即依靠主体自身的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力量。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单依靠前者,而不依靠后者,那他始终只能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学习者。
非智力因素的维持作用。任何活动从动机走向目的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是遇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这就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维持作用了。这种维持作用的具体的表现,就是恒心。
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作用。调节作用系指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能够使人们支配自己的行动,“一张一驰,文武之道”。这就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调节。
非智力因素在提高差生成绩中的重要作用。非智力性理因素是个性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动机、兴趣、气质、性格等要素。非智力心理要素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学时学生乐学的心理基础,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好政治学科的心理支柱,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普遍的影响。
二、培养非智力因素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效率的意义
培养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基础上的。亦即只有当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过去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乃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只与学生的认识、智力有关,而抹杀了非认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的确立
该策略要求思想政治课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上,为此它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各个环节。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渴望、追求、自主探究上,表现在创造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等方面。这种教学策略使学生摆脱了过去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其目的之一就在于不断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运用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知识进行信息加工以及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和验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逐步改变原接受式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养成探究习惯。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尽管是间接经验,不必要求学生都亲身体验一番,但在该策略下学生在认识上要有新的发现,也同样要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通过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实验和练习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掌握、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受单纯应试教育思想指导,许多教师的教学照本宣科,从书本到书本,从习题到试卷,一味对学生单向灌输,“填鸭式”“满堂灌”地传授知识,只求学生考个高分数。学生则平时不关心政治,不注重行为表现,只寄望于考前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教学“活”不起来,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知之甚少,思维定式,头脑封闭,无创造性可言,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
总之,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政治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设计提问,而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和学生“共情”,考虑学生在教学进程中的思维运动线路和质量,考虑自己如何做好学生的“梯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是旁观者,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积极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唯有如此,课堂才能彰显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