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利奥波德生态整体主义观述评
2016-06-08张瑛
张瑛
摘 要:文章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利奥波德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回溯,在肯定利奥波德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土地伦理”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关系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将生态整体主义观置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之下,批判了生态整体主义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的本质揭露,具有方法论和历史观的局限性。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
基金项目:生态哲学视角下的美国文学作品研究(CSY12045),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度科研启动项目
一、引言
文学作品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创作,生态亦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一项重要主题,美国生态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殖民主义时期“自然文学”,到十九世纪的“环境文学”,才发展到今天现实主义时期的“生态文学”。利奥波德是美国“环境文学”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博物学家,其作品《沙乡年鉴》可谓自然生态主义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所体现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即便置于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具有现实及批判意义。当然,生态整体主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将生态整体主义置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视角之下,从制度的根源来重新审视环境和生态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观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不正义导致了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应用,这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还在于通过制度变革,完成由资本主义向生态社会主义的过渡。
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指出:用于维系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做法是,当权的资产阶级通过向人们不断许诺提供不断增长的财富和商品,从而控制和引导人们的消费需求,使人们不断沉溺于膨胀的物质需求,膨胀的物质需求恰恰为资本主义生产不断扩张提供了动力,进而产生生态问题。[1] 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从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维度,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与其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解释为“自然的不可扩张性与资本逐利导致的生产无限扩张性之间的矛盾”,奥康纳由此提出资本主义具有反生态性,资本主义生态体系在生态上具有不可持续性作为的观点。[2] 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进行了揭示,认为由于资本对利润追逐的无限性,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不可调和性,福斯特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对技术理性的起源、功能和社会后果进行了论述,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对利润的无止境的追求,注定了技术运用的非理性走向必然,对自然的无度和非理性的开发最终导致生态危机;莱斯还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消费”, “异化消费”会使人们在“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3]
(二)利奥波德及其生态整体主义观
奥尔多·利奥波德是出生在美国的德国人的后裔,受其家庭的影响,利奥波德从小就喜欢野外的生活。 《沙乡年鉴》以利奥波德个人生活的废弃的农场“沙郡”的经历为背景,分三个部分完成,在第一部分:沙郡年记里,利奥波德以对大自然细心敏锐的观察,用美妙、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弃的农场四季的轮回,从冰雪消融的一月、好栎木的二月,大雁归来的三月轮回到雪地上的松鼠的十二月,可谓冬去冬又来。利奥波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美景的曼妙,旨在陈述大地的广袤,物种的多元。第二部分:地景特质和乡野。这一部分是利奥波德40年来游历美国各州和墨西哥等地区所见所闻的心理体验,通过对地景特质和乡野秘密的描述,表达了他对生物多样性协调共存的生物整体主义的观点,提出“像山一样思考”和对“荒野价值的尊重”的思想;第三部分:利奥波德得出令人“惆怅的结论”:土地伦理、野地与文明、环保美学,利奥波德以三篇结论性的文字对前两部分看似闲适的自然描述进行了升华,提炼出他所主张的生态整体主义的伦理学,“我们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的生活,鹿用它轻快的四肢,牧牛人用陷阱和毒药,政治家用笔;而大多数人则用机器、选票和笔”。[4] 利奥波德用生态整体主义的观点倡导人类的生存权应该以不逾越生态承受能力、不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权为底线,强调把人类的物质欲望、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的改造和扰乱限制在能为生态系统所承受、吸收、降解和恢复的范围内,呼吁人类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利奥波德因为对生态的贡献被称之为“美国的先知、野生动物经营管理之父”。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整体主义观评析
(一)生态整体主义的积极意义
生态整体主义的观对生态问题深邃的洞悉无论是从生态理论的创新,还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时期的美国,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前瞻性。生态整体主义观可以说既是19世纪以来生态思想的超越,也对工业文明时期生态理论具有启发和铺垫作用。从上古到十九世纪,从古希腊到现代工业文明,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原始的自然整体主义到18世纪的自然宗教、自然神学、自然道德等生态观对利奥波德的思想影响颇深,也为他在20世纪初提出并全面阐释生态整体观奠定了基础,18世纪詹恩思所提出的“自然的整体的美丽”及俄罗斯奥斯宾斯基等思想家就对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观有着直接的影响;[5] 此外,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观对他的后继学者的研究也影响深远,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罗尔斯顿主张用整体的方法来解释自然和评价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评估和考量等,不能不说是对生态整体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主义观的提出,正值战后美国经济复苏时期,人们无度开发、利用自然,但大多对自然的征服充满信心,生态的意识淡漠,直到20世纪60年代,全球包括美国在内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人们才开始发觉利奥波德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现实警醒意义。表象来看,人口数量的过速增长、经济模式的粗放式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攫取、制度法律观念的淡薄以及人类对环境恶化的漠视等,被认为是生态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究其生态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思想的本源,利奥波德把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要求让人们改变观念,遵循生态规律,应当重视人与自然的各种矛盾,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体,这无疑从道德伦理层面,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生态整体主义观的局限性
有关生态整体主义的争论,大多会聚焦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都对人类生态思想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马克思主义者将生态系统内部的关系描述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的整体性也是通过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来得以实现,就这一点上,生态整体主义具有过于“极端化”的特点,缺乏历史的和辩证的思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最集中体现。恩格斯提出“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说”,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从属关系。马克思本身也曾对生态问题做过论述,认为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要达到‘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同时,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6] 从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者仍然信奉“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只不过,马克思主义者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不是简单地强调“人与自然”的所属关系,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这与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主义在方法论上存在本质的差异。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关于西方生态学的核心论题是: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和生态政治哲学。代表人物本·阿格尔、威廉·莱斯、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等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不正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利用,导致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畸形裂变,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西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相较于生态整体主义的主张,生态整体主义更具有“生态乌托邦”的意味。利奥波德生活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更多地被赋予了“政治”的符号,利奥波德没有也不可能洞悉到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生态问题上的深邃制度批判。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生态思想的回溯与重构,是对生态整体主义的超越。
四、结论
利奥波德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土地伦理”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关系,这对当今全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反思和启发意义,但就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及解决的途径,生态整体主义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的揭露和批判,将其置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之下,可见其方法论和历史观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501.
[2] 王雨辰.哲学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211.
[3] 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27.
[4]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郭丹妮,译.北京妇女儿童出版社,2011:228.
[5]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