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中须渗透安全知识
2016-06-08王明飞
王明飞
摘 要:科学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及早洞悉安全隐患,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自救能力,让每一次科学探究活动都成为孩子们美好的回忆。
关键词:科学探究;安全知识; 防微杜渐;潜移默化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在内容中指出:“安全教育应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让学生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科学常识,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这个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那么,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防微杜渐, 洞悉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不是空穴来风,它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或现象存在着。只要教师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尽早预防,就能有效消除不安全因素,还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让他们放心地走进探究活动。
(1)洞悉环境中的安全隐患。教师上课前除了备教材,备学生外,还要考虑探究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实验室的通风设施是否良好,用电是否安全,实地寻访和考察中是否有什么危险和意外等。只有及时发现隐患,才能防患未然,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在教学三上年级《寻访小动物》一课前,笔者就考虑到当时本地正值初秋之季,校园围墙边的野草还很茂盛,草丛中的蛇还未冬眠,这为学生的寻访活动埋下了不安全隐患。因此,课前,笔者对校园中草特别茂盛的地方先进行一次试访,未发现蛇的踪迹。对此,笔者并未完全放心,学生寻访前,还是再三向他们强调:寻访活动中要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特别是草茂密的地方。寻访活动开始后,更是全程参与,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以确保学生安全开展寻访活动。
(2)洞悉操作中的安全隐患。在实验操作中,如果不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一味埋头蛮干,是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如在教学五年级下“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中如何连接烧瓶与胶塞时,如果直接塞,用力轻,则塞不紧,实验效果不好;用力猛,则可能塞破烧瓶割伤学生的手。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早洞察,向学生讲清烧瓶与胶塞正确的连接方法:先蘸些水或甘油,然后用布包住烧瓶,一般左手拿烧瓶,右手拿胶塞,慢慢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插入(一定要朝一个方向旋转,勿使玻璃管口对着掌心)。只有教师及时发现隐患,正确引导,才能保证学生准确、安全地使用仪器操作实验,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
二、潜移默化,培养安全意识
当今社会,孩子们在家里受到多个长辈的呵护。来自家人的关爱太多了,这使他们普遍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在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安全意识。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严格按规范操作,做到一丝不苟。实验操作中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安全隐患应向学生讲清讲透。如在加热实验中,加热后的仪器十分烫手,不能直接用手拿取;使用水果刀剖切水果,刀尖不能对人,避免刀刃伤手;在使用玻璃仪器前,先要检查有无破损,有破损的就不能使用等等。有了教师经常、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印象会更深,安全意识会更强。
(2)在自我批评中培养安全意识。教师不是圣人,工作中有时也会存在疏忽,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此,千万不能扯过一块“遮羞布”一盖了之。这正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大好时机。如在教学三上年级《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通过吹泡泡这一活动来感知空气的流动。由于调制泡泡液的洗洁精、甘油等化学药剂有微毒,结果泡泡破裂时飞起的液体溅到了学生的眼睛,引起眼睛不适。笔者在及时处理了学生的眼伤后,抓住这个安全教育的好机会,让学生来寻找这次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学生们首先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从自身寻找原因,对自己进行了自我批评:实验前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要求;实验时不小心,有同学打闹等等。同时,笔者也在课上对由于自己准备的材料有欠缺而造成学生受伤的事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由于学生有亲身体会,他们很快明白了实验有危险,但只要预防得当,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在师生的自我批评中,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培养。
(3)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安全意识。实验教改方向已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索性实验过渡。探索性实验常常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或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自主探究。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引导学生全面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寻找妥善的解决办法。如在让学生设计四年级“分离食盐与水”这一实验方案时,教师可在记录表的实验器材、步骤、结论等栏目之外,再加一个安全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在用酒精灯加热过程中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安全隐患的方式来时刻提醒学生探究中的安全问题,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 未雨绸缪, 提高自救能力
探究活动不是铜墙铁壁。只要稍有疏忽,探究活动中就有可能发生伤害事故。事故发生后,如何善后?学生是惊慌失措,还是沉着应对,这就需要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未雨绸缪,渗透一些自救知识。如酒精洒在桌面上着火燃烧,可用湿抹布盖灭;被玻璃割伤后,应先把玻璃碎屑取出,然后在伤口上涂红药水再用纱布包扎;若出现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或拔下电源插头,若来不及切断电源,可用绝缘物挑开电线,在未切断电源之前,切不可用手去拉触电等等。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安全事故演练来帮助学生树立自救观念,巩固自救知识,锻炼自救能力,使他们能在事故突发之际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救,机智勇敢地处置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和危险。
安全是培育幸福的沃土,是通往成功彼岸的独木桥,更是一个社会和谐的乐章。让我们居安思危,及早洞悉安全隐患,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自救能力,扎实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让每一次科学探究活动都成为学生美好的回忆。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