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领域又一重量级学术译著问世
2016-06-08刘玮
刘玮
摘 要: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情感社会学》是社会学领域又一重量级学术译著,该书的内容横跨众多学科,译文流畅准确,给国内外学者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情感社会学》 跨学科 翻译
读了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情感社会学》,笔者发现这是一部当今社会学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学术翻译成果,原因在于国内社会学界的研究者通常会把情感看做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域,而心理学研究者却往往又把情感局限在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之下,较少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能从宏观的角度对情感社会学,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还比较少见。甚至有些人往往会把情感问题的研究看做是与情爱有关的情感夜话,根本没有意识到情感社会学的价值和重要性,而本书恰恰可以告诉我们情感社会学的内在价值。
一、该书出版的现实价值
目前就全球来看,情感社会学已经取得了复兴,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协会召开了情感会议,情感社会学逐步在西方学术界取得了正式的学术地位,西方学术界认为情感社会学“蕴含多重社会功能”[2],不但和心理学有关,而且还和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紧密联系,情感社会学鼓励跨学科之间的探讨”[1] ,很多情感社会学的研究者都有各自原先的研究背景,在研究情感社会学时,往往会依托原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所以情感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经常会在学术界引起一定程度的争议。“认同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3],可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书就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给各个研究者充分交流的平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在“交流过程中,对彼此的价值观有了进一步了解”。[4]
另外由于情感社会学在国际上是一门新兴发展学科,有很多“特有的视角”[5],所以在国内情感社会学前端领域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翻译导向的状态,情感社会学方面的文献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关键了。近年来学术翻译受到了舆论和各个媒体不少的批评,有些较为严重的错误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比如蒋介石翻译为常凯申这样的错误只在非学术界都传为笑谈,译文“纷繁复杂的现状”[6] 往往会引人误入歧途,所以学术著作的高质量翻译对于该学术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而出版《情感社会学》的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作为以翻译高质量译著闻名的出版社就让读者放心多了,实际上阅读本书以后可以看出本书的两位翻译者对于情感社会学也有较深入的研究,本书的汉译对国内情感社会学界有很大的贡献。
二、该书各章节亮点分析
《情感社会学》书中的内容来源于2009年5月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情感社会学学术会议,如果只是简单地看本书的结构可能会把本书看成一本单纯的论文集,但实际上本书存在比较明显的研究主线,一是突出了情感的社会性属性,二是突出了情感研究的实证方法,来自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研究者在书中既相互交锋,又相互交流,十分精彩。
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社会性属性研究情感,第一章探讨了情感的产生,认为情感关系来源于交流双方的互动,第二章探讨了幸福的问题,从交际的层面分析了幸福的客体、目的和可能性。第三章所研究的情感、历史和自我的假设也是以社会关系为层面进行研究的。第四章所探讨的同性恋问题研究视角是社会群体的互动和人际关系的调节。第五章“从历史层面理解”[7]了康德和柏格森的情感理论,提出了情感社会学的本源。第六章探讨了道德情感论的伦理问题,指出了道德情感当中的道义问题一样具有社会性的属性,是在动态当中实现的。第七章具体分析了职场中的情感和集体情感,认为这两种情感都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有关。可以看出,本书的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以情感的社会性背景为研究舞台展开社会学研究的。
本书的第二部分侧重于实证研究,而这一点正是以往的情感社会学研究所欠缺的。第八章探讨的情感反身性,就是基于实地调查进行数据分析的。第九章详细分析了加拿大一所大学地球科学系实验室当中的具体事例,并对当事人进行了访谈。第十章的研究基础,就是社区调查和社会调查的数据。第十一章为了研究多配偶制的情感问题,对众多的受访者进行了采访。第十二章是拿星巴克和第二杯为例分析品牌和城市国际化的问题。第十章谈到的自闭症研究是基于众多自闭症患者的调查、访谈为基础的。可见本书的第二部分数据翔实,分析严谨,这一点和以往很多空谈理论的情感社会学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情感社会学的实际研究提供了相当的可操作性。
三、该书译文质量功底深厚
除了本书自身的内容,翻译的好坏也决定了社会学著作的质量。可以看出,本书的两位译者张军和周志浩对于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本书翻译的过程中,对于情感社会学相关领域的关键词的处理可圈可点,帮助读者“摆脱种种困惑”[8] 为情感社会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9]。首先要谈的就是书名的翻译了,有不少社会学方面的著作翻译往往书名就让人不得其解,译者往往生搬硬套,所以书名的翻译是一个不得不谈的老问题。“Emotions Matter”这个书名看似简单,只有两个单词,但不管是“emotions”还是“matter”其实都不容易正确理解。“emotion”这个单词有情感、感情、情绪、心情、情愫等等不同的意思,如果看过原著的话,会轻易地在原文当中找到很多处emotion,意思也不尽相同,有些是情感的意思,有些又是感情的意思,还有些也有情绪的意思,所以从书名来考虑就更要从宏观上能够把握住这个单词的意思,如果不知道西方有情感社会学这样一个前沿的研究领域,就很容易形成误译。题目当中最不容易翻译的就是matter这个词了,因为这个词既是动词又是个名词,翻译时首先要区分它的词性。国内的英语学习者很容易把这个单词翻译为问题、事件等,只有较少的一部分学者能明确读懂这个单词的意思是“重要” ,而且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可即便是读懂了这个单词的词性和意思,如果生硬地将书名翻译成“情感最为重要”或“情感很重要”都没有突出原著中极为重要的情感的社会属性,读者甚至都不能发现本书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而两位译者显然“进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10]的思考,并且深知情感具有社会学的属性才对原书的书名做出了正确的翻译。
原书当中的情感社会学学术专用术语的翻译也非常到位,由于情感社会学本身具有跨学科的属性,有“诸多新的”[11] 概念,即便是有些高水平的翻译在翻译情感社会学的著作时,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按理说他们的语言水平都是很高的,所以出现错误显然不是语言水平的问题。很多翻译的错误往往来自于翻译者对原作者思想缺乏应有的研究。而张军和周志浩这两位译者对于情感社会学显然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又具有较好的跨学科背景,本书的翻译特色为:第一,译者对于情感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有着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把握,“综合考虑多种要素”[12] 开展翻译,所以书中对于“mental”、“autism”等都能正确翻译。第二,两位译者知识面较为丰富,在原书中涉及跨学科的翻译时都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翻译。第三,两位译者对情感社会学发展的脉络有着“一定程度上的”[13]清晰认识,对于很多在国内首次翻译的专业术语都进行了认真的斟酌。同时,两位译者的工作态度也十分严谨和细心,要知道,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述差异,甚至在表达肯定和否定的地方都很容易让翻译者看走眼,犯下肯定变否定或否定变肯定这样的严重错误,而本书的翻译就全书来看基本没有明显的语法和语言错误,也可以从这样的细节看出译者专业的态度。
由于该学科是个新兴的领域,目前该学科研究的翻译导向比较强,正确的翻译往往可以给该学科在学术上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帮助。严复提到的翻译标准为“信、达、雅”,先不说“达”和“雅”,光是“信”这个字做到就很不容易了。译者在翻译时我们都要对原作者的思想有比较正确的把握,才能不会生搬硬套,“才能最有效的”[14]完成翻译工作。而本书在翻译上就并没有囿于字面的翻译,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既可以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这一点要超过很多为了赶时间出版的急就之作。
四、结语
情感社会学目前在国内的发展十分迅速,理论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相关的译著也是越来越多,但是高水平的译著,较少这个时候就急需要一本翻译较为精确,文字流畅,又有文采的著作。江苏教育凤凰出版社的《情感社会学》恰好就弥补了这一空白,在基本保留了原文原汁原味的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帮助了国内研究者了解国际情感社会学研究的前沿内容,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后,一定会有所收益。
参考文献
[1] 戴尔·斯宾塞,凯文·沃尔比,亨特,编.张军,周志浩,译.情感社会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5:1.
[2] 张军.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历史母题”及其社会功能研究[J]. 学术论坛, 2012(12):177.
[3] 张军,吴建兰.“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J].河北学刊,2012(1):206.
[4] 张军.美国华裔文学中“东方主义”的消解[J].江西社会科学,2013(5) :100.
[5] 张军.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交相辉映——索尔·贝娄成长小说《勿失良辰》中的引路人研究[J].外语教学, 2013(6): 80.
[6] 张军.贝娄《塞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引路人研究[J].外国文学,2013(3):82.
[7] 张军.建构历史轴线——索尔·贝娄成长小说《贝拉罗莎暗道》中的引路人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 2013(2): 54.
[8] 张军,吴建兰,等.“实用主义”视角下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研究[J].安徽文学, 2013(10):83.
[9] 张军.高校联盟研究国内外现状综述及其对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的启示[J].语文学刊, 2013(8):67.
[10] 张军.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试点研究[J].安徽文学, 2013(11):83.
[11] 张军.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构建 [J].河北学刊, 2014(6):78.
[12] 张军,吴建兰.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史志, 2014(5):266.
[13] 张军,吴建兰,纪楚楚. 索尔·贝娄国内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16(1):80.
[14] 周志浩.频次作用与英语专业学生二语限时写作的研究[J].语文学刊, 2013(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