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传统戏曲文学走出去的思考与启示
——以《牡丹亭》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

2016-06-07高璐夷

中国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美英牡丹亭戏曲

□文│高璐夷



我国传统戏曲文学走出去的思考与启示
——以《牡丹亭》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

□文│高璐夷

[摘要]《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学在美英传播的经典。它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文本传播与舞台传播。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步伐的日益加大,审视《牡丹亭》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情况有助于更好反思我国戏曲文化输出中的关键因素并思考更好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

[关键词]《牡丹亭》戏曲文学翻译戏曲传播多元传播

中国戏曲文学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地方曲目共计300余种,是中国民族文学的独特代表。戏曲文学的传播也不局限于一国一域,自诞生之初,就传至周边诸国。而戏曲文学的西渐之路可追溯至18世纪,1731年马若瑟将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译成法文。19 世纪中国戏曲典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取得了可喜的进步,20世纪英语世界对中国戏剧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的译介。戏曲文学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是西方建构东方形象,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在其数百年传播历程中,一些优秀曲目历久弥新、传承经典,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牡丹亭》是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杰出代表,其传播历程既体现出戏曲文学不凡的艺术魅力,又反映出其

一、《牡丹亭》的美英传播

《牡丹亭》在美英两国的传播得益于20世纪英语世界对中国戏曲文学的关注。其英译始于英国,1939年英国著名史学家、作家、诗人哈罗德・阿克顿(H-Action)翻译其中节选《春香闹学》,载于当时中国最具学术品位的英文期刊《天下月刊》在美英国家传播中的相对边缘化地位。在关注文化对外传播的当今中国,分析《牡丹亭》在英语世界传播的特征及效果有助于反思西方世界对我国文化的接受、解读与认同情况,并探索适合我国戏曲对外传播的最佳方式。(T' ien Hsia Monthly),揭开了《牡丹亭》美英传播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取代英国成为《牡丹亭》研究的中心。

表 《牡丹亭》的译介与出版

上表是《牡丹亭》在美英两国主要的译介与推介情况。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杰出代表,《牡丹亭》的传播既有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共性,又有戏曲传播的独特特点。其传播受到出版因素、翻译因素、舞台表演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二、《牡丹亭》的传播特点

戏曲文学与其他文学类型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主要包括文本传播与舞台传播。文本传播是舞台传播的前提与基础,舞台传播作为新的传播方式对其在西方的推广功不可没。综合两种方式,《牡丹亭》美英传播可概括为以下5方面。

1.出版机构的相对单一性

21世纪之前,美英两国的大学出版社是《牡丹亭》传播的重要助推力,之后国内出版社是《牡丹亭》的出版主力。国外知名商业出版社集体缺席,表明《牡丹亭》缺乏一定的商业价值,难以吸引普通读者的兴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收录《牡丹亭》节选的都是美英大学出版社编辑的中国文学选集以及关于美英文化研究的权威工具书。此时《牡丹亭》的传播具有单一性、代表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2.经典译本的诞生描绘了《牡丹亭》色彩斑斓的全貌,是其美英传播的标志性事件

1980年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白之全译本是其美英传播的里程碑式的译本,白之版于1999年由美国剑桥出版社再版发行。白版《牡丹亭》的意义在于,其对《牡丹亭》全文翻译使得西方读者首次一窥全貌,而白之独特的翻译方式也充分再现了《牡丹亭》戏曲文字的独特魅力,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舞台版本的传播奠定基础。

3.海外汉学家或外国译者是美英出版社的首选,中国译者翻译的全译本由国内出版社发行。

20世纪90年代起,旅游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分别出版了张光前、汪榕培和许渊冲父子翻译的全文《牡丹亭》。但因其在美英两国影响较小,没有列入上表。尽管汉学家与外国译者的翻译往往更加贴近西方读者的审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与我国戏曲翻译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国内译者将是戏曲翻译的主力军。找到国内译者与西方出版机构的合作方式是未来戏曲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4.《牡丹亭》美英传播效果的地区不平衡,研究文章类型不平衡

首先,美国是《牡丹亭》研究的中心,其译介、馆藏和论文数量都远超英国,高校收录与学者评论文章数量亦远超英国。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对东方的关注与研究工作日渐繁盛,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研究中心对其海外传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于美国的曲线上升发展,英国的东方研究是直线式平行发展。《牡丹亭》在美国各类图书馆收藏数量约是英国的2.6倍。其次,有关《牡丹亭》的评论文章逐渐增多,研究学者多为美国高校教授或是知名汉学家。《牡丹亭》的评论文章类型虽然多样,但多为戏曲类或是地区类期刊,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反映出《牡丹亭》传播中的“经典化”与“边缘化”共存的现象。作为戏曲的《牡丹亭》在文学界受众较少,同时中国文学在西方也是逐步被接受的过程, 《牡丹亭》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还需更多助力。

5.文本传播与舞台传播双重传播模式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牡丹亭》在国内、国外传播速度加快,也出现新的传播模式。汪榕培、张光前和许渊冲译本纷纷出版。这三版译本在国内颇受好评,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尚未彰显。而昆曲舞台版《牡丹亭》则吸引了西方普通观众和大众传媒的眼球。1999年美国林肯中心上演华裔导演陈士争的全本《牡丹亭》。2006 年“青春版”《牡丹亭》首登美国,轰动一时。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都大幅报道。2008年6月3日“青春版”《牡丹亭》在英国伦敦的萨德勒斯韦尔斯剧院拉开了欧洲巡演的序幕,其中英国观众占70%左右,主流媒体如《泰晤士报》《卫报》等争相报道,展现出中国传统戏曲对西方观众的影响力[1]。昆曲《牡丹亭》在欧美的舞台演出比翻译版本晚了约60年。舞台演出版本的成功经验为《牡丹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传统戏曲打破自身束缚,探讨多元化的传播之路。

三、《牡丹亭》的传播效果

《牡丹亭》的传播是跨文化交际,其传播过程是人类民族文化的扩散、渗透和迁移。萨丕尔(Sapire)和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都把文化与传播等同起来[2],《牡丹亭》的传播本身就是文化命题。詹姆斯・凯瑞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共享文化的过程。《牡丹亭》的海外传播是民族文化向外传输过程,其传播途径包括学界的关注、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

1.文本传播带动学界关注

文本传播主要是指作品译本在美英国家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牡丹亭》的英译版本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它在传播过程中也被修改,文化传递过程中发生改变,最终的传播效果是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互相理解与欣赏。《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在西方传播的经典代表。汉学家纷纷撰文肯定了《牡丹亭》在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地位。汉学家张心沧(Hsin Chang)认为《牡丹亭》是中国戏剧舞台上艺术内涵最为丰富、最为成熟的作品[3]。撰写《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古典戏剧部分的汉学家伊维德(W.L.Edema)盛赞其为“那个时代最超凡卓越的剧作”[4]。汉学家宇文所安认为汤显祖是中国传奇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将《牡丹亭》与《诗经》并列,开创先河[5]。吕立婷(Tina Lu)认为“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爱情故事,几乎影响了后世小说戏剧中的每一对恋人。”[6]。《牡丹亭》是唯一入围《戏剧 100》的中国古典戏剧,排名第 32位。编者丹尼尔・伯特认为《牡丹亭》综合了《奥德赛》《伊尼亚特》《神曲》《失乐园》的诸多特征,为世人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古典戏剧传统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切入点[7]。许多汉学家还纷纷刊文探讨《牡丹亭》的文学与艺术价值。西方评论以20世纪70年代汉学家夏志清(C. T. Hsia)的《汤显祖笔下的时间与人生》为起点,此后哈佛大学教授李惠仪(Wai—yee Li)、哈佛大学教授伊维德等知名学者也都从形象分析、文本比较、舞台剧本等方面论证分析其价值。但是,由于中国文学在西方接受中的边缘化地位,它在西方读者层面传播范围窄,接受度低。从收藏与销售情况分析,《牡丹亭》在美英大学以及图书馆的馆藏数量较少,同时在线销售情况也不理想,许多版本的译本在国外网站没有销售,显示出西方对中国此类型著作的冷淡。从传播的版本分析,《牡丹亭》数百年的传播过程中的各版本在西方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在英美国家译介《牡丹亭》的过程中,6种文学选集分别收入不同译者的译文。这些选集都曾作为教科书,服务于汉学研究和教育。《牡丹亭》还进入了美国东亚文学讲堂,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东亚文学课程必读参考书目。在对不同版本的比较中,白之《牡丹亭》全译本在英语世界最受欢迎,成为《牡丹亭》在美英文化的象征,也成为美英学校教学的参考资料。而其他几个翻译版本在西方的流传程度都逊于白之版。

2.舞台传播使其进入大众视野

舞台传播是指作品作为昆曲的艺术形式,以表演方式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尽管《牡丹亭》在西方学界得到认可,但由于其文本、文化、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障碍,其受众较少,知名度有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先锋派”《牡丹亭》、 陈士争“传奇”版《牡丹亭》、上海昆剧团“原版”《牡丹亭》,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美英两国上演,美国尤其掀起了一股《牡丹亭》热。随着诸多昆曲团到美英国家演出,《牡丹亭》从学界关注进入普通民众视野,展示出无穷潜力。影响舞台传播效果的主要有文本翻译和演出形式。首先,舞台传播要借助文本翻译。为了帮助美英观众了解戏曲内容,舞台表演的时候在剧场的屏幕上打出唱曲的译文。电子屏幕的大小有限,经常难以容纳剧本翻译的许多内容,因此适合演出的舞台翻译版本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牡丹亭》演出时使用的翻译多是白之的翻译版本,但剧本翻译和舞台演出翻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应在翻译时考虑到舞台演出的特殊需求。其次,舞台表演要具有相当的艺术性。20年来,各个舞台演出版本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陈士争版在演出中融入昆曲、评弹、花鼓戏等模式,将多样化的中国元素融入昆曲中,在西方世界获得好评。白先勇“青春版”更是将年轻人作为演出的主要受众,将美轮美奂的场景做到极致,大胆使用年轻演员,力求将高雅艺术通俗化,使得《牡丹亭》为年轻人喜爱,为培养下一代的戏曲观众奠定基础。舞台传播是《牡丹亭》从学术界真正走向西方普通读者的途径。在今后的传播过程中,应更多借助舞台表演形式的独特魅力,将更多优秀的戏曲曲目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悠久历史与精神风貌。

四、中国戏曲文学海外出版的反思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佳作不胜枚举,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戏曲文学的海外输出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将中国融入世界。未来戏曲文学的传播应是出版业、传媒业等行业跨领域协作的提升工程。

1.选择优秀译作,加大出版力度

《牡丹亭》的海外传播效果证明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潜力。戏曲文学海外出版发行的前提是作品筛选与成功译介。首先,更多的优秀曲目应被译介出版,选择的标准即是否兼具审美共性与东方个性。《牡丹亭》的内容性和思想性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高度契合,作品中的东方美学填充了西方读者的艺术想象,诸如此类的佳作是戏曲传播的首选。其次,优质译本是有效传播的保障,《牡丹亭》多个译本在近20年来的出版是其美英传播不可或缺的前提。出版机构应和戏曲文学翻译的专门人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优先出版,以保障译作的质量。

2.畅通出版发行渠道,探索合作出版道路

出版发行渠道不畅阻碍了戏曲文学海外传播。由于文化差异、社会历史等因素,中国戏曲文学的译本属于小众行列,被打上了学术化、专业化、边缘化的标签,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发行是其普遍现状,在商业市场上的反应不容乐观。戏曲文学翻译出版必须考虑市场因素。中国戏曲文学的海外出版需要内外兼修,在提升自身作品译介品质的基础上,寻求和国外出版机构的合作,获得权威刊物的推荐。优秀的译本应争取和欧美知名的出版机构,尤其是商业出版社合作,提升读者对著作的阅读兴趣。同时,做好自身产品的包装与营销,寻求知名期刊或是媒体的推荐,打响作品的海外知名度。

3.打造出版品牌形象,注重新闻媒体宣传

戏曲文学的海外出版可以尝试中国戏曲佳作合集翻译的出版,合集中涵盖不同类型的地方经典曲目,集聚品牌效应,实现“强强合作”,共推戏曲佳作。同时注重与媒体间的合作宣传。在海外出版的诸多要素中,出版机构无疑是最权威、最官方的沟通者和协调者。媒体融合时代,单一的文本出版模式不足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出版机构应主动加强与西方主流在线文学推介与评价平台的沟通交流,培养专业读者群。他们的评价在西方文学传播体系中具有很强的文学推介话语权,是中国文学作品快捷地进入西方文学中心,防止被边缘化的重要传播渠道。戏曲文学作品可以首先考虑进入专业评论家的视野,经由他们的推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戏曲是中国的国粹,优秀的戏曲故事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中国好故事,戏曲传播是韵味悠长的中国好声音的传播。戏曲文学传播是架起东西方相互理解与欣赏的桥梁,有助于中国形象的建构。当前,我国的戏曲文学对外传播刚刚起步,传播意识不强、方式单一、效果不显,还未形成体系化与联动化的传播模式,只有拓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形成跨领域的协同合作方能更有效地提升传播效果。同时还需要勤修内功,提升作品的品质,兼顾外功,注重作品的包装与宣传,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胡丽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2009(1):67-70

[2]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1):103-110

[3]H. C. Chang. Chinese Literature: Popular Fiction and Drama Edinburgh[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73:271 [4]Victor H. Mai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M]. New York: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2001:827

[5]Stephen Owen.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s to 1911[M].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6:745

[6]Kang-I Sun Chang and Stephen Owe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Volume 2[M].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138-141

[7]Daniel S. Burt. The Drama 100: A Ranking of the Greatest Plays of All Time[M]. New York: Facts On File,Inc, 2008:184

猜你喜欢

美英牡丹亭戏曲
牡丹亭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迷雾美英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大话英英与美英的区别
读《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