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课审美教育
2016-06-08李荣
李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正确的审美评价、主动的审美意识,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和对美的热爱。
因此,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与知识相结合的审美教育,把眼光投向音乐教育的审美本体,从本质上去探索审美心理及审美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谈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价值,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领悟其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例如:在教学《我的家乡山连山》这首歌时,展示了与歌曲内容吻合的家乡图片:学生通过图片欣赏,结合歌曲的学习,使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赋予了意境美。从而激发了学生演唱歌曲的欲望。并联系家乡,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在感受了音乐美的同时,树立了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演唱《不再麻烦好妈妈》这首歌曲前,说说妈妈一天的工作,体会妈妈的辛苦,表演妈妈下班后给她搬来凳子,让她好好歇会儿,边唱歌、边表演你能做的家务活。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在学习<<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时,让学生从律动舞蹈,节奏训练,游戏活动等多方面的教学活动中体会音乐的美感。用音乐来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其次,美感必须是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蕴藏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熟悉音乐教材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过程。充分挖掘歌曲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运用富有表情的技巧娴熟范唱、表演,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如法国作曲家圣·作的《天鹅》,作曲家将许多高贵的品质赋予拟人化了的天鹅,使它成为纯朴、优雅、娴静、高洁的象征,体现了人们对这些品性的赞美和向往,特别是当大家在欣赏那像碧波荡漾似的钢琴平静的琶音,那描绘天鹅昂首缓缓浮游似的高雅姿态的大提琴舒展的旋律,能给人愉快、安谧的感受,使人陶醉于音乐的美感之中,引起无限美好的遐思、向往。我们在欣赏这首乐曲的同时,也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对音乐美的熏陶,使心灵得到净化,让教育与自我完整融为一体。
最后,小学生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较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教材中安排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风》、二胡独奏《赛马》、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民歌《在北京的金山上》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声乐演唱等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
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会比较容易对其产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它学科的优势所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学习外国优秀歌曲和乐曲。如:意大利歌曲《田野在召唤》等,开阔音乐视野的扩展是与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成正比的。因此。音乐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音乐素养,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开阔音乐视野。相信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
让我们音乐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审美感知与审美实践中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吧!相信学生在接受真正美的音乐的熏陶时,切身感受音乐的魅力时,会得到审美的愉悦,进而形成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