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设遇阻的原因剖析及对策

2016-06-07浦建军

创新时代 2016年5期
关键词:钢球纸片小球

浦建军

一、问题提出

课堂教学不仅要有精心的预设,更要利用教学智慧让课堂成为生成的舞台,只有让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精心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执行不了或受阻时,应剖析为什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解决。

二、预设遇阻的原因剖析

1.教学成为忠实推进预设的复制过程

上课是预设推进的过程,教师往往对自己设计的过程和思路烂熟于心,当课堂出现意外情况时,不善于根据教学情境、学生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只是一味地追求与预设一致。教师期望的是按教案设想问题,若未到达则千方百计“引导”,直到学生能够得出自己预设的答案为止。一堂课中,学生全由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学成为预设的单纯复制表现的过程。

【案例1】一位青年教师在教研组内以“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为课题参与公开研讨活动。该教师对这次教学研讨活动很重视,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教案写得很好,板书设计得很合理,实验与结论结合得很紧密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一幕“险情”:

教师利用阴极射线管演示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现象,在介绍实验的同时展示了预先准备的示意图。当用左手定则验证该现象时,出现了矛盾:实验中阴极射线是向上偏转的,但根据左手定则判断出的阴极射线应该向下偏转。该教师一下子懵了!幸好他应变能力较强,马上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否则这节课很有可能“演砸”。

2.无视学生问题的价值

由于课堂教学容量大,上课为完成既定任务而赶进度,顾不上关照全体学生,对于真正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往往舍不得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匆匆给出答案,唯恐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又急于纠正,或及时将学生拉到预先设置好的问题上;有的活动刚刚触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却担心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后收不拢,赶紧导入下一个环节。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避而不谈,置学生的问题而不顾,有的甚至还采用强硬手段,断然拒绝学生的疑问进行压制或训斥,把学生难得的探究热情彻底压制。

【案例2】某教师在讲述“惯性”的有关知识时,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以说明物体惯性的表现。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把一个小钢球放在硬纸片上,再把硬纸片沿水平方向突然弹出去,钢球没有被硬纸片带走,却掉进了筒里。

实验分析:钢球没有被硬纸片带走是因为惯性使钢球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

学生观察实验很兴奋,也很仔细。一个学生随意提了一句:老师你慢慢拉硬纸片,钢球还会静止吗?

教师没有回答。(或许没有听到,或许刻意回避,或许……)

其实这个学生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事实上,这个实验并不能反映惯性的存在。在硬纸片沿水平方向突然弹出去时,即使不计空气阻力,钢球必定受到硬纸片所施加的摩擦力f,钢球在这个力的作用下,一定要改变原来的静止状态而产生运动,水平方向上产生位移S1,设钢球质量为m,与硬纸片相互接触的时间为△t,则这段时间内钢球的水平位移____________。此后,钢球又以____________的速度做平抛运动,水平位移为S2,可见,钢球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是S=S1+S2。只是由于时间△t很小,所以表面上看钢球没有运动。所以这个实验并不能看出物体“惯性的表现”。

三、破解预设受阻现象的策略

1.预设的本质是课程的 “二次开发”

如果说编写教材是专家根据学科结构、学生总体特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所进行的一次开发的话,那么,预设就是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二次开发,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场景进行设计和开发。

【案例3】以“向心加速度”为例,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师对这节课的探究教学,他在复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概念和牛顿第二定律后,提出以下问题:

⑴匀速圆周运动中的速度是否变化?

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有加速度吗?

⑶若已知匀速圆周运动中的线速度v和半径r,能否根据你掌握的知识求出这个加速度?

教师的意图是想让学生进行一次自主探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没有什么进展,又过了一段时间,有的学生索性打开课本看书上的推导。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半节课过去了,依然没有教师预想的情况发生。部分学生已经放弃学习任务,转而借助讨论的机会进行闲聊,有的甚至趴在桌上闭目养神了!

这是一堂较难的理论探究课,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物理及数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备课时应该把握探究中的2个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难点1:如图所示,由数学中的向量差迁移到物理学中不在同一直线的矢量差。

甲图:提醒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的注意点;

乙图:为了求出上述两者的矢量差,移动VA让它们的起点在一起;

丙图:教师向学生指出数学上的向量就是物理上的矢量,启发学生回顾数学中如何求向量之差,找到矢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进一步引导,图中△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难点2:用数学方法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论指出,“当学生面临新信息的刺激时,要么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将新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即同化,要么是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新信息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进行重组、修正和改造即顺应”。因此,教师在分析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对该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情况的同时,还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调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

2.搭建平台,催化课堂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在有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恰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识。

【案例4】在复习“机械能守恒”时,有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如图所示,用长为 的绳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悬点为O,把小球拉到A点,使悬线与水平方向成30°角,然后松手,问小球运动到悬点正下方B点时,悬线中张力多大?

生1:首先A到B过程根据动能定理,

求出小球到达最低点的速度,然后根据圆周运动中牛顿第二定律 ,求出拉力。

生2:(该学生成绩优异,参加过竞赛辅导)A到B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并不守恒,在绳子绷紧的瞬间有机械能的损失。

两种观点的碰撞,引起学生的强烈争论。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做一个实验,请一个同学用手捏住O点,然后我从A点释放小球,你注意感受手所受到拉力的变化情况。

实验之后教师再问:感觉如何?

生:没感觉!(这个回答是很意外的!)

师:那我们把绳子变长一点再做一遍。

实验中,绳子中途某个位置断裂了!

师:这次感觉如何?

生:绳子断裂感到手上的拉力很大。

这时,许多学生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学生们明白了绳子绷紧一瞬间,小球速度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机械能的损失,必须分段研究。正是配合实验的这位同学实事求是的一句“没感觉”,才有了后面出人意料的效果,使一个教学难点得以很好的化解。

以上策略,仅仅是我自己思考寻求达到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的部分元素,要顺利地“执行教案”并超越教案,使课堂教学由重复走向创造,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猜你喜欢

钢球纸片小球
昆钢球团生产降事故率降消耗的生产实践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听话的纸片
小球进洞了
纸片也能托住水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8Cr4Mo4V钢球压碎载荷不合格的原因及返修
自动控制的钢球分离器设计与实现
钢球加工中烧伤的分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