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的作用效果
2016-06-08江琼华
江琼华
(湖北省京山县卫生学校,湖北 荆门 431800)
探析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的作用效果
江琼华
(湖北省京山县卫生学校,湖北 荆门 431800)
目的 探析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的作用效果。方法 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选取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动态随机化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39例。两组病人均采用同样的治疗方式,在护理方式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观察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的焦虑(SAS)、抑郁(SDS)情绪评分变化情况,以及对我院医疗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经过护理后,实验组病人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护理中,可有效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作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绪改善;效果
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常因为对该疾病的认知不全,产生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消极对待治疗,失去对治疗的信心[1-2]。因此,我院为提高病人的治疗配合度与效果,采取心理护理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体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照动态随机化法分成对照组(n=39)和实验组(n=39)。这些病人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中均超过40分,焦虑、抑郁程度明显;已排除合并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者;排除严重精神障碍且交流困难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分别为22例和17例,年龄范围为45~74岁,平均年龄为(60.42±3.08)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24例,初中以上15例。实验组中,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分别为23例和16例,年龄范围为46~75岁,平均年龄为(60.51±3.24)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25例,初中以上14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同样的治疗方式,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ACEI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药物,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等。给予对照组病人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用药指导、输液护理、并发症的预防等。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病人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①疾病认知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收集病人的相关资料,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和焦虑抑郁程度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病人因疾病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应耐心的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及时解答病人的疑虑,以加深病人对疾病的了解,端正对疾病的态度,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疾病认知水平。
②转移病人情绪。护理人员在病人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向病人转告疾病好转的信息,同时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干净,可在病房中增设绿植,有助于病人心情愉悦;也可以通过播放轻音乐,增设下棋、绘画、书刊等娱乐措施项目来转移病人注意力。
③情感支持。除了让病人了解自己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外,护理人员应了解其家庭、经济关系,尽可能让有困难的病人争取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还要与病人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告知家属尽量避免在病人面前谈论沉重话题,尽量多陪伴病人、鼓励病人,让其感受到亲情支持。同时还可以让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或是治愈的病人与其他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使其更加配合治疗和护理,让病人充满信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的护理情况,包括有焦虑、抑郁例数和护理相关投诉率;观察两组病人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分别为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40分以上为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分值越小,焦虑、抑郁程度越轻;观察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焦虑、抑郁情绪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满意度等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情况
对照组病人焦虑、抑郁例数和护理相关投诉率等均明显高于实验组病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的护理情况比较 [n(%)]
2.2 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变化
护理前,两组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病人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9 51.32±4.02 46.16±5.21 47.98±5.24 43.91±4.58实验组 39 52.05±3.71 35.69±3.67 48.05±5.61 37.15±3.02 t 0.30 3.40 0.02 2.50 P<0.05 <0.05 <0.05 <0.05
2.3 比较两组病人的满意度
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6.92%,明显低于实验组(94.87%),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的满意度比较 [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焦虑情绪,这是病人最早出现,也是常见心理问题,而不良情绪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影响治疗效果[3]。我院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先从病人的疾病认知入手,向病人讲解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治疗方式,心态的重要性等,并耐心解释病人疑问,以提高其对该疾病的认知,正确对待治疗;同时还积极转移病人注意力,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缓解病人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最后,给予病人家庭、社会的情感支持,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改善病人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4-5]。
本次研究结果中,实验组病人经过心理护理后,该组的护理效果(焦虑、抑郁例数和护理相关投诉率),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改善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护理中采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病人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改善其精神状态,使得临床治疗效果提升,同时可进一步提高我院护理工作水平,提升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加强普及。
[1] 张凤华.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6):90.
[2] 张洪玉.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病人焦虑状况及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06):210.
[3] 阿拉达日图.心理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饮食保健,2016,3(16):159.
[4] 张 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不良情绪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6,22(01):212-213.
[5] 李进英,韩希文,汪 芳,等.心理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09):275-276.
本文编辑:李 豆
R473.5
B
ISSN.2095-6681.2016.32.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