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研员引领作用 打造区域教研共同体
2016-06-07贲新文
高水平的教研缔造着高素质的队伍,高品位的研教支撑着高质量的教学。教研员理论上要上去,行动上要下去,要立足研教,创新教研方式,服务于“站稳课堂”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群体建设,要打造志趣合作教研共同体,加速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真正发挥教研员在区域学科课程实施及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与职责。下面就我区近年来区域初中历史教研共同体打造,谈谈我们的认识与实践。
一、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的诉求
教师是教育使命的体现者和教育价值的实现者。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制约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也影响着教育服务社会的价值与功能。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个人的追求、学校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社会普遍的功利倾向,本地区历史学科长期未纳入中考,导致了专业教师奇缺,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学科误解较深的现象。伴随着课改的深入、中考改革的进程的加快,历史学科逐步进入中考行列,社会期望值明显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缺陷也更加凸显,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历史学科非专业教师兼任的现象,明显不适应课改、考改的形势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科价值的发挥。因此,激发全体历史科任教师教研热情,汇聚全体历史教师教学智慧,充分发挥区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区域教研、研教合力的教研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的路径
1.组建多元团队,形成教研共同体组织网络
组织建设是教研共同体有序、有效活动的前提。基于我们业已形成的区教研室、分片教学协作片、学校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我们组建了由区学科教研员、兼职教研员、片中心教研组长、各校教研组长以及区“中史会”理事、学术委员组成的教研共同体领导团队。教研员负责区域教研共同体总体活动筹划;中心教研组长负责协作片内教研共同体建设及片内、连片教研活动组织;理事、学术委员协助教研员日常工作,常态化深入基层学校指导校本教研工作;教研组长负责本校备课组、教研组常规教研工作。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保证了区域整体及片、校教研共同体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2.借助项目抓手,着力青年教师共同体建设
(1)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实施“312”均衡发展工程。
由于武进区域较广,学校众多,校际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为此,自2009年开始,区教育局开展了“312”均衡发展工程百名骨干教师培养活动,选择了30所农村薄弱学校的部分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训和指导,争取从中培育100名骨干教师,以惠及这些学校的2万名学生。区教研室将培养对象的专业指导纳入教科研工作计划,各学科教研员作为指导教师,分工负责,分学科组织培养对象开展新课程教材教法研讨活动,带领培养对象开展课题研究,指导培养对象总结反思、提炼经验、撰写论文。并在日常教科研工作为培养对象优先提供学习、研究、交流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各学科受训教师,组成了专业发展研训共同体,他们认真制定并交流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和学习研修措施,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法,每年度确定一个研究专题,围绕专题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活动。
(2)实现城乡资源互补,开展“送培下乡”研训活动。
“送培下乡”是武进区教育局、区教师发展中心为进一步有效实施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学研共同体、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工作。武进区“送培下乡”工作今年已进入了第十轮,历届送培活动培训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效果显著,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武进师训工作的亮丽名片。例如,今年我们历史学科“送培”,贯彻“按需培训”“立足课堂、聚焦问题、助力成长”原则,遵循“训其所需、研其所难、解其所惑、助其所求”工作思路,确立了“初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培训主题,并据此设计了“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有效教学”“历史课堂智慧与论文撰写”“历史课型研究”“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评价与命题研究”等五大技能修炼板块开展主题研训。
(3)依托“名师工作室”,扶持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为充分发挥区域名师的传帮带扶作用,我们积极申报“名师工作室”,选择一批有专业发展意向、专业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室主题研训。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史学素养健康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境界,打造教育幸福生活”为宗旨,以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为载体,共建区域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共同体。工作室成员把工作室视为自发研究的工作站、自我学习的俱乐部、自觉行动的共同体,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效益、学术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展,并引领了区域的教学改革实践,将教师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的外延最大范围地延伸开去,实现了教师专业水平的个性化发展和整体素养提升。
3.开展课题研究,打造区域教学科研共同体
学而不思则罔,教而不研则僵。教师自身的理论提升和教学水平、教学革新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扎根于教师日常的、扎实的学习研究与教学实践。没有探索性的课堂教学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创新型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课题研究,他们就会以“发现”的目光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以“探索”的姿态从事教学,就会正视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不如人意的地方,正视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难题,就会去学习、请教,就会去反思探讨。近年来,我们相继开展了中学历史“三史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学历史课堂教师提问“做”与“思”的研究,打造有效历史课堂、助推区域学生发展的策略研究,中学历史基于培养学科素养优化史料教学的研究等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构建了多层次科研合作共同体。
4.依托现代技术,推进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
针对“互联网﹢”时代的良好机遇,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创新教师学习研究方式,积极推进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使教师能迅速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使有价值的教研活动能够跟进教学全程,覆盖教师全员,实现资源即时交流与共享。近年来,区域历史教师积极参与国家教育资源网“一师一优课”、省教育厅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部分教师加入了省教研室中学历史教学网站博客群。我们还充分发挥常州市龙城历史教师评价网、武进教育信息网中学历史学科网站、历史课题网站、区域初中历史教师QQ群、区历史“送培”QQ群等平台的作用,增添教研活力,密切教研团队成员联系。
三、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的反思
“共同体”源于英语“Community”一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群体,其所依存的就是从单数的“我”(I)去建构复数的“我们”(We),在共同体中将众多的“我”联结在一起的是目标、价值观、协作、自然的相互依赖和归属感。我们区域教研共同体创建的理念就是“在同行中同进,在共享中共赢”,作为共同体的成员,每个人都以形成共同的教育追求,进而形成共同的教育信仰为旨归,共同体验历史教学乐趣,共同分享历史教育成就感,共同感悟历史教育的魅力,共同达到融教师、历史、学生于一体的教育境界,共同培育历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信仰。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全力打造基于学校教学实践、着眼教师专业发展、重在研究教学过程的教研文化,进一步优化各种类型教研共同体的运作,并倡导全体教师一如既往地扎根于日常的、扎实的教学研究。保持定力,研教不止;精准发力,研教不倦;凝心聚力,研教不厌。不断开展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自身教学创造,不断提升共同体效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发展累积底蕴,不断书写教育生涯的动人故事。
贲新文,男,1966年生,现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历史、政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全国中史会会员,省历史教科研基地联合会秘书长,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省初中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常州市中史会副理事长,北师大版、人教版、川教版教材培训专家,先后被评为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常州教师“华英奖”、江苏省先进教科研个人、常州市优秀教研员、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