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尖锐湿疣78例
2016-06-07解放军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宝鸡721000
解放军第三医院泌尿外科 (宝鸡 721000)
张惠敏 李 鸣 杨敏娟
平阳霉素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尖锐湿疣78例
解放军第三医院泌尿外科 (宝鸡 721000)
张惠敏 李鸣杨敏娟
摘要目的:探讨平阳霉素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收集尖锐湿疣患者141例,其中63例以高频电刀电灼治疗作为对照,78例采用平阳霉素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作为治疗组,观察两组尖锐湿疣消褪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7~12d后,疣体基本脱落,首次治疗治愈率66.7%,高于对照组60.3%。治疗组复发率25.6%,低于对照组33.3%。结论:平阳霉素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尖锐湿疣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主题词尖锐湿疣/药物疗法@平阳霉素湿润烧伤膏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是一种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感染疾病,多分布在生殖器、肛周、会阴等部位。我科自2009年5月至2014年9月对尖锐湿疣患者通过配制的平阳霉素和湿润烧伤膏混合制剂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141例患者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5%醋酸白试验阳性而确诊为尖锐湿疣,其中男131例,女10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1月至1年。皮损分布于外生殖器及尿道口114例,肛周及会阴17例,混合多部位感染者10例。将14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对照组63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疾病情况均有可比性(P>0.05)。
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8mg平阳霉素及15g湿润烧伤膏充分混合均匀,装入容器内保存。患者清洗患处后,取少许均匀涂抹患处及周围,2次/d,厚度约1mm。15d为一个疗程,待疣体完全消失,继续涂抹3~5d。为了较长时间保留药膏在病损区域,龟头及包皮部位涂抹后,将包皮翻下;裸露部位例如阴囊、会阴、阴茎体涂抹药物后,用保鲜膜将药物固封。嘱咐患者在涂抹药物时,对疣体及其根部重点涂抹并用手指适当揉搓、挤压。对照组用高频电刀电灼治疗,治疗后局部涂抹红霉素软膏。
3疗效判定141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首次治疗(治疗组一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第一次高频电刀治疗)后两组病人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疣体完全消失后,原皮损部位及其他部位6个月以上无新疣体出现;②复发:包括原位复发和非原位复发,原位复发是首次治疗后,原皮损部位再次出现新疣体。非原位复发是首次治疗后,原皮损部位以外区域出现新疣体;④好转:疣体明显缩小或数量明显减少,但未能完全脱落;⑤无效:疣体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2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首次治疗后两组转归,见表1。
表1 两组首次治疗后尖锐湿疣转归观察
两组首次治疗后的转归明显不同,其中治疗组治愈率(66.7%)高于对照组(6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病例(原位复发+非原位复发)中,治疗组以原位复发病例为主,而对照组以非原位复发病例为主。复发率治疗组(25.6%)明显低于对照组(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见表2。
治疗组治疗7~12d,疣体萎缩脱落,皮肤光整,无瘢痕形成、无水肿、无感染。对照组感染、水肿,瘢痕形成相对较多,且多为3种不良反应同时发生。
两组好转患者,多为疣体过大、数量过多者,对照组一次电灼治疗不能全部去疣,治疗组一个疗程后疣体有明显萎缩,但尚未完全脱落。治疗组中好转、复发的26例患者,均通过增加疗程治疗后得到痊愈,其中2个疗程痊愈者14例,3个疗程痊愈者8例,4个疗程痊愈者4例。
讨论
CA是最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在我国排名第二[1],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CA是人乳头病毒(HPV)感染所致。人感染HPV后,不仅可以在感染部位造成皮损,还可以引发阴茎癌、直肠癌、宫颈癌、口腔癌等[2]。对CA的治疗,传统方法主要包括外科物理治疗、化学腐蚀性药物治疗、免疫疗法、细胞毒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等。
平阳霉素是抗肿瘤药物,是细胞毒药物治疗CA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抑制DNA的合成并断离DNA键,阻止DNA的复制,干扰细胞分裂和增殖。湿润烧伤膏主要成分为黄连、黄芩、地龙等,有清热解毒、止痛生肌的功效。作为CA的辅助治疗,在预防CA复发治疗中证实有效[3-4]。
黄连的主要成分黄连素(小檗碱),有学者研究发现黄连素可阻断促癌物质对潜在癌病变细胞的作用,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5]。黄连素亦有较强的抗菌作用[6]。在对黄芩的最主要成分黄芩素的研究发现,黄芩素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在对人末梢血白细胞抗病毒感染因子的表达研究中发现,黄芩素可通过调节固有抗病毒免疫系统发挥抗病毒作用[7];另外,口服黄芩素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8]。黄芩有抗肿瘤作用,黄芩素通过下调ERK和PBK信号传导途径诱导人表皮样癌细胞凋亡[9]。研究发现,黄芩苷可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10]。地龙有免疫调节作用,体外实验发现,地龙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11];地龙能显著地增加IL-2的分泌[12],可提高人脑的耐缺氧性,对血流阻滞、血行障碍有改善作用[13]。此外,地龙还有抗肿瘤、抗纤维化作用。
湿润烧伤膏中,含有大量脂肪酸、生物碱(小檗碱),这些都是良好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平阳霉素联合湿润烧伤膏,能够促进平阳霉素的透皮吸收。湿润烧伤膏的中药成分,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菌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治疗CA,而且可以预防CA的复发,防止局部感染,减少瘢痕形成。
本研究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高频电刀电灼治疗很难对潜在病灶进行治疗,所以往往在电灼治疗后不久,在原病损以外区域产生新的CA。而治疗组,由于平阳霉素联合湿润烧伤膏没有腐蚀性和刺激性,所以可以在原病损部位以及周边广泛涂抹,不仅可以较快的使疣体萎缩脱落,而且可以对涂抹区域潜在病灶同样有治疗作用,这就是治疗组非原位复发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原因。而治疗组的原位复发率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有些CA皮损较深,涂抹药物透皮吸收深度有限,一个疗程的治疗未能彻底清除深层皮损有关,对于这些病例,可以通过增加疗程有效的减少复发。
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①治疗部位局部有感染者禁用;②物理治疗、化学腐蚀治疗后的患者,创面没有完全愈合前禁用;③治疗过程中,出现局部溃烂、感染等立即停止使用;④一次连续治疗天数不宜超过15d,两次治疗间隔不小于7d;⑤皮肤过敏者禁用。
平阳霉素联合湿润烧伤膏不仅仅可以较快地使疣体萎缩脱落;而且能有效的预防复发,即使复发,可以通过增加疗程再次治疗,直至完全治愈。此方法不仅安全、有效、经济;而且操作简单,痛苦小,能极大的减少患者对CA治疗的恐惧。
参考文献
[1] Guo YL, Hu LQ. Andrlolgy[M].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5: 1313-1323.
[2]Barr E, Sings HL. Prophylactic HPV vaccines: new interventions for cancer control[J]. Vaccine, 2008,26(49):6244-57.
[3]董永忠,郭建峰. MEBO在尖锐湿疣微波治疗后的应用体会[J]. 中国烧伤疮疡杂志,2006,18(2):152.
[4]杨燕,杨文东. 美宝湿润烧伤膏与液氮冷冻联合治疗妊娠期外阴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2761-3762.
[5]台卫平,罗和生. 黄连素抑制结肠癌细胞环氧合酶-2的作用[J].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8):558-560.
[6]包俊. 鱼腥草、黄连、大青叶体外联合抑菌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8(3):200-201.
[7] Blach-Olszewska Z, Jatczak B, Rak A,etal. Production of cytokines and stimulation of resistance to viral infection in human leukocytes by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flavones[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2008,28(9):571.
[8] 吴修华,刘妮,杨丽,等. 黄芩素体内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26(2):157.
[9] Aqarwal S, Achari C, Praveen D,etal. Inhibition of 12-LOX and COX-2 reduces the PI2K-Akt signaling pathways[J]. Exp Dermatol, 2009,18(11):939.
[10] 顾正勤,孙颖浩,许传亮,等. 黄芩苷诱导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凋亡的体外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63.
[11]傅炜昕,李建华,董占双,等. 免疫活性地龙肽的制备及其对小鼠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J]. 微生物杂志,2008,28(1):36-40.
[12] 刘英姿,周铁忠. 地龙注射液免疫活性的体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14-17517.
[13] 金宏伟.水蛭地龙复方注射剂治疗脑梗死152例[J].陕西中医,2008,29(10):1362-1363.
(收稿:2015-04-17)
【中图分类号】R7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6.0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