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分课堂”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探索与实践

2016-06-07徐锦丽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德育课对分课堂心理健康

徐锦丽

摘要:“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老师提出的课堂改革新模式,希望通过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降低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它虽是针对高校教学中的问题而提出,但中职德育教学也是可借鉴的。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生对心理健康课堂倦怠的原因,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例进行探索与实践,来论述对分课堂在中职德育课堂实施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职;对分课堂;心理健康;德育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5-0069-02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职业教育最终的竞争必将是质量的竞争。如今,中职学生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上课不专心;上课睡觉;上课窃窃私语;玩手机;听MP3;看电子图书或课外书;作业不认真,相互抄袭,或根本不做;热衷于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文化基础差,听不懂,不愿意听;专业课不愿学;实验、实训课不愿上,不愿做;抽烟,酗酒,赌博,斗殴等,个别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甚至发展到偷盗。

分析中职学生学习现状,主要有以下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文化专业知识的兴趣;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生自我学习习惯较差;外部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进行传统教学的今天,中职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职学生对心理健康课堂倦怠的原因

首先,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目前,仍然有大部分学生觉得有了心理疾病的学生才会去和心理教师交流;一看到心理咨询室就会有种莫名其妙的排斥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疾病,可以不用理会,还嘲笑和看不起那些从心理咨询室里走出来的学生,甚至看到某学生和心理教师在交谈也会误解成该学生存在心理不健康,从而在心里对该生避而远之。因此,我们首先要消除意识上所存在的误区。

其次,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产生望而生畏的“恐惧感”。相当一部分教师主要依靠教材和粉笔,通过语言讲解和板书进行教学活动,很少组织学生自学并进行课堂讨论,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如今大部分学校的教室都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化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为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最后,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不愿主动去表现和展现自我。为了能够使中职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机会体会角色转换,实现特定的自我认同,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可以通过课堂设计,不断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身份,并在教学内容中适度穿插教师和学生个人信息展示,从而促进彼此达到一种灵活的自我认同和体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那么,如何促进中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现学生的“学以致用”?下面结合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的课堂流程来谈谈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例的探索与实践

(一)对分课堂的涵义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样,在讲授和内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课堂讨论过程。实施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把讲授和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分隔开来(相隔一周),让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之间有充分的时间按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这样,对分课堂把教学划分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 课堂。该教学模式的理念就是将课堂一分为二,一半由老师精讲,另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本节课所讨论的内容为上节课讲授的相关内容或者延伸内容。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对分课堂操作流程

选取的对象:经济贸易系14220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共28人(女生24名,男生4名)。

课桌摆放:U型课桌。“U型课桌”是课堂上的课桌摆设,要求学生每次将自己的水牌摆放在课桌上的醒目位置,主要目的是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师生互动的质量,从课堂管理的角度减少学生逃课、上课睡觉和玩手机等行为的匿名感。

实施形式:

(1)时间:一节先导课(20分钟),第二天连堂两节课(90分钟),一周一次。

(2)分组:28人一班,分为4组,每组7人(以“1”“2”“3”“4”序号为界,随意划分小组),便于学生相互交流。

(3)流程:

①课前导入(5分钟)

在正式授课的前五分钟,进行课前导入的暖场小游戏,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②教师明确重点和背景(15分钟)

教师明确讲解授课章节的重、难点,根据教学重点适度提出6~9个主要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样便于学生在讨论中把握重点和方向,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③课下作业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思考,不要求全部回答,可以自由选择问题作答。在讨论课时尽量鼓励每位学生发言,并给予肯定,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他发到自发的讨论。

④分组讨论(30~40分钟)

小组内部围绕问题讨论,可以从交流开始,立足题项,逐渐深入。最后5~10分钟将本组的意见归纳总结在大白纸上,并粘贴在移动白板上。

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一直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旁听、指导。提醒跑题和开小差的学生,随时纠正讨论中的错误,把握每个小组讨论的方向,解答学生的疑问,推动讨论的深度,拓展讨论的广度,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和思路。

资源共享(10~15分钟):不同的讨论内容任务被分为不同的小组,组内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并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进行组内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最后,听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对本组讨论内容的汇报。

教师总结(20~30分钟):教师总结的内容包括重点、难点、讨论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讨论中的闪光点、课外拓展。其中,课外拓展的内容视情况而定,也可略过。

(三)教学反思

1.课堂效果

(1)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力求完整详尽,学生没有发挥余地,趋向被动接受。在对分课堂中,学生一直都是带着问题听,为解决问题而讨论,资源分享更是使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组内讨论很积极。组间分享中,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和一种完整传达本组成果的使命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增加师生、生生交流

教师在组间巡视的时候,不断地针对该小组的具体问题提供指导,比传统的课堂讲解更能适合该组学生的特点和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再花费时间讲解。不同小组会遇到不同的难点和兴趣点,教师提供个性化的面对面指导,使教学更有效果。

(3)激发课堂活力,带动学习气氛

对分课堂可以激发课堂活力,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学生在自发讨论中了解其他人的思想观点,让课堂变成“活水”。

(4)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角色类似于演员,学生更像观众。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添课堂乐趣。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只需把握精要,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学习,备课量显著减少;讲授时间短,降低了对学生注意力的要求;分组讨论时,教师在各组间巡回督促但并不介入讨论,负担很小。因此,教师角色从覆盖内容、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习。

2.局限性及弥补措施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对分课堂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降低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中职生因自身素质,出现了“讨论空间、范围”受阻。我们需采取措施弥补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分课堂的优势。

四、总结

对分课堂的出发点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让出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掌控,形成师生“对分”课堂的格局。但中职学校的教学与高校教学的情况不同,主要在于学情的差异:中职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远逊于大学生;学生目前的能力不能负担完全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思考等。因此,教师在应用该模式的时候,需要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些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王雨晴,张学新,游旭群 等.基于论述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教育心理学为例[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15,8(7):744-751.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德育课对分课堂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价方式探究
浅谈微课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