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三穗杨氏分关文书探析

2016-06-08胡小康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5期

胡小康

摘 要: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贵坪村杨政权家,保存了大量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契约文书,其中一份民国时期的分关文书记载了杨再福、杨再禄、杨再全、杨再堂四兄弟分家的情况。通过对分关文书的内容梳理和考释,可从中窥见中国传统家族关系的延续和变迁。

关键词:贵州三穗 分关文书 家族关系

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八弓镇贵坪村杨政权家,迄今保存了大量清代至民国年间的契约文书。契约文书种类丰富,包括土地契约、管业执照、纳税凭单、分关文书、过继文约、借钱凭据等。百余份契约中,土地契约占绝大多数,分关文书仅有一份,但这份仅有的分关文书,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分关文书内容梳理

杨再福、杨再禄、杨再全、杨再堂四兄弟的分关文书内容较为完整,涉及分家原因、分家方式以及家产的详细分配情况,今先将文书内容整理如下。

立书分关合同凭据字人杨再福、杨再禄、杨再全、杨再堂四人等,情因祖父脉嗣后裔兄弟手足共同,天地日月□空,承父之业,椿陨□逝,合居同宅兄载迄今兄弟人丁繁众,树茂枝分,人多浩大,同心商议,请凭族亲邻一同愿将祖遗承父子之业,凭族踩踏□□均分,兼□四股各分居住以定国邦,照业平分,难断强弱凭证,天地祖宗家堂族亲邻友论,定天地人合字号拈阄,倒落承受隆昌阄下分领,长房再福拈得人字号田坵山土园圃,住址地名苗坟□之田左边大田一连大小十五坵,有花二十五箩,又搭下老棚塝上第三根堰□田大小一连七坵,有花十三箩,又搭竹山湾鱼田大小一连四坵,有花七箩,又下寨□□田大小一共九坵,有花十五箩,又水竹山老秧地田一坵,有花四箩,又杉木□三角田外边过去一排二坵,有花三箩,又搭石榴□,并坳田与乾□坪三处□田,共数八坵,有花二十八箩,弟兄欣容给付长兄□田地名冲头湾,左边大田一坵,有花九箩,所数七处□田,照□受理,各分其主,又阄定落山土地名水竹山路里边山土一幅,上抵大古路,下抵古路,右边田土角直下乾□,左抵塆,右抵龙姓界,又洞□山土一幅,上抵领,下抵田,左抵李姓界,右抵大田角直上岔□,又大火山土一幅,依栽石为界,又搭葫芦坵□土,右半节栽石为界,所数□□载明其余器皿物件出有房屋地基□□猪栏牛圈山土契田分之业以后,福禄全堂弟兄商议说合兼搭四股均分,自分之后,承受各□各业,手足甘心自愿分房,承其先志,世代荣昌,日后恐有己身子孙并□以强欺弱估霸混争借事生端,执掌合同分□凭据,各执一张,恐其人心不古,立此分关合同子孙存照永远为据。

外批先立□据出有屋字地基□□竹山土□载前书□原据是年后又□请中证仰原笔再将阄定四股拈落归与人字号拈得老屋基并屋宇砖□又搭屋皆之土一连二□,又上□新创□土田右边尖脚横左栽石为界,居守现业補出罗汉溪行□五否二斗米将后兄弟开始创造遵照補出不有异论,原笔先添后批,细字不载□□数目凭证是实为据。

凭族\亲\邻\支:杨序□ 杨序珍 王槐权 李永祥 孙柄芳 姚汉臣

代笔:杨光智

民国己丑三十八年秋八月初五日弟兄:福\禄\全\堂 合同请立

二、分关文书内容解析

所谓“分关”,乃指分家析产的文书。中国传统的家庭往往有多个儿子,随着儿子们相继结婚生子,家庭不断发展壮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大家庭要分化成小家庭,就要对大家庭原有财产进行合理分配,即分家析产。

(一)分关缘由

分关文书中的缘由概述,一般用“情因”“今因”“因”等字样,简明扼要,杨氏分关文书用“情因”叙述缘由。分关缘由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儿子们结婚成家,家庭人口增多,管理难度增大;二是虽早以分家,但仍有公共财产,未分的产业难管理;三是父母年老体弱或病故,无法继续维持大家庭生活;四是国家抽丁,家庭结构发生改变;五是家庭成员之间有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总之,儿子成家立业,家庭人口增多,家务事不易管理,是分家的主要原因。[1]

费孝通指出:“从一个核心家庭来看,一对配偶结婚后,三角形结构的夫妇两点已经具备,孩子出生就形成了三角形的第三点,也就完成了社会结构里的三角。这个完成了的三角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术语里称作家庭。随着子女的增加,第三点越来越强,三角结构也逐渐扩大,在一定的时间,子方不能安定在这三角形里,他不能永远成为只和父母联系的一点,他要另外和两点结合成新的三角形。”[2]215-216正如分关文书中所言,“迄今兄弟人丁繁众,树茂枝分,人多浩大”,杨再福、杨再禄、杨再全、杨再堂四兄弟自出生之日起便随父母一堂同居,四兄弟在成家之前与父母保持了稳固的“三角关系”,但随着四兄弟娶妻生子,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旧的“三角结构”不再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旧的“三角结构”开始破裂,新的“三角结构”,即四兄弟与自己子女构建的新的“三角结构”诞生,就像树大分枝,分家就成了必然。

树大分支,“三角结构”的改变是杨家分关的主要原因。杨家分关的原因之二还包括杨氏宗祖年迈力衰,无心耕耘家业,只得将家产析分与子嗣。

(二)分关方式

清水江流域一带的分析家产,将财产按照弟兄人数平均搭配,财产平均搭配完成之后,按照抓阄的方式各兄弟均分财产。兄弟二人分家,常用“仁”“义”或“富”“贵”或“忠”“孝”将财产分为二份,兄弟三人分家,则用“天”“地”“人”三字分别表示三份财产的序列,四人分家则用“仁”“义”“礼”“智”,或者“天”“地”“人”“合”四字表示财产的份额,五人分家则用“仁”“义”“礼”“智”“信”等作为财产序号。[3]当事人一般通过抓阉获得序号,分得相应的财产,财产分配情况详细记录在分关文书中,并将文书誊写几份,确保当事人人手一份文书。杨氏四兄弟的分析家产,属于第三种,如文书所言,“天地祖宗家堂族亲邻友论,定天地人合字号拈阄,倒落承受隆昌阄下分领”。

三、分关文书所体现的家族关系

杨再福、杨再禄、杨再全、杨再堂四兄弟的分关文书书立于新旧社会交替之季,是研究传统家族关系延续和变迁的珍贵资料。

(一)宗族制度的渐趋瓦解

冯尔康指出:“宗族是由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血缘关系是宗族形成的先决条件,但宗族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简单结合,而是人们有意识的组织,人们的组织活动,才是宗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4]7-10家庭是宗法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宗族制度赖以维系的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千余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地主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起着支配作用,广大地主阶级大量的占据着土地资源,他们将土地据为己有,然后将土地出租给农民,每年按时向农民征收地租,从中获利。分析家产的出现,将一个大家族分成几个小家庭,一方面,不利于地主对农民的掌控,从中获利减少;另一方面,整个大家族的瓦解,也违背了宗族制度的本质要求,不利于中国地主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析家产的行为必定遭到维护宗族制度的人的反对。然而,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5]32宗族制度、旧的地主经济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的家族的瓦解,分解成不同的小家庭,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民族地区逐渐由较为原始的氏族公社向传统的核心、主干、扩大家庭演进,但多偶婚家庭仍然存在。到了民国时期,形成了以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为主的家庭结构。[6]杨氏四兄弟这份分关文书,落款时间为民国己丑三十八年秋八月初五日,局势动荡的民国末年,以往封建大家族的地主经济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家族集体生产必定瓦解,并逐步走向以个体为主的小农生产。

(二)长子在家族中的优先地位

秦灭六国,建立了封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王位的继承从此确定为嫡长子继承制。大到皇帝君王,小到黎民百姓,长子在家族中占据着优先地位,民间广为流传的”“皇帝爱长子”“长兄为父”就不难理解了。

杨氏四兄弟的这份分关文书也真实的反映了长子在家族中的优先地位。分关文书将杨氏家产分成四股,定天地人合字号,四兄弟按抓阄方式分所得家产,值得注意的是,文书特别指出了“长房再福拈得人字号田坵山土园圃”,其余三兄弟拈得天、地、合字号田坵山土园圃分关文书中并未提及。分关文书指出所系家产四股均分,但将长房杨再福拈得的人字号家产特别指出来,无形中就凸显了长子杨再福在家族中的优先地位。探究其原由,主要在于长子年纪偏长,人生阅历较之年小的兄弟更为成熟,在家族中所承担的家族责任必定重于自己年幼的兄弟,特意指出长子所分家产字号,一方面告诫年幼的弟兄,长哥所分家产界限分明,不容侵占;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作为长子的杨再福在家族中的责任担当。长子在家族中的优先地位没有动摇,体现了传统家族关系在新旧社会交替之季仍有较大的影响力。

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贵坪村杨氏四兄弟的分关合同是三穗县乃至黔东南州家族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清水江文书”中分关文书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它却真实反映了黔东南苗侗地区的社会生活,是重要的民间文献资料,其中所蕴涵的学术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注释

① 契约文书绝大部分文字能识辨,有少部分残损字或模糊不清字不能识辨,不能识辨的字用“□”表示。

参考文献

[1] 安尊华.论清水江流域分关文书的书写程式[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2).

[2]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安尊华.清水江流域分家文书所体现的哲学观[J].贵州社会科学,2012(11).

[4] 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瞿明安.近代中国少数民族家庭结构及其变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