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交依赖症”与“网络社交失语症”原因探究

2016-06-08程龙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符号学微信

程龙

摘 要: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出发,以雅各布森的符号六因素理论为主要分析手段,指出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工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强化了发出者的社交地位,建立了一套强化表情功能和元语言功能,弱化交际功能和意动功能的语言符号系统,使社交工具中的人建立起繁杂元语言,逐渐自我中心化和排他化,从而产生了“网络社交依赖症”与“网络社交失语症”。

关键词:网络社交依赖症 网络社交失语症 微信 符号学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交软件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至于有部分人因为过分依赖社交语言、现实世界里的社交功能逐渐退化造成“网络社交依赖症”或是过分疏离网络社交导致无法与朋友在网络上交流、互动而造成“网络社交失语症”。

雅各布森认为,要对语言的各种功能做出描述,首先需要对语言交际行为的构成要素进行考察。他在皮尔斯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语言交际行为分为发送者、接收者、语境、信息、接触、信码这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分别对应着语言的六大功能:情绪功能、意动功能、指称功能、诗性功能、交际功能和元语言功能。这六个因素把交际的整个链条都呈现出来了,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功能表明了交际语言在不同时候承担的主要作用(如下图)。

微信建立的社交语言,突破了日常交际语言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发送者的地位,削弱了接受者的地位,不再需要时间和空间上的同一性的接触,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我们日常交际的信码,显示出与日常交际语言不同的特征,我们深入分析这些功能和特征可以发现,正是这种以发出者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元语言,具有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带着私密性和排他性。

一、发送者的绝对主导与接收者的相对弱化

微信等新一代网络社交软件十分重视用户体验,强调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纯主观感受,所谓“用户至上”,用户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雅各布森把“只与说话者有关的”、“主要目的是表达讲话者对自己所谈事情的态度”的这种功能称作“情绪的或表现的功能”,这种功能“往往会造成某种情绪的印象,不管这种情绪是真的还是假的”;认为倾向于“接收者”的语言具有“意动功能”。微信以用户的“纯主观”感受为中心,消解了对发送者时间和空间同一性的要求,有给用户提供了千奇百怪的表情包功能以表达情绪的多样性;与此同时,接收者则失去了对于时间和情绪的主动性。

微信本质上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它突破了交流的空间限制,即使与他人不在一个现场,只要与对方添加了“好友”关系,就可以向对方发送信息;微信也突破了“即时”的时间限制,发送者发送信息时不需要与接收者面对面才能进行对话,也不需要接收者及时在线接受消息,只要“好友”在消息发出后的任意时间打开微信界面就能够收到信息。微信的表情包功能给发送者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以表现其情绪和表情的符号表情和动态表情。这些表情或以简单的人脸模拟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情态,或者以动态图片配上文字表达情绪。这些表情既逼真又滑稽,发送者更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自主下载和设计表情包,发送者在日常交往中难以言表的各种表情、难以启齿的各种话语都可以通过表情包表达出来。

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微信的接收者则显得被动。传统的交流中,发送者和接收者都在同一个时空(即使是在电话中发送者和接收者至少是在同一个时间的),接收者可以预判发送者发送的时间以及情绪。但是在微信上,由于发送者发送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受限制,信息于何时在何地送达到接收者的客户端是接收者无法预料得到的,接收者也难以通过发送过来的表情符号判断对方的情绪,也很难以判断出对方真正的意图。因此接收者被动地经常性打开微信界面去查收发送者不知在何时何地发送过来的信息,并且不得不学习、了解发送者的表情符号系统(这将在之后的元语言板块论及)才能判断对方的情绪和意图。

然而,在社交中,所有发送者也同时是接收者,当发送者发出一则信息出去等待回应时,他就变成了接收者,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交期待。每个社交者都拥有发送者的情绪功能和接收者的意动功能。因此由于发送者的绝对主导和接收者的相对被动,再加上时间延迟与空间距离,交际过程双方形成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使得接收者不得不经常性地打开界面查看消息,而接收者的身份是随着信息的发送不停在转换的。

二、接触环节的延宕,交际功能的变异

雅各布森认为侧重于“接触”环节的信息具有交际功能。比如“喂,你听到我的话了吗?”这类话语是为了检验对方是否在场,“嗨,仔细听清楚”这类话是为了吸引对话者的注意力或者延续对话者的注意力,这些都是“用于保持渠道畅通的机制”。在日常的交际中,这种接触是直接的、即时的和一次性的,但微信的接触确实间接的、延迟的、反复的。

微信的对话功能和朋友圈功能推迟了这种交际的“接触”。微信的对话在时间上是不对称的,不要求双方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对话,这种交际的接触是推迟了的,这与日常交际完全不同的模式,这在第一部分已有论述,不再赘言。

微信的交际功能除了在对话中体现出来以外,在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功能中也体现的十分明显。微信朋友圈是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的熟人或者半熟人的圈子,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图文、音视频消息或者分享文章和音乐,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点赞”,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点赞。

“反复,是一种保持接触的方式。”就像恋人之间经常重复的甜言蜜语、家人之间的细碎家常,信息的内容其实是其次的,对他们来说更重要、更具有意义的是“接触”本身。因此,频繁地发送朋友圈、给他人点赞和评论成为朋友圈中保持接触、形成交际的最重要的方式。但是由于微信接触环节的延宕,这种交际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

为了保持朋友圈的交际,人们会经常发自拍、美食、美景,然后用各种修图软件进行美化,定个“高大上”的“所在位置”,再发送到朋友圈中,或者分享一些或心灵鸡汤或充满哲理或时事政治的文章,以显示你在朋友圈中的存在感。当一个朋友圈发送出去之后,由于朋友圈的接触延宕,并没有发生真正的交际接触,只有当有人点赞或者评论的时候,这种交际才真正发生了。微信接触的间接性、延迟性和反复性,使得用户失去了对信息的主动权,最终成为信息的“奴隶”,产生所谓的社交依赖。

三、信码的多变和多选,建构元语言

雅各布森认为,当交际侧重“谈论语言本身”时就具有了元语言功能。赵毅衡更明确地指出,“元语言就是符码的集合”。

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达成意义的交换。赵毅衡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中认为,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而意义就是一个符号被另一个符号解释的潜力。交际要能够完成,意义就必须有效,而且必须对意义进行解释。因此要能够进行网络社交,就必须有一套语言系统,并且交际双方必须能够解释这套语言相应的元语言。

“文化符号活动的特点是元语言集合变动不居。”再加上互联网快速更迭、昼夜不息的特性,微信的元语言是不断在迅速更新变化的。微信社交建立了一套区别于日常交流语言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消息,实时对讲,位置共享,发红包,公众号,朋友圈,点赞和评论,摇一摇,附近的人等等。这些功能都是更新换代推出来的,这就迫使用户跟上潮流,不断更新版本,一旦没有紧跟变化,就会面对不同的元语言,就难以融入他人的交际圈,这就产生了依赖症。

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微信交际圈是庞杂的,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多重的,老师、家长、朋友、亲戚等等,微信使这些身份全部在一个平台上展现出来。因此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的圈子标签分组,每个人也会加入不同的群聊。在与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发送者所使用的元语言都可能是不同的。如果平常不在或者很少在微信中聊天的人,就很难能够掌握微信的这一套元语言。比如,有钱就是任性这等调侃之语,然并卵等缩写用语;Holy high(好厉害)等英译或是音译的诙谐短语,以及“我爸是李刚”等热点。更不用说不同关系和身份的朋友之间或者群组里面的特殊用语和暗号。

元语言是可以通过“元语言操作”习得的。所谓“元语言操作”是指通过同义词汇的转换从而学习另一种新的元语言,而“失语症”则往往被定义为失去了这种“元语言操作”能力。”在微信中,由于个人的知识水平、语言能力或者对新兴技术的喜恶倾向,主动或者被动地失去了这种“元语言操作”能力,就会产生“失语症”。另一方面,微信社交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就像在一个个大小不一、容纳人数不等的暗室中进行交流,暗室之外的人看不到暗室之内的人在用何种语言、进行何种交流,不同群体之间形成的元语言系统具有较强的排他性,这也使得“元语言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实现。

其实在现实交际中也可能会出现这种因元语言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失语症”,但日常交际中的元语言差异我们已经认识到并且会尽量规避,而信息爆炸、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加速了网络社交元语言的更替,增加了交际的频次,从而放大了失语症,并且使其可视化。

微信元语言的迅速变化,纷杂错乱,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得不紧跟变化,跟上的难免“依赖”,跟不上的因而“失语”。

“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网络社交的目的是为了用更便捷的方式进行意义交换。社交双方想要达到交换意义的目的就必须选择相应的符号来表达,在日常交流中,我们通常通过声音、肢体、表情来表达意义;在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中,我们通过语音、文字、图片、视频、表情包、朋友圈、评论、点赞等来表达意义。在微信这种封闭的交流环境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际使双方相互依赖,使元语言更加多元和更加难以习得,从而也形成了“失语症”。

参考文献

[1] 雅各布森.“语言学与诗学”[A]//赵毅衡,编.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78,174-176.

[2]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8.

猜你喜欢

符号学微信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微信
微信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微信
微信
我们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交流.拓展.展望:记2008年南京国际符号学研讨会
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