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6-06-06郭渊

商场现代化 2016年12期
关键词:盈利能力商业银行

郭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不断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使得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国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带来的冲击,还需要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压力。因此,金融脱媒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基于此,本文在利率市场化和股份制的双重改革宏观政策背景下,选取了16家上市银行2000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金融脱媒造成了商业银行存贷款流失,存贷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倒逼银行业转型升级,反而对盈利产生了正效应。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盈利能力

一、引言

2013年,随着“余额宝”等理财产品的火爆,金融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穷,在融资模式逐渐多元化,资本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的背景下,银行业却在2013年6月20日出现了钱荒现象,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在近年来很长时间里,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根据各大银行2013年末公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业的存款规模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长期以来银行都依靠存贷利差来赚取利润,存款规模的下滑意味着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了冲击。

2014年初,在各大银行纷纷呼吁抵制“余额宝”的背景下,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不会取缔余额宝,并且表达了支持的态度。究其原因,金融风险完全集中于银行业对于中国经济的改革而言是一个较大的隐患,而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多元化资本市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金融脱媒的出现倒逼银行战略转型,并直接促使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市场化后,大型银行吃存贷利差这一盈利模式将会受到极大冲击,信托以及股市对存款的吸收、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等)的价格优势以及银行行业内部的竞争,将会促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并降低贷款利率来应对金融脱媒的冲击;而中小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风险相对于国有控股银行更大,因此为了留住存款,将在存贷利率上做出更大的让步,这无疑会进一步减少净息差。长远来看,小银行因资本实力不雄厚,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

论文通过研究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资产脱媒和负债脱媒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效应,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合理配置资产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转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二、文献综述

1.关于金融脱媒现象的描述

国外方面,20世纪60年代,美国银行业对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进行严格管制,使得大量定期存款资金流向收益率更高的证券资产,Donald D. Hester(1969)针对美国银行业存款规模下滑的事实,第一次提出了“金融脱媒”的概念,他认为金融脱媒就是指资金绕过银行这个中介,直接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进行配置的现象。Hamilton(1986)则从银行贷款角度对金融脱媒进行了定义,他认为金融脱媒就是企业绕开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在市场上的筹资行为。

国内方面,唐旭(2006)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对金融脱媒进行了定义:狭义的定义是指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广义的定义不仅指存款资金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指资金使用方不经过金融中介,直接在货币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工具的行为。李扬(2007)认为,金融脱媒是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

2.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

Hester(1969)认为有两个原因致使美国银行业出现金融脱媒:第一个原因是当时《Q条例》的约束使得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受到严格管制,而货币市场的收益率逐渐上升直至超过定期存款利率,致使大部分定期存款流出银行转而进入货币市场;第二个原因则是当时美国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可贷资金减少使得贷款利率上升,企业的成本加大。Madan Sabnavis(2010)则认为金融脱媒出现的主因在于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对于利益的追求,供给者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回报,而需求者为了得到更低成本的借款,因而发生了资金供求双方脱离金融中介而直接匹配的现象。

付淦(2006)认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金融创新使得企业在获取资金时有了新的重要渠道,不再完全依靠银行,这是金融脱媒发生的重要原因。李扬(2007)认为,我国已确定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金融发展战略,而金融脱媒是资本市场多元化必经的过程。

3.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国外方面,R. H. Schmidt,A. Hackethal & M. Tyrel(1997)通过研究发现,金融脱媒对欧洲银行业的传统经营业务带来了极大冲击,这表现在存款规模的下滑,但另一方面,欧洲银行业资金供给的功能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国内方面,李军(2006)认为虽然金融脱媒会给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带来负面冲击,但是它也能带来正效应,金融脱媒能够迫使商业银行积极转变经营方式,更有效地管理风险,并加强与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涂晓兵(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脱媒将会显著导致银行的存款资金流失,而传统盈利模式受到影响,银行将被迫逐步转变新的利润增长方式。卢盼盼、张长全(2013)采用面板数据对多家商业银行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脱媒校正效应在影响资产脱媒和负债脱媒的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稳健性。

三、建立模型

1.变量的确定

(1)金融脱媒的度量

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脱媒的度量方法有直接指标方法和间接指标方法。直接指标反映金融脱媒对不同部门资产负债结构造成的影响,大多表现为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金融要求权或负债占其总金融资产或总负债的比重指标,比如用非金融企业对银行的负债中介化比值(即非金融企业对银行的负债除以非金融企业的总金融负债)作为衡量金融脱媒的变量。间接指标反映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某一方面造成的影响,比如商业银行存贷款流失、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银行资产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占比下降。

根据数据的可操作性与可得性,论文采用间接指标从两个角度来度量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首先是资产方出现的金融脱媒,资金需求者绕开银行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具体表现在企业的直接融资占比持续升高,论文以发放贷款及垫资净额在资产中的占比来衡量资产脱媒程度(AD);其次是负债方出现的金融脱媒,信托、股市、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都对银行吸存带来极大冲击,具体表现为银行存款规模的持续下降,论文以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款在负债中的占比来衡量负债脱媒程度(LD)。值得注意的是,论文主要研究脱媒对盈利带来的影响,因而采取金融脱媒与脱媒正效应的交叉项(资产方ADRE,负债方LDRE)作为解释变量,ADRE、LDRE分别是AD、LD与脱媒校正效应的乘积,其中脱媒校正效应即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2)盈利能力的度量

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六项。参考以往研究文献,论文决定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被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也是决定公司是否应举债经营的重要依据。

(3)控制变量的选取

控制标量的选取主要考虑对商业银行盈利性会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论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来选取,首先从外部因素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居民人均收入、利率市场化相关法规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银行的收入来源,从数据来源与处理的合理性,论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作为宏观指标。其次从内部因素角度来看,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对经营模式有重大影响,大银行相对于中小银行有着明显的网点优势,所以论文选取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作为微观指标之一;微观角度则还需考虑银行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点,合理的股权分配在使得公司盈利性上升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国有股份比重较大,但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政企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分离,银行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经营权,所以论文选取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加入模型中。

所有变量定义详见表1。

2.数据来源和变量统性学描述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0年-2014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这16家银行分别是4家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9家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数据来源于各家商业银行年报,银监会年报,国家统计局等。

(2)变量统计性描述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ADRE的均值为6.464486,标准差为3.613711;LDRE的均值为11.76884,标准差为6.532261,说明金融脱媒对银行盈利产生的影响确实存在,而且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差别很大,其中,负债方脱媒对银行产生的校正效应大于资产方脱媒。ROA的均值为0.916395,标准差为0.313581,说明各家银行盈利能力都不算高,并且银行间差距不大。此外,H的均值为55.92108,标准差为25.08119,最大值达到97.33,最小值为21.87,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普遍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间的股权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表2 统计性描述

3.计量模型分析

(1)平稳性检验

对于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一般采取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来实现,而单位根的检验分为“同质单位根”和“异质单位根”两种情形。虽然LLC检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该检验严重依赖于截面的独立性假设,存在截面相关性的面板数据不可使用。但为了全面地检验平稳性,论文在选取IPS、ADF-Fisher和PP-Fisher检验异质根的前提下,仍选取LLC来检验同质单位根情形。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为了确定模型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是能否进行回归的关键。在通过前述平稳性检验后,可知6个变量都满足一阶单整,因此可进行协整检验。由于研究对象仅为16家上市银行,样本量较小,Johansen Fisher检验并不适合,因此我们采用Kao检验来做变量间的协整检验。通过表3-5的输出结果可知,Kao检验的P值为0.0001,接近于0,远小于5%的显著水平,因此6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3.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判断面板数据模型

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通常有3种,即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因此,为进一步判断本文所选用的是哪一类的Panel Data模型,需要进行模型检验。论文采用Hausman检验来判断。

原假设与备择假设如下:

根据eviews在Correlated Random Effects-Hausman Test下得出Hausman检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

由Hausman检验结果可以看出p值为0.0078,所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认为应该选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2)回归分析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论文基于16家上市银行2000年-2014年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其中虚拟变量的定义是:Di=1(如果i属于第i个个体,i=1,2,3...,9),否则为0。将16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带入,Eviews个体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显示。

判决系数为0.826478,调整后的判决系数为0.800579,拟合优度良好。F统计量为31.91186且非常显著,这表明模型的整体回归效果很好。除了ADRE和H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其他系数t检验值均大于临界值,表明其余变量对ROA的影响并不明显。

四、总结

1.实证结果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产脱媒和脱媒校正效应的交叉项(ADRE)的系数为正,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资产脱媒和脱媒校正效应的交叉项(ADRE)的值越大,商业银行的ROA越大,盈利性越强。这表明脱媒带来的正效应能够抵消资产脱媒给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见资产方脱媒是可以促进银行转变经营模式,实现更大收益的。负债脱媒和脱媒校正效应的交叉项(LDRE)系数也为正,但是其系数不显著,这说明负债脱媒对银行盈利性造成的冲击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大。其他指标中,股权集中度(H)的系数为负值且显著,这表明,股权越集中,会对银行造成不利影响,这与前面的说明相一致。因此,国家应该加快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进程,让国有银行的股权分散化,这样有利于银行未来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银行资产规模自然对数(LNTA)的系数为正值但不显著,这表明银行资产规模对盈利性的作用并不明显。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变量(GDP)的系数也为正值但不显著,这表明宏观经济对商银盈利性的影响并不明显。

2.政策建议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以往的的盈利模式就是吃存贷利息差,然而互联网金融崛起这一导火索使得金融脱媒问题日益突出,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的问题暴露出来,这也意味着银行“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可喜的是银行主动求变已经开始转变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扩展,现已涉及到债券经营业务、金融派生商品业务、基金托管业务、私募中介等等。中间业务的开拓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持续稳定的资金流入外,还有利于资源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应对了金融脱媒带来的冲击。为了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银行应该先从开拓金融创新产品做起。如今金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客户选择余地很多,但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信用度高、可靠性强,这一特性使得银行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有更高的起步线去吸引客户(特别是中老年客户,这类客户往往资金比较雄厚,且安全意识较强),因此银行应该主动出击,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断开发出符合客户个性化需要的必要产品,为客户供差别化服务,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此外,开发新的中间业务意味着需要强有利的技术支撑,因此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出银行自身的网络交易平台,让新技术与新业务有效的结合,贴近生活,便利客户,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效应;当然,复杂的中间业务需要一批具备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开发产品,管理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建立专业的人才体系,为中间业务的开发储备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通过回归结果可知银行的资产收益率(ROA)与股权集中度(H)呈反向关系。这说明,在金融脱媒的前提下,若能降低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其实是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增强盈利性的。如何降低股权集中度,最好的选择就是增加流通股份比例,只有上市流通才能真正达到分散股权的目的,只有降低国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才能使得银行摆脱行政干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分离,这样银行才能够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

参考文献:

[1]Donald D.Hester.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Policy[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69,p600-617.

[2]Hamilton.The financial revolution[M].Penguin,1986,p244.

[3]Tan.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 in Malaysia Analysi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7,(8):393-414.

[4]彭阳,王燕.金融脱媒研究文献综述[J].北方经济,2011(16):79-80.

[5]钱伟,曹森,姜聪.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金融,2014(07):45-48.

猜你喜欢

盈利能力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探讨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外部治理环境、公司特征与财务信息质量的实证分析
浦发银行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