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甘蔗生产机械化之路
2016-06-07卢瑞嫦
○文/卢瑞嫦
湛江甘蔗生产机械化之路
○文/卢瑞嫦
研究显示,因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因素造成甘蔗生产成本激增,已成为影响我国蔗糖生产成本和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当前,人工成本已占甘蔗生产成本近50%,劳动力因素同时还导致田间管理质量下降,甘蔗单产水平难以提高,甚至出现大面积减产。据测算,1亩甘蔗地从犁耙、种植再到中耕管理,最后到收割,平均每亩地机械化作业成本能比人工节省近750元。因此,机械化不仅是解决劳动力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集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突破甘蔗单产瓶颈的重要途径。
甘蔗种植面积200多万亩,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22%;涉糖农民人口3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4%;平均每年产糖量150万t,占全国的14%;地形全是15°以下坡地,阳光、雨量充足,适宜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将是未来优于广西、云南省(区)的机械化程度最高、产糖量最集中、耕作成本最低的甘蔗糖产区。
这是关于湛江糖业的一组数字。但是这样一个蔗糖优势产区在近年来却有逐渐萎缩之势。而制约甘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则是机械化尤其是收获机械化问题。
近年来,湛江人工成本不断上升。湛江农垦农机服务公司总经理胡乔说:“目前甘蔗机械化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远远低于人工。以每亩地产5 t甘蔗算,人工收获1亩甘蔗的成本大约600元,我们机收的成本只要不到300元。根据台湾此前蔗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120元/t的人工费是这个产业的发展临界点,一旦超过这个点整个产业就必须实现转型,机械化就势在必行。”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自上世纪90年代起,湛江就已开始探路机械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推进却异常艰难。
机械化之难,到底难在哪里?
顶级机械水土不服
据了解,目前湛江农垦拥有收割机械10台,均是凯斯、迪尔这样的世界顶级机械,这种机器在国外被广泛使用,但是在湛江却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首先是农机与农艺的融合问题。在传统种植模式下,种植行距过窄(仅有70~90 cm),与收获机械轮距不吻合,致使机具不能下地作业,即使能下地作业,也造成损失率大、含杂率高。因此改革目前的种植工艺,推行适当的宽行或宽窄行种植是解决收割环节的关键问题。
行距过窄还导致了另一个问题。以凯斯4000为例,由于机械本身重达13 t,行走在田间对土地碾压严重,导致来年宿根生长受损。
此外,由于湛江地区台风频繁,导致甘蔗倒伏现象严重,而国外进口的机械无法适应湛江地区的这一实际情况,使机械化收割难上加难。
除了上述原因外,在采访中,几乎所有业内人士均认为,土地流转是制约甘蔗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提交给湛江市农机主管部门的一份调查报告上,湛江农垦认为,甘蔗地的规划及农艺水平远远达不到机械化砍蔗的技术要求,目前用于机砍蔗的地块地面大多数不够平整,造成收获稳定性受到影响。许多地块田间管理没有培土作业,收获机手无法看清楚行距而压行收割,造成甘蔗损失;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块规划面积太小,种植长度太短,增加收割机在地头转弯次数,严重影响收获工效,增大本公司的收获成本,造成经济效益损失。
2011年2月28日,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华南农业大学谭中文教授等到广垦农机公司现场观摩机械化收获甘蔗作业情况。
2014年1月7日,农业部农垦局王守聪局长、广东农垦总局局长雷勇健、湛江农垦局局长蔡泽祺等考察广垦农机公司的机械化收获甘蔗质量情况。
机械旋耕作业
蔗叶粉碎回田作业
工厂环节很重要
与其他农业不同,甘蔗生产机械化不完全是、甚至最重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要协调甘蔗生产者、服务组织、制糖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技术和利益关系的一个系统工程。蔗农、服务组织、糖厂、管理部门四者之间还未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需要处理好四者间的利益关系,关键环节是糖厂。
一位业内人士称,迪尔、凯斯这样的顶尖设备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含杂率同样高的情况下能被接受,这是因为当地的制糖工艺与之相匹配,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制糖工艺主要是适应人工整秆砍收方式收获的甘蔗,如喂入切段式的甘蔗,就需投入大量资金对糖厂进料口进行改造,因此,糖厂对于人工收割甘蔗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到甘蔗机收的推广。此外,糖厂一旦开榨,就不能停工,需要甘蔗源源不断地喂入,直到榨季结束,否则重新点火一次就要上百万元的成本,而收割机在下雨天很难下地,几乎无法机收,糖厂也有这方面的顾虑。如果改变制糖工艺,短期内的成本负担又会很重。
采用12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撒施石灰机,工效为10 t/h,撒施均匀。
广东广垦农机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乔说,甘蔗机收的含杂率偏高和糖厂目前的制糖工艺之间不匹配是制约甘蔗机收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目前湛江农垦采取的方式是控制机收甘蔗的数量,每天定量收购机收蔗,以保证蔗糖的品质。“这肯定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一旦有一天没有人砍甘蔗了,再多杂质的机收甘蔗我们也都得收。”胡乔说。而这种无奈之举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机服务公司的运营。“目前公司的10台甘蔗收获机,理论上1台机械1 d能收500 t,但实际上肯定达不到,这个榨季10台机械1 d最多也就收1 000 t,这只相当于国外1~2台机械的作业量。原因一是机械出故障售后服务不及时,二是阴雨天气无法进行机收,三是糖厂设定限额,每天只收几百吨甘蔗,而切段式机收的甘蔗要求在收获后的24 h之内必须进行加工,所以从田头到糖厂就需配备大量的运输车辆来保证。而我们目前1台甘蔗收获机也就配有2台运输车,运输能力也跟不上。因为配套不到位,农民又没有晚上收获的习惯,我们10台收获机1 d的收获量也就在1 000 t左右,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农机服务难生存
机械化的推进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推动,但是目前在湛江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1台进口甘蔗收割机动辄150多万元,机器贵是制约甘蔗机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普通种植大户和合作社来说,这个价钱是无法承受的。而且甘蔗机械化并不是说购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就能完成,它还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胡乔说:“每台收割机要配套2~3台田间转运车,除了挂车还需要拖拉机,再加上油钱和司机报酬等,算下来也是笔不小的支出。”
在采访当地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时我们了解到,合作社可以为蔗农提供从机耕、机种到田间管理、中耕培土等一系列作业服务,作业面积将近7 000亩。但是因为买不起甘蔗收获机,机收服务成为合作社的“短腿”。合作社负责人给我们算一笔账,1台甘蔗联合收割机大约160万元,加上配套设备约70万元,以合作社目前的收入,至少要10多年的时间才能攒够买甘蔗收获机的钱。
由于进口机械价格高,又无法拿到购机补贴,所以在普及上大受影响。那么为何不买国产机械呢?据了解,目前国产甘蔗收割机质量并不为蔗农认可。目前河南洛阳一家收割机品牌价格便宜,据说在广西得到欢迎,但是胡乔仍抱着审慎乐观的态度,说一定要亲自看过、试过才能决定是否购买。
前路漫漫
“甘蔗机械化是一个系统问题,系统的核心是收割机械化系统。但是一个系统不仅是机械的问题,除了有好的机械,还需要种植园区的地形地貌、地块情况等环境条件、作业方式、管理方式等很多的系统因素配合,才能发挥机械的效能,而这是需要时间来组织和磨合的。”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区颖刚的这一观点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要解决这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湛江市糖业协会理事长麦茂良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为湛江糖业进行呼吁,希望能将湛江列为中国蔗糖生产主产区。他认为机械化推进会受到土地分散、地形特殊和蔗农种植习惯难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时大规模的机械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蔗糖产业的机械化将会是一个相当漫长曲折的过程。“短期内,蔗糖产业是很难通过机械化自救走出低谷的。因此,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糖业稳定发展。”麦茂良说。
由于受土地资源、技术和装备、组织和管理因素的影响,湛江甘蔗机械化在经济上尚未能体现出系统的收益目标,在技术上也还未达到农机农艺融合的理想产量要求,这是甘蔗机械化整体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湛江甘蔗机械化问题,为广东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提供思路,2015年9月1―2日,广东省农业厅在湛江召开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座谈会。会上,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牛宝俊在座谈会上作了讲话,从政府职责、部门合作、推广示范等几个方面为甘蔗机械化问题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思路。
牛宝俊指出,要准确把握广东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的措施和思路。一是要加强政府引导。甘蔗生产机械化是个系统工程,工艺体系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制约因素较多、牵动群体较广。要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工作,需要政府着力推动、农机与农艺部门协作配合、农机服务组织和蔗糖生产企业深度参与。二是要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全链条各方协作配合,需要利用政策、经济等手段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企业和农民参与的联动机制,共同解决影响甘蔗生产机械化的突出问题。三是要加大试验示范推广的力度,以突破甘蔗收获“瓶颈”为目标,倒逼甘蔗生产各环节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作业,探索甘蔗机械化作业服务的有效盈利模式,实现甘蔗产业的良性发展。四是要重点要探索扶持三种类型或模式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五是要落实政策,争取财政支持。
采用纽荷兰TM140拖拉机配套佳木斯24片重耙进行深耕作业,工效为15~25亩/h。
采用高地隙拖拉机悬挂培土施肥机进行培土施肥作业,工效为13亩/h,跨高80 cm。
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思路对未来的工作进行规划并落实,也许,这将是湛江甘蔗产业的一个转折点。而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