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解构主义翻译观浅析《孙子兵法》典籍翻译

2016-06-08王昕闫丽俐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孙子兵法

王昕 闫丽俐

摘 要:《孙子兵法》作为著名的长盛不衰的典籍著作,翻译译本功不可没,其译本也一直受到译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孙子兵法》的莱昂内尔·贾尔斯的英译本为例,通过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文本译文对比和实例分析,进一步证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可行性。本文的讨论虽仅涉及《孙子兵法》的英译,但笔者认为对今后的典籍翻译的研究有着启发意义。

关键词:《孙子兵法》 解构主义 典籍英译

一、引论

典籍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典籍翻译更是作为传播世间共享的精神财富,传播民族文化的原型符号,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通过典籍翻译传播,典籍的永恒价值续以实现,因此典籍翻译则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从典籍传播的路径,典籍分为“历时传播”,即古文今译,属于“语内翻译”的范畴;其次为“共时传播”,即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翻译,属“语际翻译”的范畴。本文着重探究《孙子兵法》,对外传播的“语际翻译”,也就是对外传播的英译研究,本文以莱昂内尔·贾尔斯的著名英译本为例,在借鉴和吸收以往学者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解构主义作为主要理论,采取理论与实证结合分析的方法,对于今后理解解构主义在《孙子兵法》典籍翻译中有着参考价值意义。

二、解构主义

解构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destruction,意为分解和揭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德里达等人,“消解”作为其主要特征。对于解构主义,翻译是发现文本潜在的意义,处于互文网络中的文本除此之外无他物,文本是语境的产物,文本的意义是流动的、延宕的,所以对译者来说,文本的翻译不仅仅是传递意义的过程,而是转换和调节的过程。德里达把所有的阐释都理解为翻译,阐释为一种特殊形式。翻译是再生,其重要性更是在于提供新活力及生命于原文中的过程。或者翻译对于意义,是一种延续和增长,他解构了翻译的概念,打破了先前学者的翻译模仿论和译本本质论的观点。本文主要采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三、实证研究

本论文选取30个关于解构性的例子。经过例子本身的含义分类筛选为文化和语言两方面,笔者分别来进行阐述分析以全面地解析说明解构主义翻译观在典籍翻译中的体现意义。

(一)词汇层面

词句不仅组成句子并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在正确表达词义层面上功不可没。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多少因为自身或其他原因造成一定程度词汇解构。现笔者选取关于在贾尔斯英译本《孙子兵法》中词汇解构的例子进一步解释说明解构主义翻译观对其影响。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记第一)

Sun Tzu said: The art of war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 It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a road either to safety or to ruin. Hence it is a subject of inquiry which can on no account be neglected.

这句话为《孙子兵法》开头第一句话,直述《孙子兵法》的军事纲领思想及战争的重要性。根据中文原句,这句话意味“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关系着国家的存亡,不可不慎重考虑和细心研究。”“兵”这个字,在中文中,寓意军队、士兵、兵器等,在中文中这个兵字也就意味着军事或者战争,但贾尔斯在此处将其翻译为the art of war而非war,warfare或者military action。李军(2007)在其论文中指出,兵在贾尔斯译本中,误译为the art of war。但笔者却认为,这正是解构主义翻译观解构性的体现。其次,在中文中“存”与“亡”互为反义词,但在贾尔斯的译本中,他却将“存”译为“safety”,“亡”译为“ruin”,选取两个在英文里并非互为反义的词。根据当时《孙子兵法》完成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所以在此“存”译为survival则更为恰当,而safety则更为体现了解构主义中译者的“翻译转换”。最后一点,“察”字贾尔斯选择inquiry这个单词来阐述其意义。根据《英汉牛津高阶字典》第七版,inquiry意味着“为寻求更多信息,查询的过程”也就是“询问、调查”的含义。但在原文中,此处的“察”则意味着研究,也就是careful study,贾尔斯的inquiry也正是解构性的体现。

(二)小句层面

一个复杂句往往是有数个小句组成,正确的解析每个小句则能正确解读整句的意义。在贾尔斯的英译本中,常有些不同程度解构性翻译的小句,现摘取其例子来进步说明其解构性。

(2)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始记第一)

The Moral Law causes the people to be in complete accord with their ruler, so that they will follow him regardless of their lives, undismayed by any danger.

本句意为:“道的含义,就是使全国人民,意志统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协力,同生死,共患难而不怕牺牲。”在贾尔斯的译文中,“不畏惧”翻译成undismayed by any danger,这是典型的字面翻译。在原文中,“不畏危”意味着“没有不忠,不怕牺牲”,也就是without slightest disloyalty更能体现原文的含义,但贾尔斯的译文也并无错误,只是更好将解构性融入翻译中,进而使外来读者理解。

(三)句子层面

词句组成句子,句子则可组成文章。在其句子结构中,《孙子兵法》因写于春秋时期,多为古文言文,诸多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等常常省略。这进一步加深了其翻译难度,不仅涉及语际翻译也涉及语内翻译。所以在贾尔斯其译本,语内翻译往往可以出现偏差,也进一步证实其解构性的存在。

(3)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第二)

Now in order to kill the enemy, our men must be roused to anger; that there may be advantage from defeating the enemy, they must have their rewards.

此句的意思是要使将士们英勇杀敌,便要激发他们同仇敌忾的士气;要使士卒勇于夺取敌军的物资,便需借助于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夺得敌方战车10辆以上的,应奖赏首先夺取战车的人,并且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本军战车的行列。同时还要善待俘虏,保证他们的生活供给。这样做,才能既战胜敌人,又增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贾尔斯对此句话的译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解构主义翻译观,“杀”并非意味着kill,因为kill强调的是杀的行为。然而在这句话中,“杀”并非单纯意味着杀戮也有战胜、征服之意。另一方面,“怒”被译为be roused to anger,但根据常识,anger并不是胜利的因素,所以此处士兵点燃怒气杀敌的译法并不符合原文含义。后一句,“取敌之利者,货也”,原意为获取敌人战车粮给,并非单纯的奖励。所以整句话的翻译,贾尔斯不仅是借用解构主义翻译观,重新将文本的意义延宕,从而体现了翻译的转换。

(四)文化层面

翻译不仅仅是编码和解码语言的过程,也是跨文化的过程。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往往不可避免进行不同文化差异的“翻译转换”。由于《孙子兵法》是叙述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文化遗产,所以当译者处理一些特定的文化表达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解构性翻译。本笔者在贾尔斯的翻译译本中,选取关于文化层面的解构性例子。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始计第一)

Heaven signifies night and day, cold and heat, times and seasons.

“阴阳”在中文中典型的文化词汇,在英文中并未有完全对应的词。根据《新世纪汉英大词典》,“阴”和“阳”分别指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名次。实际上,“阴”“阳”往往也会指日夜或者早晚。所以贾尔斯的译文day and night并非完整译出的原文含义,多少解构了其原文的意思。在此时,直接音译加注释会更好地使读者理解中国文化和此处含义。

四、结论

笔者通过一系列对解构主义及其解构主义翻译观的阐述,以贾尔斯《孙子兵法》中解构性的例子,最终界定:贾尔斯在其翻译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并实践了解构主义翻译观,正如学者谢天振(2006)所说,解构主义中等当代西方文化翻译理论,解构的意义不是对原文和原作者的否定,反而是重新注重到文本以外的更多的翻译因素,正因为如此,读者以及其他译者才能进而更多地看到翻译的全貌,而不是在意文本自身的限制。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译文的成功在于是否将原文连同其文化因素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读者,若符合,那么译文则为成功。在翻译过程中,解构主义翻译观虽未形成具体的理论框架但却一直以指导思想的形式存在。不同译者只是采取不同策略于不同程度把握和具体细节方面的处理。因此,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把握和译者个人翻译策略和对于其典籍翻译都是重要的存在。在典籍英译活动中,译者应当去进一步思考研究如何使译文最大程度地保留源文味道,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文化补偿,进一步来体现所谓源文中的文学特性。

参考文献

[1] Derrida, J. Posi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2] 李军.对《孙子兵法》Lionel Giles译木误读误译的案例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07.

[3] 刘军平.解构主义的翻译观[J].外国语1997(2):51-54.

[4] 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 谢国良.孙子兵法与评述[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

[6] 谢天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一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J].中国比较文学,2006 (3):1-13.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孙子兵法
解构主义对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影响
《孙子兵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重塑与解构
疯癫亦梦幻
具象诗:文字的张力或诗性的缺失?
《孙子兵法》中的保密谋略方法
《孙子兵法》这样读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