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类的波兰版“斯图卡”

2016-06-08江东

航空模型 2016年4期
关键词:座舱机身模型

江东

二战前,波兰航空工业在欧洲已小有规模,波兰空军对“前线飞机”(liniowe)更是充满兴趣。在著名的P.11战斗机投产后,PZL飞机工厂又研制出了PZL.23轻型轰炸机,主设计师是年轻才子斯坦尼斯拉夫·普劳斯(Stanislaw Prauss)。

PZL.23的原型机是一款名为PZL.13的单发高速6座小客机,同样由普劳斯设计。它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和悬臂式下单翼布局,装备一台美国普·惠公司生产的450马力(336千瓦) “黄蜂”星形发动机。尽管设计概念超前,但波兰交通部并不喜欢,当局经与普劳斯商议后,决定在其基础上开发一种全新的多座陆军支援飞机。

于是本文主角PZL.23就诞生了(图1),该机官方绰号“欧洲鲫”(Karas),配备了PZL公司按许可证生产的670马力(500千瓦)英国布里斯托“飞马”IIM2(Bristol Pegasus)型气冷活塞式发动机。在发动机整流罩最前端,有一具用紫铜皮制作的冷却用环形水箱。一对细长的排气管对称安装在前机身外壁两侧。机身横截面为卵形,采用隔框加桁条的半硬壳结构,中部有斜撑加固。机身隔框和蒙皮均为光滑的硬铝板制造。在受力的蒙皮区域,靠内贴波纹板加强。方向舵和升降舵舵面外覆波纹铝板。这些都是航空黄金时代飞行器的特征。在中央翼和梯形外翼之间,利用补强“蒙皮条”从外部进一步加固。有些PZL.23还在内翼段的前缘上部加装了符合翼型曲率的薄钢皮,并与主翼外表保持一定的间隙,构成类似于固定式前缘襟翼的简易增升装置。它是飞机大迎角状态下防止上翼面气流分离的一种强制性技术措施。

飞行员和观察员一前一后坐在密闭座舱内,周围有一些小平台,堆放着座舱加热和空调设备、无线电台、飞行员供氧设备以及灭火器。观察员位也可加装一套备用的飞行操纵机构,并兼任投弹手和射手。吊舱前后端均安装了玻璃窗,中段地板上有皮质“床垫”,供观察员以卧姿操作活动式机关枪向后下方进行射击。如果将头部改为向前,则可通过吊舱前方的玻璃窗进行瞄准投弹(图2)。在中段机身内还装有大型侦察照相机和投弹瞄准装置(后期改用潜望镜式投弹瞄准仪控制投弹,空勤人员不用再爬进狭窄的吊舱)。

在纵列座舱的最后,设有一个全开放式的射手席,第三位空勤人员坐在一把滑稽的转椅上,操作活动式机关枪负责对后上方进行自卫射击。另外,在机头右侧,还以半埋方式固定配备有第三挺固定式机关枪,用于前向地面射击。向前方射击时依赖一个原始的十字瞄准架,它直接裸装在前风挡玻璃的前面。

当执行轰炸任务时,多枚小型炸弹并排悬挂在中央翼下面的挂钩上。飞机巨大的主起落架装在主翼下方。外部包裹着密闭的流线形整流罩。其上两侧装有两具大功率探照灯,其中右侧为固定式,左侧则由飞行员遥控转动照射目标,适合用于夜间对地作战或观察目标。而机尾下方仅安装了最简单的迷你型滑橇。

这盒模型在市面上不好买,许多模型迷甚至都没听过这款飞机。当国内某资深模型师表示送给我时,我就决定在第一时间将其完成。来自Mirage Hobby公司的1/48比例模型满满一大盒,内部含有出乎意料的丰富塑料零件和两张黄铜蚀刻片,彩色装配说明书编得也很详细。虽然零件数量多、也全是凹刻线,但不算锐利,可能和年代久远有关。

接下来就是上网找三面图、真机照片以及模友制作的作品图片以作参考。在多次浏览了零件板件,反复阅读组装说明书后,对制作顺序和需要改造什么有了宏观概念。

按惯例,先制作座舱。这个座舱有点长,前后有3个椅子和大量设备,前方密闭、后方裸露(图3)。模型公司给出了相当丰富的内构,电台、照相机、操作系统、机关枪、转椅、帆布挂包、小桌子,甚至灭火机都一应俱全(图4)。有趣的是,机舱内壁的丰富细节全在两片薄薄的弧形“内胆片”上。说明书建议把上述内构全部粘上内胆片,再将左右爿内胆包裹好内构、作为一个整体装进机身外壳(图5)。但我放弃了这个建议,先将左右内胆粘上机身,喷好机内色(中灰),然后再将二三十件内构小零件一一粘上右侧机身内壁。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粘接都必须确保小零部件理论水平线和机身立轴互为垂直,否则在机身合拢瞬间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细微错位,造成合拢困难,但粘接时可少点一些胶为合拢瞬间留二次矫正的机会。

该模型出彩之处是内构丰富且开模细致,加上蚀刻片辅助,使之更有看头。但不同内构的不同颜色需预先涂好并旧化。由于全机透明处不少,因此驾驶舱的玻璃盖可以选择做成开启状,模型完工后能将内部精妙之处展示观赏。

这架飞机的前缘襟翼(并非每架“欧洲鲫”都装备)只是简单地用一块薄薄的钢皮做成,于是模型上也只能用薄薄的蚀刻片进行模拟。因为缝翼是沿机翼起伏和折转的,所以蚀刻铜皮的折弯作业很困难,最后发现徒手拗形反而方便。另外,在它和机翼表面之间垫入一片1毫米厚的塑料片,以做出应有的缝隙。同样,飞机表面有14处圆形口盖,而套材只显示出肉肉的凹线。参考照片后,我决定用极薄的0.10毫米厚塑胶板冲出圆片并逐一粘上

在机翼和机身合二为一后,最需要打磨的是机腹下两片微微凹陷的复杂曲面。在合成之前,我预先在腹部4个透明部分贴上遮盖纸,以避免后期再行粘贴时因某些地方的处理性太差而造成额外的麻烦。

尽管套材细节丰富,但看过实物照片后,还是禁不住想再追加一些细节。比如:固定排气管的4个抱箍、座舱两侧机身外壁上的6个以及座舱盖前后端天花板上的4个登机扶手、喇叭(皮托)管、机头上方的滑油注入口盖等。而3挺机载机关枪枪管上的准星和机头上表面的射击瞄准准星则不得不依赖蚀刻片制作。

“欧洲鲫”飞机的玻璃座舱盖很高大,窗户数量不少,这给喷漆前的遮盖带来不小的工作量。因为透明面积大,所以为了最终透视不出丑,在对座舱盖喷主色前、先多喷一层机舱内部(中灰)色。这样做的好处是,透过玻璃看到玻璃窗框架的内面,可与机舱内部色保持一致。

发动机罩的最前端是环形流线形水冷却套。我选用郡仕油性漆40%的41号棕、加上10%的黄以及50%的8号银,混合出相对比较接近的颜色,后期轻微干扫,效果尚可。因紫铜质地很软,套材有意做出若干使用中因撞碰留下的表面轻微凹陷,可见开模很认真。

螺旋桨、发动机本体、发动机整流罩都要先粘成一体,但色彩却各异。各个零件在圆周方向上也都有对接要求,须细心做出记号一一对齐。

“欧洲鲫”上半部的主色有其独特的要求,大致是“带红棕成分的橄榄绿”。因为几乎没有彩色的实物照片,即使有也早已变色,所以只能仔细按照说明书上的解释和参考外国人制作的同型机模型的彩色照片。喷涂前,经反复试笔、一再调整,最后确定的混合比是:35%的郡仕油性漆12号橄榄绿、40%的4号棕和25%的1号白。但就在正式喷漆前一刻,突然觉得漆料还是“不够绿”,于是又在上述混合液内注入了10%容积的郡仕54号卡其绿。

机腹上色则要简单得多,就是把天蓝有意压淡(不然渍洗后会太深),用郡仕漆中20%的5号蓝和80%的1号白调出。资料上关于机舱内部色的考证结果并不统一,我不得不按最接近常规的“中灰”,即用50%的333号灰加50%的白。喷表面主色前,趁着喷涂轮胎和螺旋桨的亚光黑,索性对着机身机翼的阴暗角和主蒙皮线走向预喷了未来能够错开色泽层次用的“暗底”。这也是做蒙皮阴影和色差的办法之一。

“欧洲鲫”飞机的腹部有一个舟形吊舱,前后镶有复杂的玻璃窗,内部供投弹兼射手趴在“床垫”上作战。舟形吊舱在开模方面相当人性化,提供给玩家一整片连在一片扇形零件上的三壁面展开件,相互之间开有凹槽,经过折叠即刻形成舟形。可是在具体操作时发现巨大的弹性会让舟形吊舱发生反弹,舱底宽度超过规定要求2毫米。于是不得不重新刻深线槽,使用502强力瞬间胶,并配合外力工具的约束,才勉强达到装配要求。该组件内还包含“床垫”、机关枪、圆窗等多个零件,需要另外单独组装、单独喷色,待全机总装时再安上机腹。

“欧洲鲫”的前机身两边各有一根曲折的钢制排气管。它应呈现怎样的色泽和光泽,一开始心里没有底。在请教了几位模友后,我尝试先喷“铁烧色”,再不规则地喷一层稀薄的褐色,而且漆粒子特地做得粗一点,使其形成粗糙表面。另外,对排气管中段略粗一些的套管采用稍有差别的着色,使不同的管段有不同的颜色。经过后期

玻璃主座舱盖在套材中被做成了一体,但为了展示驾驶座内构,驾驶座左侧和顶部的玻璃窗单独提供,可以做成开启状。正因为主座舱盖开口大,所以存在轻微变形。解决办法是只将整个主座舱盖的前风挡先粘死在座舱口沿的最前端,待502胶水彻底干固后,再处理后半段,即边粘边矫正。驾驶座附近的窗户高高耸起做成开启状,细心粘接就容易做到。模型做好以后很生动,机舱内部细节一览无遗,窗户的开启形态更使玩家花在内构的努力没有白费。

模型提供的水贴非常薄,处理不当就会碎裂,因此从温水中取出时不能离开纸基,否则即刻揉作一团无法拯救。我习惯用含胶的水贴柔化剂打底,这样水贴不易脱开,且可使其尽量服帖于模型表面。

对模型进行常规渍洗,往田宫X-20溶剂里放少许黑色和褐色珐琅漆,然后快速向后搽拭,因此做旧却不脏。最后用海绵蘸少许银漆、待半干后在机体外部容易擦碰的地方做不规则掉漆处理。

猜你喜欢

座舱机身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斑马智行智能座舱操作系统
规律:座舱真漂亮
国产新舟700首飞机机身后段成功交付
模型小览(二)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卡西欧推出第二款镜头机身可分离相机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三星全新LED电视力作 超薄机身&娱乐互联
模型飞机的结构与飞行原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