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夫卡迪奥·赫恩的战争观

2016-06-08张瑾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战争

张瑾

摘 要:拉夫卡迪奥·赫恩,著名日籍英裔作家,于1890年赴日,1896年加入日本国籍,改名小泉八云,1904年在日本辞世。期间正值日本传统的东方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的激烈碰撞期,尤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更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步伐。对此种种,赫恩在《神户侨报》上发表了多篇社论。通过对这些社论的解读,结合其文学作品中对战争的描述,可以窥见赫恩的文明观与战争观。

关键词:拉夫卡迪奥·赫恩 战争 《神户侨报》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小泉八云的日本观与东方主义文化思潮》(12YJC752041);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项目《小泉八云研究》(WJQ2014028);2012年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东方主义视阈下的小泉八雲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神户侨报》解读

1890年4月,赫恩从横滨登陆日本,从山阴小城松江,到近代化气息浓厚的军都熊本,使他意识到那个原本看似平静的国家原来是个好战的国家。1894年10月,结束了与熊本第五高等中学的3年合约,赫恩来到神户,应《神户侨报》的邀请开始撰写社论。可以说这标志着赫恩重新回归到美国时代报社记者的本职。战争期间日本国内的种种气氛再次激发了赫恩作为报社记者的本性,开始撰写社论。后来肯纳德编辑的《神户侨报社论》(“Editorials from the Kobe Chronicle”)收集了赫恩从1894年10月11日到12月14日为止的48编文章。通过解读这些社论和1895年9月出版的《东方国家》中的一些文章可以略窥赫恩对当时的日本、中国以及战争的态度和看法。

赫恩出生于欧洲,并在美国长期从事报社记者一职。对于这样的赫恩来讲,关注战争是理所当然的。而真正表明了赫恩对战争的态度和观点是在10月以后在神户发表的社论中。

首先在10月11日,赫恩在《神户侨报》上发表的第一篇社论以《车夫的问题》(“The Kurumaya Question”)为题论述了生活在港口城市神户的车夫们的生活。然后到12月14日为止的2个月当中,共发表了48篇文章,其中有13篇是与战争相关的评述。虽然当时战局已定,但赫恩还是积极地关注两国的现状和将来,以及两国与欧洲的关系。通过这些报道可以看到赫恩的战争观和日本认识。

10月12日《干涉政策》(“The Policy of Interference”)一文见报。“本月8号的路透电文,再次报道了大英帝国和欧洲列强正在协商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共同干涉。而在9号,那篇报道却又被否定了。”赫恩如上开始了这篇文章的论述。他认为当时的英国是不会让远东两大国之间进行单纯的决断的。俄国的政府机关报进行激烈的争论并非没有意义。的确,朝鲜相当于远东的土耳其。而战争会引发怎样的结果,这是无法预想的。会爆发欧洲战争,还是会引发中国的分裂,又或是导致英国在印度和其他地区的权益陷入危险,有非常多的可能性。进而他继续说道,西欧世界正在注视着整个事态的发展。而对于英国来说,面对俄国的侵略,与日本结盟的利益更大。从这里可以看到赫恩还是将英国作为自己的祖国,总是将英国的未来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10月15日赫恩发表了《战争可预想的结果》(“Some Possible Results of the War”)一文。他认为如果日本取得胜利,那将对中国的发展带来决定性的结果。并且他主张中国即便讨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但是日本既然已经运用科学技术打败了中国,那中国自然不能再怀疑科学的重要性了。因此他建议中国今后也要修建铁路,培养优秀的陆军,防止政府腐败,雇用外国人教师来改造国家。他继续说道,一旦中国觉醒,必然成为一大国,不容小视。可以说在一百一十多年以前赫恩就预见了中国今天的发展。

而当战争进入11月份,基本上已经有了定局的时候,赫恩开始考虑中国的未来。

首先在11月1日,他发表了《对中国的同情》(“Sympathy with China”)一文。当时居住在日本,但曾经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同情尤为强烈。在日本发行的几家英文报纸,都显著地体现了这种同情。经常阅读英文报纸的赫恩对此自然十分了解。但对于这些中国同情派,赫恩认为如果日本战败,那么长崎、大阪、神户、横滨就会置于中国控制下。而这对他们本国的产业和企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反之则会刺激贸易,对居住在日本的外国商人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对于赫恩来说,他还是站在英国人的立场,来看待这场战争,而日本取胜对于英国以及欧洲是最有利的。

进而在11月26日的论说文《佛教的新机会》(“A New Chance for Buddhism”)中,赫恩写道:一个相信神道和佛教的军队将日本带到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上。在近代历史上,日本是第一个既运用高度科学文明,又相信佛教和神道的国家。因而他主张佛教作为高度文明的宗教应该被世界所认可。

进入12月份,赫恩先后发表了《宽大的必要性》(“The Need of Generosity”)、《远东的三国同盟》(“A Triple Alliance in the Farther East”)等社论。赫恩论述了面对西欧的再次侵略,远东三国结盟进行自卫的可能性。欧洲和日本的各个报纸上论述了日本和英国,俄国和日本,英国、中国和日本这三种形式的同盟的可能性。

13日,赫恩发表了《朝鲜之谜》(“The Korean Riddle”)一文,他认为应该尽可能改革作为独立国家的朝鲜。在这部论说文的开始,他指出日本的胜利根本没有解决朝鲜问题。如果日本要统治朝鲜的话,那俄国一定会抗议。

赫恩这些预见几乎都应验了。十年后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再度取胜。结果数年后朝鲜被日本占领,并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也就是1910年,赫恩死后的第6年。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赫恩除了在《神户chronicle报》上发表社论以外,还在战争结束后的6月9日写下《战后》 (“After the War”)(收录于《心》)一文,其中描写了他到神户旅行时看到的士兵出征的场景: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即将被送上战场,我不禁感到有些残酷。9个月后,赫恩在神户站前看到了凯旋的部队。写下了如下印象:我几乎无法相信这些人便是我曾经看到的那些出征的士兵,但是他们的肩牌却向我印证了这一事实。那是一张张被强烈日光晒过的可怕的脸,还有一些人长着长长的胡须。赫恩在作品中描述了那些跨越了死亡线的士兵们的变化、那些原本未经世事的纯真青年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变成了可怕的杀人者。作为旁观者的赫恩表达了无比悲哀和遗憾的情绪。

二、拉夫卡迪奥·赫恩的战争观

在一系列的神户社论中,赫恩首先从根本上批判了近代日本的好战、露骨的功利主义以及国粹主义的反动。赫恩曾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表示出了深刻的担忧:国民的热情凝聚而沉静,但在这表面的宁静下却潜藏着封建时代的一切残忍。而对于日本国民性中的残忍,赫恩如是说道:目前为止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法规在近代人看来一定是惨无人道的暴政。在那些法令中,也有一些完全残酷无情的东西。而且没有一条道路能够回避这些法令、常规的义务。

对于日本之所以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胜,赫恩认为,首先日本很好地学习了西方的工业、科学、技术、经济等种种经验,而且在各个方面都将最好的效益加以利用并一例修正,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合自己的需要。日本的军队也已经发展到欧洲强国的地步,实业方面也成为欧洲在东方市场最强有力的竞争者,教育方面也走上了正轨,而且日本完成这些实业所用的时间不过短短30余年。

除了科学技术,赫恩认为日本民族自古所具备的集团主义国民性在其崛起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或者说是日本国民为了集团利益而宁愿自我牺牲的国民感情取得了胜利。他认为日本的物质国力虽然不如西方,但是如果能够保持固有的民族精神,即便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也可以发挥不劣于西方列强的力量。日本的崛起,给了赫恩对东方文化很大的信心,他认为东方民族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同时保留自己的民族精神,是可以变成和西方诸国一样强大的。在赫恩晚年的日本文化论大著《日本——一个解释的尝试》一书中便始终贯穿着他对无可挽回的、行将走向灭亡的旧日本的惋惜和惆怅;同时对无法阻拦的、咄咄逼人的新日本则表示出了极端的厌恶和不安。于旧日本中,他寄托了自己所追求的的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而新日本的背后,所潜伏的无疑是吞噬人类良知的近代西方文明。

对于赫恩的战争观,用1891年1月赫恩在熊本发表的题为《远东的将来》的演讲来概括是最为贴切不过了:日本的胜利不单纯是靠战争,更是靠科学产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东洋能和西洋对抗并取得胜利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日本,继而预见了中国会成为世界大国。但是日本如果放弃这种质朴、古风的生活方式,一味追随西洋思想,一味奔走于军国主义道路的话,必然会到达悲剧性的结果。

由此可见赫恩的基本观点是反对战争,对于中国和日本,都建议积极吸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保持本国基本的精神思想,简而言之,就是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和魂洋学”。

参考文献

[1] 赫恩.ラフカディオ·ハーン著作集:第5巻[M].第1版.斉藤正二,岩原康夫,佐藤和夫等訳.东京:恒文社,1988.

[2] 赫恩.赫恩全集:第9卷[M].第1版.东京:第一书房,1927.

[3] 刘岸伟.赫恩与近代中国[M].第1版.盛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 平川祐弘,監修.赫恩事典[M].第1版.東京:恒文社,2000.

[5] 小泉八雲.日本の心[M].第1版.平川祐弘,編.東京:講談社,1993.

[6] Lafcadio Hearn.Life and Letters Ⅱ[M].Boston &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22.

猜你喜欢

战争
那一场战争
吟词引发的战争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象牙战争
体内的战争
奶奶说“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猪毛里发生的战争
战争
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