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网络称谓分析
2016-06-06辛庆连彭建武
辛庆连 彭建武
摘 要: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一些词汇的语义范畴得以扩大,从而获得了新的语义,而新的语义又与先前的原型语义存在某种联系。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网络称谓语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对网络称谓进行语义分析,以帮助人们理解其演变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称谓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网络称谓 原型范畴理论 词义范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作为时代产物的网络流行语日益兴起。它以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并倍受人们的喜爱,俨然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原型范畴理论是Eleanor Rosch基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首次提出来的,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一次革命,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寅;2007:109)。本文选取了颇具代表性的网络称谓语,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其进行认知解读,以分析网络称谓语产生和演变的内在动因及深层机制。
一、网络称谓语的特点
网络称谓语,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网络上使用的称谓,是由网民在网络的语言环境下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语用特点和修辞风格的词汇。它不仅是网络主体用来表达人际关系的名称,也是人们传达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基础。网络称谓语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网络称谓语倍受人们喜爱,它丰富了语言形式,具有新奇性、调侃性、时代性、短暂性等特点。当今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新事物的出现给网络称谓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原型范畴理论简介
认知语言学是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的。范畴化是人们基于自身经验,对外界的现象、事件、事物等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王寅,2007:89)。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范畴化的结果即产生了许多认知范畴,如:碗、杯子、鸟、狗、水果、蔬菜、家具等。人们只有对客观世界进行对比、概括及分类,才能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否则,根本无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复杂现象,无法识记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无穷尽的事体,更无法理解各类事体间的种种关系。
Eleanor Rosch(1975)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是:①范畴成员有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范畴内的成员拥有不同的地位。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地位最高的成员,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其他成员依据与它的相似程度不同而被划分为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②范畴边界是不确定的,具有模糊性。如我们提到“高”“矮”“冷”“热”等形容词或“鸟”“水果”“家具”等名词范畴时(王寅;2007:126),我们很难确定它们的标准,并且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含有一定的主观性。③范畴特征的二分性是不全面的,在二分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个中间值或过渡区。原型范畴理论者使用“属性”这个术语,属性可以不是二分的,具有渐变性、多值性(王寅,2007:124)。例如我们有各种形状、颜色、大小、材料的杯子,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我们却可以将它们统称为“杯子”这一范畴,这就说明了范畴的概括性。
三、从原型范畴看网络称谓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中的所有成员是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范畴是以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的。词义也是如此,以中心意义为核心不断向外扩展,从而构成了一个语义网络。
(一)“楼主”“楼上”“楼下”
在2007编纂的《新华汉语词典》中,“楼”被定义为:①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楼房;②楼房的一层:三楼;③房屋或建筑物顶上加盖的一层房子:城楼;④某些娱乐场所或店铺的名称:酒楼;⑤姓。“楼主”:楼房的物业所有人。“楼上”:楼房中的某一楼层之上,相对于底层或下面的楼层而言。“楼下”:楼房中所处的某一楼层之下。相对于上面的楼层而言。
如今,“楼主”“楼下”“楼上”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社交“论坛”中,并被赋予了新的语义。在2015年1月首次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楼主”“楼上”“楼下”又被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楼主”:网络BBS上指提出某一话题或发起某一讨论的人。“楼上”:网络BBS上指上面的帖子。“楼下”:网络BBS上指下面的帖子。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不断认知和创造着新的事物,事物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赵艳芳,2005:103)。然而,人们在开始认识新事物时,并不总是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在脑海中搜寻已有的、熟悉的、易懂的概念。然后根据新事物的特点、功能等将其与已知事物联系在一起,找到两者之间的关联点,从而通过已有事物的特征来认识未知的、陌生的、难懂的事物,表达新的抽象概念。这就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隐喻投射是词语不同语义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这些语义构成了词义范畴。(赵艳芳,2005:69)
“楼主”的最初含义是指楼房的物业所有人。“楼上”指楼房中的某一楼层之上,相对于底层或下面的楼层而言。“楼下”指楼房中所处的某一楼层之下,相对于上面的楼层而言。这是人们最初使用这几个称谓语的含义,属于它们的原型意义。当网民在论坛上发帖或回帖时,看到帖子逐渐增多时,一层一层的,好像一栋楼。这时人们就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以隐喻为认知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延伸,最终将脑海中“楼”这一具体事物的概念投射到网络论坛中去,于是就有了网络BBS上的“楼主”“楼上”“楼下”这些抽象概念。这样,两者就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层级性—联系起来而形成了一个范畴。如同原型范畴有原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一样,一个词的词义范畴也有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当提及某一范畴时,一般而言,人们最先想到的会是其原型成员,因为原型成员具有某一范畴最大的家族相似性,且心智处理最容易、费时最短。类似的,当提及“楼主”“楼上”“楼下”这几个词时,人们最先想到、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现实世界中“楼房”的含义,同时它们也是引申出其他语义的那个本义,因此属于该词义范畴中的原型义项。而网络BBS中的“楼主”“楼上”“楼下”这几个抽象概念则具有该词义范畴中较小的家族相似性,它们是以原型义项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出来的,因此属于该词义范畴中的边缘义项。它们在同一范畴中具有不等同的地位。这样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机制,“楼主”“楼上”“楼下”的语义就不只局限在对客观世界中的楼房的描述之中,而是围绕原型义项不断向外扩展而逐步形成一个更大的词义范畴。
(二)对“X奴”的分析
“奴”字结构简单,音节少,构词能力强。在2001年修订的《新华词典》中,“奴”只有一种含义:受剥削、压迫和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如:奴隶、农奴、奴仆。这是“奴”最初出现时的含义,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该含义被称为该词的原型义项。而在2007编纂的《新华汉语词典》中,“奴”多了两层含义:①比喻心甘情愿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坏人,也指甘愿受某些事物驱使的人,如守财奴;②把人像奴隶一样使用,如奴役。由此可见,一个词的语义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或缩小,逐渐派生出许多与基本意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受到各方各面的压力也愈来愈大,为了生活不得不辛苦工作,很少有自由时间,成了不同角色的“奴隶”。网络词汇“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不断流行,并受到人们的欢迎,被人们所接受。据此,在2015年1月首次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奴”字又多了一层含义:生活中某方面的压力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的人,特指为了偿还贷款而不得不辛苦工作、劳动的人,如:房奴、车奴、卡奴、孩奴。这些网络称谓语最终被纳入汉语规范语言的范畴。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人们对范畴的认知是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然后根据其成员的典型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最后形成一个更大的范畴。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来实现的。近几年出现的“奴”的多种含义都是围绕其原型义项通过隐喻的方式不断被派生出来的意义。
Lakoff和Turn(1989)指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而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然而这种映射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局部的,它在突出某一特征的同时,淡化和掩盖了其他特征(束定方,2012:141)。网络称谓“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词正是人们将“奴”所具有的“受役使”这个特征投射到人们为了支付贷款而忙碌的现实生活中,它在突出人们受“车、房、卡、孩子”等役使的同时,掩盖了其受剥削和压迫等特征。隐喻投射并不是任意的无条件的投射,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由此可见,虽然“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词具有“奴”这一词义范畴中最少的典型性,语义逐渐离开原型,属于该范畴的边缘义项,但是无论边缘义项怎样变化,语义怎样抽象,它始终与原型义项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三)对“潜水”“冒泡”的分析
类似的网络称谓还有“潜水”“冒泡”等。根据2015年1月首次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潜水”的原型义项指“潜入水面以下活动”,而边缘义项指在网络论坛上仅仅浏览帖子,既不发帖也不回帖。“冒泡”的原型义项指由下往上或往外冒出水泡,而边缘义项指人们在互联网上偶尔出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在网络论坛中,有些人只在网上浏览帖子,不发表任何自己的见解,如同潜藏在水下一般。相反,有些人会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从而受到他人的关注。这就类似于在平静的水面上冒出的水泡。当人们认识这种现象时,就会结合现实世界中的经验,意识到在互联网上不发表见解的网民就好像潜藏在水面以下;而发表见解的人如同在水面上冒出的水泡。据此,人们基于家族相似性的原则,运用隐喻映射,将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潜水”“冒泡”)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不发表意见”“发表意见”)中。始源域的“隐藏”及“易于被察觉”这一结构被大规模地、系统地转移到目标域中,并成为目标域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人们就分别赋予“潜水”“冒泡”这两个旧词新的含义,使其在旧意义基础上产生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新义,从而扩大它们的词义范畴。综上所述,“潜水”“冒泡”这类网络称谓语的边缘义项都是人们后来根据隐喻机制,利用其与原型义项的相似性认知到的含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可见,这些网络新称谓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产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以词的原型意义为核心,通过隐喻、转喻等方法不断向外扩展,从而构成了一个更大的词义范畴。
四、结语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结合自身经验及某些特定的社会现象,不断创造出倍受大众喜爱的网络新词。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为人们分析研究网络称谓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网络称谓正是基于人们对原型的认识,以自身的认知心理为基础而产生的。本文对网络称谓的原型范畴分析既有助于揭示其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深层机制,也可以加深人们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汉语称谓的认知理据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12YJA740062]。)
参考文献:
[1]F.Ungerer and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ign langusge teaching snd research press,2001:60-99.
[2]Rosch,E.&C.B.Mervis.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3]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n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王寅. 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束定方.隐喻与转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7]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8]戴瑞亮.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6).
[9]岳好平,向友青.原型范畴化理论视域下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
[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0]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5.
[11]谭燕,孙岩梅.2008年中国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济南
大学学报(增刊),2009:25-26.
(辛庆连 彭建武 山东青岛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6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