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2016-06-08石文静
石文静
摘 要: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告状”行为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表现。大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更强,社会性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告状行为动机也相对复杂。
关键词:大班;告状行为;动机;应对措施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它突出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一、幼儿告状行为及其动机分析
根据“告状”行为的发生的动机,可把“告状”行为按发生频次的多少分为以下几类:
(一)求助型“告状“
【案例1】绘画活动中,孩子们正专心致志的画画。莹莹和巧巧在一组,当开始涂色的时候,巧巧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莹莹抢我的画笔!“
这是班级中最常见的告状行为,幼儿对于自己受到来自同伴的侵扰向教师发出了“告状“,希望教师能提供援助以制止同伴的行为,使自己免受侵犯。这是一种在自身的安全或利益受到同伴行为威胁的情境下发生的,目的是使自己摆脱困境的告状行为。
(二)自我表现型“告状”
【案例2】手工课上,老师正在巡视,一幼儿对老师说:“老师,西西把剪下来的碎纸弄得到处都是,你看我,都把自己的垃圾扔到垃圾桶了。”
有研究显示,每个幼儿都是天生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当看到同伴的“不当”行为时,幼儿为了表现自己、获得教师好感、关注和认同而向老师“告状”,以此抬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在幼儿园,常规教育贯穿于各项活动中。这种自我体验对幼儿适应社会、实现成功的社会化是非常必要的。而“告状”恰好满足了希望老师认可他是“好孩子”的心理需要。
(三)检举型“告状”
【案例3】在体育活动中,帅帅在玩滑梯的时候,后面的凯文推了他一下,帅帅毫无防备的滑下来,很生气的说:“你推我干嘛”,雯雯经过的时候看到了这一幕,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凯文把帅帅从滑梯上推下来了。”
大班是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逐步趋向成熟,他们已经渐渐建立起初步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正义感和同情心。因此,同伴间的交往逐渐变得复杂起来,两名幼儿之间发生了冲突,或是一名幼儿受到另一名幼儿的侵扰,但事件的主体并没有来向教师告状,而是处于旁观的幼儿来向教师告状,他们的告状也包含对规则的维护。
二、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因素
(一)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告状”行为的发生受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道德发展处于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儿童人物规则是权威制定的,是绝对的,不可改变,出现了无条件服从观念。在学前儿童的心里,教师就是权威,以教师的标准为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当对一件事情自己无法做出判断时,自然会寻求老师的帮助,想从教师那里知道正确的判断方法,从而形成学前儿童爱“告状”的特点。
(二)缺乏交往技能与解决纠纷的能力
儿童在幼儿园生活中,除师生关系外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关系——同伴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不断进行思想的沟通和行为的协调,既相互吸引与模仿,有彼此竞争与对抗。然而,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和分享的经验,加之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从小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逐渐形成了任性、自私、爱发脾气、霸道、偏执等不良性格,这不利于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
教师应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注意深入了解其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一)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
对孩子来说,“告状”是个很严肃的事情,他是需要你的耐心和关注的,你要认真地倾听他们说完,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二)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办法
无论孩子是怀着哪一种动机来“告状”的,他的心里肯定是带着些许不平和委屈的,先让他把心里的情绪发泄出来,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下事情的发生经过,当然,不能无条件相信孩子的话,有时候是做错了事情,想要逃避责任,来一个“恶人先告状”。
(三)让求助心理告状的幼儿树立信心
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要教育孩子有什么事、有什么话要敢于直说,要让孩子相信父母和老师对于直话直说的孩子是很赞赏的。如果孩子以后说话还是绕弯子则可采取佯装不懂的方法,使孩子有话非讲不可。
(四)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给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告诉他们,不找老师也可以解决问题。渐渐使孩子明白,他们和老师一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大大培养了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幼儿告状行为与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对于幼儿的告状教师要因事而异,对症下药。同时,也要注意在平时多与幼儿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并与家庭共同配合,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宽容的品格,以减少告状行为的产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教育教学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9,154,160-161
[2]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刘晶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杨翠美.淮北煤炭师范教育学院教育系,淮北,235000
[3]左倚嘉.幼儿园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J].安徽: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第24卷第4期
[4]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J].山东:淄博师专学报,2010年第3期
[5]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云南: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7第16卷第3期
[6]魏晓萍.解决幼儿“告状”问题的计策[J].2011年6月28日
[7]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 浙江: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8月
[8]刘丽菊.幼儿“告状”的原因浅析[J].2009年3月
[9]何楠.幼儿们为什么爱“告状”[J].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