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集句词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原因
2016-06-06张明华
张明华
论古代集句词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原因
张明华
摘要:集句词是词中的一个独特门类。从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集句词不仅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时代性,而且具有突出的类别性和地域性。集句词的出现及其基本特征的形成,既受到唐诗经典化和西昆诗人重视用典技巧的直接推动,也受到集句诗、词的兴衰和清代词派的深刻影响,又跟集句词人追求“以故为新”和江南的地方文化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集句词;阶段性;时代性;类别性;地域性;原因
集句词是集他人现成的诗句、词句或文句拼合而成的词,最早出现于北宋,经南宋、金、元、明各代,至清代发展到高峰,成为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集句词虽然在数量上不及一般的词,甚至不能跟集句诗相比,但因其特征鲜明,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因此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是直到今天,相关的研究成果还非常少。一些学者仅仅在谈到集句诗时顺便提到集句词,或者在研究某个词人的全部作品时才关注到其集句词。如宗廷虎、李金苓的《中国集句史》虽然以集句诗为主要讨论对象,但对不同时期的集句词亦进行了简单介绍。就单篇论文而论,只有吴肃森《〈蕃锦集〉与唐诗》、马大勇《朱彝尊〈蕃锦集〉平议——兼谈“集句”之价值》两篇,而且所论都是朱彝尊的集句词集《蕃锦集》。至于他人的集句词,至今尚未出现过专门的研究论文。笔者在研究集句诗的过程中,尽力搜求历代的集句词,并对相关问题加以思考,写作此文,以期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集句词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原因。
一、集句词的阶段性特征
作为词中的独特门类,集句词不仅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轨迹,而且无论相对于一般的词还是集句诗来说,都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集句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两宋时期是第一阶段,集句词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据现有材料看,最早的集句词是北宋宋祁的《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①唐圭璋:《全宋词》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7页。
北宋的集句词,今存共28首。进入南宋,又陆续出现了郑少微的《思越人·集句》、向子諲的《浣溪沙·荆公〈除日〉诗云……因书以遗灵照》、赵彦端的《菩萨蛮·集句》、《南乡子·集句》、《卜算子·集句》、张孝祥的《六州歌头·桂林集句》、杨冠卿的《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辛弃疾的《忆王孙·秋江送别集古句》、《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石孝友的《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汪元量的《忆王孙·集句数首,甚婉娩,情致可观》9首、杨泽民的《点绛唇·集句》2首和女郎朱希真的《采桑子·闺怨集句》等22首集句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释绍嵩著有《渔父词集句》二卷,好不容易流传到清初,四库馆臣尚有缘见到,可惜此后却佚失了。
2.金、元、明时期是第二阶段,集句词从中衰走向复兴。集句词虽然在宋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其后的金、元时期却走向了衰落。金与南宋对峙时,集句词在南宋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而在金国却几乎消失。据《全金元词》统计,现存的金代集句词共有2首,即吴激的《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和赵可的《鹧鸪天》(十顷平波溢岸清),而且质量也不高。金与南宋灭亡后,在蒙古人建立的元代,集句词总共仅有一首,即白朴的《满庭芳·雅燕飞觞》。
3.清代是第三阶段,集句词发展到鼎盛。清代不但有众多的集句词专集或专卷,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总集。据笔者所知,当时可考的集句词专集或专卷至少有31种,其中保存到今天的有30种,即朱彝尊的《蕃锦集》二卷、李天馥的《闺词》一卷、徐旭旦的《集句词》一卷、朱襄的《织字轩词》一卷、柴才的《百一草堂集唐诗余》三卷、江昉的《集山中白云词句》一卷、俞忠孙的《节霞词存》三卷、陈朗的《六铢词》二卷、耿沄的《雪村集杜词》一卷、王沼的《分秀阁集句诗余》一卷、杨芳灿的《拗莲词》一卷、《移筝语》一卷、殷如梅的《集唐词》一卷、《集词》一卷、徐鸣珂的《研北花南合璧词》一卷、余煌的《词鲭》一册、播花居士的《燕台集艳二十四花品》一卷、娄严的《百衲琴词》一种、沈传桂的《霏玉集》一卷、张鸿卓的《百和词》一卷、石赞清的《饤饾吟词》一卷、陈钟祥的《集牡丹亭词》一卷、顾文斌的《百衲琴言》七卷、丁尧臣的《蕉雨山房集唐附编》一卷、周天麟的《双红豆词》一卷、王继香的《醉庵词别集》二卷、汪渊的《麝尘莲寸集》五卷、邵曾鉴的《香屑词》一卷、悔道人的《西厢词集》二卷、张竹岩的《竺岩诗余》三卷;已经佚失的尚有钱琰(一作炎)的《集唐百家衣词》一卷。具有总集性质的有两种,即孔传铎的《诗余集句》一卷和侯文灿的《集句词》一卷,其中收录了他人的若干首集句词,今皆存。此外,有些别集虽然不是集句词专集,但也包括了数量较多的集句词。如董元恺的《苍梧词》十二卷有集句词71首,何采的《南涧词选》二卷有集句词62首,楼杏春的《粲花馆词钞》一卷有集句词134首,都是突出的例子。
集句词的发展与词、集句诗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一致。一方面,它产生的时间比词要迟得多,也比集句诗迟得多。另一方面,即使在金、元时期,词和集句诗创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集句词却走向了灭亡的边缘。不过,在清代,集句词与词、集句诗一起实现了繁荣。
二、集句词的时代性特征
相对于上面分析的阶段性,集句词的时代性更加鲜明。根据笔者统计,有作品流传的宋、金、元、明四代集句词人仅有34人,这类作品仅140首。相比之下,清代的作者和作品数量急剧增加。据《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统计(除已在明代部分收录的作者),即有刘命清、李渔、杜浚等74人,比此前总数的二倍还多。再以《全清词雍乾卷》统计,又有郑方坤、陈敬、查学等37人。两者相加,共有111人。嘉道以后的作者目前难以统计,但保守估计应该在200人以上。即使假设清代集句词作者为300人,亦超过此前作者总数的8倍。再看作品。据《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统计(除已在明代部分收录的作品),就有672首集句词,几乎为此前总数的5倍。再以《全清词雍乾卷》统计,集句词总量为805首。将两个阶段的加起来,总数为1476首。虽然嘉道以后的《全清词》部分尚未编辑出版,但考虑到集句词越来越普及的趋势,其数量应该超过此前。因此,笔者估计,清代集句词的总量至少在3500首以上,亦可能超过5000首。即使假定为3500首,亦约为清代以前的25倍。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以前的集句词数量太少,古代的集句词其实主要是清代的集句词。
清代集句词不但数量较多,而且在不同时期特色显明。现分为顺康、雍乾和嘉道以后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介绍:
1.顺康时期,集唐词一枝独秀。早在集句词产生之初,集唐词即已出现。迨至明代,集唐词数量更多。在前代的基础上,集唐词在顺康时期迅速繁荣起来,出现了朱彝尊的《蕃锦集》一卷、钱琰的《集唐百家衣词》一卷、李天馥的《闺词》一卷、徐旭旦的《集句词》一卷、朱襄的《织字轩词》一卷、柴才的《百一草堂集唐诗余》三卷等6种集句词专集或专卷。董元恺的《苍梧词》和何采的《南涧词选》虽非集句词专集,其中亦收录了116首集唐词。仅据这几种词籍统计(其中钱琰的《集唐百家衣词》一卷已经佚失,仅存4首),所得集唐词即多达507首。考察其余零星的作品,又得100多首。两个数据加起来,则顺康时期集唐词的总数超过600首,充分反映出当时创作的兴盛局面。相对于集唐词,顺康时期其它类别的集句词仅有56首,不及集唐词总数的十分之一。由此亦不难看出,顺康时期的集句词呈现出集唐词一枝独秀的局面。
2.雍乾时期,集句词不断向集唐词以外拓展。雍乾时期的集句词仍有一些集唐专集或专卷,如俞忠孙的《节霞词存》三卷、殷如梅的《集唐词》一卷,不过,当时更多呈现出变化的趋势:其一,集句词突破了专用唐五代语句之限制。当时的词人,或者专门选取唐前诗人的诗句写作集句词,如陈朗的《六铢词》二卷;或者专集宋人的词句写作集句词,如江昉的《集山中白云词句》一卷;或者兼用不同朝代作家的诗句、词句写作集句词,如王沼的《分秀阁集句诗余》一卷、殷如梅的《集词》一卷。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集唐词的突破。其二,专集一家的作品较多出现。除前面已经提到的江昉的《集山中白云词句》一卷,还有耿沄专集杜甫诗作而成的《雪村集杜词》一卷,杨芳灿专集温庭筠诗句而成的《拗莲词》一卷和专集李商隐诗句而成的《移筝语》一卷。此前的顺康时期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嘉道以后这种现象也不多见。因此,专集一家作品而成专集可以说是雍乾时期的鲜明特征。其三,集句词在形式上更加完善。在陈朗的《六铢词》二卷里,不仅每句下皆有注释,而且注释具体到各句作者所属的朝代和作品原来的篇名。对集句词人来说,这样的做法避免了随意改动语句甚至编造诗句的不足,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对读者来说,这样的作品便于核对,为阅读和评价提供了便利。
3.嘉道以后,集句词在沿袭中仍不乏变化。嘉道以至光宣的集句词总体上偏于守成,如石赞清的《饤饾吟词》一卷、周天麟的《双红豆词》一卷、邵曾鉴的《香屑词》一卷等皆为集唐词专集,表明集唐词创作仍受到相当的重视。在专集一家的集句词集中,顾文斌的《百衲琴言》七卷多是集辛弃疾、集吴文英、集周密等人之作。王继香的《醉庵词别集》二卷主要集姜夔的作品。虽然嘉道以后的集句词具有较多的沿袭特色,但在一些方面仍然体现出明显的变化:其一,集词词的发展是其中最突出的变化。雍乾时期殷如梅的《集词》一卷是最早的集词词专卷。嘉道以后,则出现了汪渊的《麝尘莲寸集》五卷、徐鸣珂的《研北花南合璧词》一卷、播花居士的《燕台集艳二十四花品》一卷和沈传桂的《霏玉集》一卷等4种集词词专集。其二,出现了专集戏曲语句而成的作品。嘉道之前,从没有出现过专集戏曲的集句词,可是嘉道以后不但出现了这样的作品,而且还组成了专卷和专集。陈钟祥的《集牡丹亭词》一卷有8首集句词,其中所有句子皆出自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曲词和宾白。悔道人的《西厢词集》二卷专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曲词,很少使用宾白中的句子,而且作品多达228首,艺术成就也比较高,是一部难得的奇书。
虽然清代的词和集句诗非常繁荣,但它们在此前都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不能归为清代文学。集句词则不同,自其产生后作品一直很少,直到清代才走向成熟。当然,即使将集句词看作清代文学,其在顺康、雍乾和嘉道以后三个时期亦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
三、集句词的类别性特征
从理论上说,集句词可以分为许多彼此交叉的类别。按照句子所属的朝代和时段,可以分为集唐词、集宋词、集古词等;按照句子所属的文体,可以分为集诗词、集词词、集曲词等;按照句子所属的作者,则可以分为集杜甫词、集李商隐词、集张炎词、集辛弃疾词等更多的类别。以上所说的这些类别也确有若干作品,但是真正发展起来的仅有集唐词、集宋词、集古词、集词词和集曲词五类:
1.集唐词。集唐词指专门使用唐五代人之句写成的集句词,可以分为四小类:其一是“集唐诗”,就是专门使用唐五代诗句写成的集句词。王安石的《甘露歌三首》其三、苏轼的3首《南乡子》都是这样的作品。至清代,则相继出现了朱彝尊的《蕃锦集》、钱琰的《集唐百家衣词》一卷、李天馥的《闺词》一卷、朱襄的《织字轩词》一卷、俞忠孙的《节霞词存》三卷、殷如梅的《集唐词》一卷、周天麟的《双红豆词》一卷等集唐诗专集。其二是狭义上的“集唐词”,就是专门使用唐五代词句写成的集句词。这样的作品最早出现在清代董元恺、蒋景祁的笔下,但后世却没有发展起来。之所以如此,可能由于唐五代词的总量不多,虽然可以写出一些“集唐词”,却难以写出专集或专卷。其三是“集唐句”,就是虽用唐五代作家之句但不拘诗句、词句而写成的集句词。南宋汪元量的《忆王孙·集句数首,甚婉娩,情致可观》其一已经是这样的作品。至清代,则出现了徐旭旦的《集唐诗余》一卷、柴才的《百一草堂集唐诗余》三卷、石赞清的《饤饾吟词》一卷这样的“集唐句”专集。其四,除了以上三类,还有专门使用唐代某一家诗句写成的集句词。如南宋杨冠卿的《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专集杜甫诗句,明代季梦莲的《浣溪沙·江南愁思集杜牧之句十四首》专集杜牧诗句,陈子升的《鹧鸪天·集李长吉句》专集李贺诗句,都是这样的作品。至清代,此类作品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了耿沄的《集杜词》一卷、杨芳灿的《拗莲词》一卷(专集温庭筠诗句)和《移筝语》一卷(专集李商隐诗句)这样的作品。
2.集宋词。集宋词指专门使用宋人之句写成的集句词,其中发展得较好的有三类:其一是狭义上的“集宋词”,就是专门使用宋人词句写成的集句词。最早的作品是清人何采的《蝶恋花·送春集句俱用本调》其二、其三和《蝶恋花·后送春集句禁用本调》其三。此后这类作品渐多,到播花居士写出《燕台集艳二十四花品》一卷,“集宋词”终于出现了自己的专集。其二是专集一家宋词的集句词,最早可能是清初何采的《浣溪沙·早秋山行见田父泥饮集东坡本调句》,专集苏轼的词句而成。其后盛本柟有《鹧鸪天·集稼轩句》和《前调·集稼轩句》两首,都是专集辛弃疾的词句而成。后来,张炎的《山中白云词》成了清代集句词人的最爱,除了江昉写有《集山中白云词句》一卷外,其余词人也有一些这样的作品。其三,跟上类不同,有的词人写有较多专集一家的集句词,但所集的对象又各不相同,所以笔者勉强称之为“专集各家”。如沈传桂的《霏玉集》从总体上说并不是专集一家的词集,但其中有集周邦彦词1首、集姜夔词1首、集吴文英词2首、集周密词2首、集张炎词5首。如果说这样的作品还属散见,彼此并没有什么关系,顾文彬的《百衲琴言》(稿本)七卷里则全由这样的作品组成,而且大多以组词的面目出现。虽然集宋词的数量没有集唐词多,其种类也没有集唐词丰富,但是其中专集一家词句和专集各家词句两类,却是集唐词中所没有的。
3.集词词与集曲词。集词词指使用前人词句写成的集句词,因此有别于专用诗句或者兼用诗词之句的类别。前面提到的狭义的“集唐词”、“集宋词”、专集一家词句和专集各家词句等类别,都属于集词词。此外,还有那些兼集唐、宋、金、元、明各个朝代或其中若干朝代多位词人词句的集句词也都属于此类。这样的作品在清代很多,仅结成的专卷和专集就有殷如梅的《集词》一卷、沈传桂的《霏玉集》一卷、汪渊的《麝尘莲寸集》五卷、邵曾鉴的《香屑词》一卷等。再说集曲词,即专指使用戏曲曲词(和少量宾白)写成的集句词。集曲词出现得较迟,而且作品的数量不多。据笔者所知,集曲词仅有两种,其一是陈钟祥的《集牡丹亭词》一卷,所用语句全部出自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二即悔道人的《西厢词集》二卷,所有的句子均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文字采用金圣叹的改本)。
4.集古词。所谓集古词,就是集古人语句写成的集句词。最早带有“集古”标志的词是苏轼的《定风波·元丰五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清代是其发展的高潮,除了集唐词、集宋词、集词词、集曲词以外,其余作品尚可分为三类:其一是采用唐前的语句写成的集句词。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陈朗的《六铢词》二卷,共有136首词。其二是采用唐、宋、金、元、明五代的语句写成的集句词。楼杏春的《粲花馆词稿》中的134首集句词大都属于这种情况。其三,一些集古词专集或专卷中同时包括了集唐词、集宋词、集词词以及其它采集古人语句写成的集句词。如王沼的《分秀阁集句诗余》有53首集句词,其中不仅包括集唐词19首、集宋词13首,而且包括一些兼集唐、宋二代语句的14首和杂集不同朝代的7首。相对于前面分析的各种类别,集古词的内涵最广泛,几乎可以将它们都囊括在内,即使撇开那些类别,专就剩余的部分看,作品仍然不少。
集句词的类别跟集句诗接近,甚至可以说不少都是在集句诗的影响下形成的,但即使与集句诗相比,集句词在类别上仍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中最典型的是集词词、集曲词是其特有的。
四、集句词的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也是集句词非常鲜明的特色之一。自集句词产生之日起,作者就以南方人为主。由宋至明,这个倾向一直都非常突出。到了清代,集句词的发展达到鼎盛,但作者仍然主要是南方人,甚至主要是江浙人。因此,集句词在地域上明显属于南方文学。
1.宋、金、元、明的集句词人几乎都是南方人。从宋、金、元、明四代集句词人的籍贯看,他们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北方人很少。虽然说词人的生活地域与其籍贯可能并不一致,但籍贯毕竟是判断作者是南方人或北方人的重要根据。
北宋共有8位集句词人,如果大致以淮河为界将他们分为两类,则南方有6人,即宋祁是安陆(今属湖北)人,王安石是临川(今属江西)人,苏轼是眉山(今属四川)人,黄庭坚是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秦观是高邮(今属江苏)人,吴致尧是丹阳(今属江苏)人;北方仅2人,即贺铸是卫州(今河南卫辉)人,晁补之是巨野(今属山东)人。
到了南宋,集句词的地域倾向更加明显。有集句词传世的10位词人中,其中8位是南方人,即郑少微是成都(今属四川)人,向子諲是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张孝祥是乌江(今安徽和县)人,杨冠卿是江陵(今属湖北)人,石孝友是南昌(今属江西)人,杨泽民是乐安(今属江西)人,汪元量是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朱希真是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只有两位算是北方人,即赵彦端是开封(今属河南)人,辛弃疾是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并且在南渡后一直生活在南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宋的集句词人都可以看作南方人,集句词的南方色彩也更加彻底。
可以看出,从北宋到明代,集句词人几乎都是南方人,因此集句词的地域色彩非常鲜明。
2.顺康时期的集句词人基本上是江浙人。顺康时期总共有68位集句词人,包括江苏籍的46人,其中朱襄、任绳隗、释宏伦、万树、董儒龙、蒋景祁、侯晰、邹祥兰、侯杲、唐芑、侯文耀、华文炳、侯文熺、侯文照、侯承垕、侯承基、侯承垿、侯桂、路锦程、郑廷钧、陆大成、华坡、顾起安、顾起佐、黄橒龄是无锡人;董元恺、史鉴宗、董以宁、陈玉璂、瞿大发是常州人;顾湄、叶宏缃、张允钦是苏州人;朱经、陆璇是扬州人;未署籍贯的作者金鼎、陆泉、朱涛、杜诗、郭都、马龙藻、陈益信、华韶、华绍曾、顾起文、王士贞等人,或与前面的作者写作同调同题的作品,或者姓名接近,可以基本推定都是无锡人。上海籍的有宋思玉、孙致弥、张梁、徐基、侯旭等5人。浙江籍的有12人,朱彝尊、彭孙遹、盛本柟、柯崇朴、邵延龄是嘉兴人;徐旭旦、柴才、姚之骃、姚炳是杭州人;郑景会是宁波人;俞公縠是绍兴人;钱琰是桐乡人。安徽籍的仅3人,即何采是桐城人,李天馥、龚士稚是合肥人。江苏、安徽在清初同属江南省,所以这些人都算江浙人。将以上两个数据加起来,江浙地区共有65人。而江浙以外的仅有3人,即赵钥,山东莱阳人;傅燮詷,河北灵寿人;陈祥裔,顺天(今北京市)人,不及江浙人数的二十分之一。这样的数据足以说明:顺康时期的集句词创作主要在江浙地区展开,尤其以无锡最为集中。顺便指出的是,顺康时期的集句词创作之所以具有如此明显的地域性,还跟一些文学家族的成员互相仿效或进行集体创作有关。特别是无锡侯氏家族和华氏家族,都有不少成员参与了集句词创作。
3.雍乾时期,集句词创作仍以江浙为中心。相对于顺康时期,雍乾时期集句词创作的区域虽有所扩展,但基本上还限于南方各省。雍乾时期一共有37位集句词人,大都是江浙人。其中包括江苏14人,即沈起凤、王沼、殷如梅、江声、尤维熊、李佩金、沈光裕是苏州人,杨芳灿、朱廷锺、杨抡是无锡人,戴澈是南京人,葛秀英是句容人,耿沄是沭阳人,陈敬是上海(籍贯原属江苏娄县)人;浙江10人,即邵墪、俞经、袁钧、李恭位是宁波人,俞忠孙是会稽(今绍兴市)人,陈朗、查学、姚宗璜、彭贞隐是嘉兴人,陈昌图是杭州人;安徽7人,即江昉、方成培、翁鼒、曹玢、周暟、仇梦远是徽州人,方学成是宣城人。将以上词人加起来,一共有31人之多,约占雍乾时期全部集句词人总数的84%。比较而言,籍贯在江浙以外的仅有6人,其中4位仍是南方人,即郑方坤是福建南平人,曹锡宝是福建福州人,杨学林是湖南娄底人,温汝造是广东佛山人。如果加上这4人,则属于南方的词人共有35人,约占当时集句词人总数的95%。相比之下,仅有两位集句词人是北方人,即吴镇是甘肃临洮人,纪逵宜是河北文安人。吴镇和纪逵宜虽然是北方人,但都曾在南方居官,因此都与南方有较深的渊源。总之,雍乾时期的37位集句词人中,江浙人有31位,南方人有35人,仅有的两位北方人还都有居官南方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雍乾时期江浙作为集句词创作的中心地位丝毫没有动摇。
4.嘉道以后,集句词呈现出向全国传播的趋势,但中心仍在江浙。在顺康、雍乾时期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其在嘉道以后逐步走向全国,但仍以江浙为中心区域。可惜由于《全清词》的相关部分尚未编辑出版,一时难以对这个时期的集句词进行全面的分析。此处仅以几种专集或专卷的作者籍贯来考察。据笔者所知,嘉道以后的集句词集或词卷有以下16种,作者仍多为江浙人。即:《研北花南合璧词》一卷的作者徐鸣珂是江苏扬州人,《霏玉集》一卷的作者沈传桂、《百衲琴言》七卷的作者顾文斌是江苏苏州人,《双红豆词》一卷的作者周天麟是江苏镇江人,《百和词》一卷的作者张鸿卓是江苏华亭(今属上海)人,《香屑词》一卷的作者邵曾鉴是江苏宝山(今上海松江)人,《竹岩诗余》三卷的作者张赐采是浙江海盐人,《蕉雨山房集唐酌存附编》一卷(该卷除了前面3首集句诗、后面8首集句诗外,中间有59首集句词)的作者丁尧臣和《醉庵词别集》二卷的作者王继香是浙江绍兴人,《词鲭》一卷的作者余煌是安徽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人,《麝尘莲寸集》五卷的作者汪渊是安徽徽州人。此外,《粲花馆词钞》一卷(该集虽非集句词集,但集中有集句词134首,约占作品的一半)的作者楼杏春是浙江金华人。以上这12位词人都可以说是江浙人。此外的几种专集或专卷里,《西厢词集》二卷的作者悔道人是湖南长沙人,《饤饾吟词》一卷的作者石赞清、《集牡丹亭词》一卷的作者陈钟祥都是贵州贵阳人。这三种词集和词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集句词创作的中心虽然没有离开江浙,但在其它地区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这16种词集或词卷中,仅有《燕台集艳二十四花品》一卷的作者因为仅署为“播花居士迦罗奴”,既非真实姓名,又无其它文献可以考证,无法判断其具体籍贯。可见,在可以考知的16种词集或词卷中,除了《燕台集艳二十四花品》一卷的作者以外,其余15种的作者都是南方人,其中12种的作者都是江浙人。虽然由于文献的不足,不能对嘉道以后的集句词人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但仅就现在可以考知的16种集句词集或词卷的作者来考察,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出这样的事实:嘉道以后的集句词人仍以南方人尤其是江浙人为主。
从宋代到明代,从清代的顺康到雍乾,再到嘉道以后,其间除了金、元时期的3位集句词人都是北方人以外,总体上一直以南方人占绝对优势。在清代,虽然集句词保持着向外发展的趋势,而且发展的速度也逐渐加强,但江浙始终是其牢固的中心。它的创作,既不依赖南方的方言,也不需要南方的音乐,可是其创作却基本上限于江南各省,尤其是以江浙地区为中心,这是非常独特的现象。
五、集句词产生、发展之原因
集句词得以在宋代产生,其内在动力在哪里?经过近千年的积累,集句词在清代发展到很高的程度,而且具有多方面的鲜明特征,其原因又究竟何在呢?
1.唐诗经典化和西昆体重视典故的使用促使集句词得以在北宋出现。集句词为什么会在北宋突然出现?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刻的文学原因,体现了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从作品的角度看,它的出现离不开唐诗的经典化。前文已考察了宋祁《鹧鸪天》的各句出处,可知大多出自唐诗,尤其是李商隐的诗句。这里再看王安石的《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予渡石桥。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晩。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68页。
考察全词,“数家”句出自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家”字,刘诗原作“间”),“今日”句出自韩愈《次同冠峡》,“看予”句出自宋之问《题杭州天竺寺》,“梢梢”句出自韩愈《南溪始泛三首》其一,“午醉”出自陈后主《小窗诗》,“何物”句出自李白《阳叛儿》(“物”字,李诗原作“许”),“黄鹂”句出自白居易《独游玉泉寺》(“黄鹂”二字,白诗原作“残莺”),除了“单衫”句出处待考外,其余所有的句子均出自唐代以前诗中,而且基本上出自唐诗。宋祁《鹧鸪天》、王安石《菩萨蛮》大量使用唐人的诗句,正是唐诗在宋初之前已经被“经典化”的结果。试想,如果不是因为北宋人将唐诗作为经典反复诵读,怎么会出现这种主要依赖唐人诗句才能完成的集句词呢?以上所举二首,代表了集句词出现之初的基本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唐诗经典化对于集句词出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从另外一方面说,它的出现和发展对唐诗(以及唐词、宋词)的经典化也有巩固和强化的意义。
从宋代的文坛环境看,集句词的出现与西昆体有莫大的关系。西昆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特别重视典故的使用,而用典的极致就是直接使用他人的成句,而不作任何改变。如果整首作品全部或主要使用这样的成句,这就属于“集句”了。最早写作集句词的宋祁正是重要的西昆诗人之一。宋祁写诗喜欢用典,甚至在用典时故意求深求怪,跟他开创集句词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宋祁之后,写作集句词最重要的词人是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他们虽然不算西昆诗人,但都深受西昆体的影响,尤其是在工于用典上与西昆诗人是一致的,而他们用典的手段,正是所谓的“昆体工夫”。
此外,从创作的角度看,集句词体现了作者炫耀才华的内在诉求。为什么最早写作集句词的是宋祁、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这样著名的大诗人?因为它的创作既需学养,又要才气,写作起来非常困难。也正因为如此,写作这种词体可以成为作者炫耀才华的一种方式。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的集句词在当时受到格外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即在这里。不仅宋代如此,后世也是如此。清代徐旭旦不仅写作集句词,还将一般的词作伪装成集句词,甚至公然盗窃朱彝尊《蕃锦集》中的作品,应该也是为了骗取一个博学多才的名声而已。
总之,集句词得以在宋代出现,既是唐诗经典化的一个结果,也与西昆诗人重视典故的运用密不可分,同时也使得作者炫耀才华的内在诉求有机会释放出来。
2.词与集句诗深刻影响了集句词的发展。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词与集句诗对集句词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集句词是词中的一个类别,与词的兴衰休戚相关;集句词又是在集句诗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又与集句诗的兴衰大体保持了一致。正是由于两宋时期词的繁荣和集句诗的迅速发展,才使得集句词不仅能够产生,而且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当词和集句诗在金、元两代走向衰落的时候,集句词几乎走到灭亡的境地;而当词和集句诗在明代复兴之后,它也随之复兴了。词在清代实现了“中兴”,集句诗在清代走向繁荣,集句词也进入了鼎盛阶段。另一方面,无论是相对于词还是集句诗,集句词的发展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从产生时间说,集句诗产生于晋代,词产生于唐代,集句词直到宋代才出现。就其发展、成熟的时间而言,词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集句诗在宋代也发展出不同的类别,可是集句词的数量一直很少,直到清代才走向成熟。再就集句词在清代走向鼎盛而言,虽然与清词的“中兴”与集句诗的繁荣大体上同步,但在有些方面仍可看出滞后的特点。与清代的集句诗相比,集句词不仅数量少得多,大约为其十分之一,而且多数类别都是从集句诗发展而来;与清词相比,集句词虽然形成了与当时主流词风不同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其实是从唐宋词继承而来,并非新出现的特点。总之,词与集句诗不仅带动了集句词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对其类别和风格的形成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清代的词派及其词学理论对集句词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清代以前,集句词数量不多,跟词派的关系尚不明显。迨至清代,由于词人大都分属于不同的流派,从而使得集句词与词派之间的关系被彰显出来。最早具有词派属性的集句词人是清初的宋思玉,其《武陵春·集杜》云:
故园犹得见残春。幽处欲生云。野航恰受两三人。随水到龙门。已知仙客意相亲。头带小乌巾。苑边高冢卧麒麟。回首一伤神。*南京大学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全清词顺康卷》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471页。
4.词人的创新意识推动了集句词的发展和变化。没有集句词人的努力,就不会有集句词的产生和发展。经过唐代诗歌的高度繁荣,宋代诗人开始有意追求“以故为新”。宋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中,苏轼在《题柳子厚诗二首》中说:“诗须要有为而后作,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苏轼著,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09页。黄庭坚在《再次韵(杨明叔)》诗序中说:“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簇,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黄庭坚著,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41页。集句诗、集句词的发展,说到底都是“以故为新”的结果。所用之句皆他人之成句,非我新撰,自然属于“故”;但写成的诗、词又是作者自己的,记载的也是他们本人的情事,又不可谓不“新”。不但集句诗如此,集句词如此,即便是集句词中新类别的出现也可从这里得到解释。如悔道人专集《西厢记》中的语句写成了《西厢词集》二卷,万雨生序云:
悔叟能集诗,吾知之不为奇也,人尽能之耳。悔叟能集词,吾知之不为奇也,人亦能之耳。悔叟今且集《西厢》以为词,吾知之不能不以为奇矣。夫《西厢》者,天下古今第一奇文也。人孰不读《西厢》?人孰不知《西厢》为奇文?乃读《西厢》而能以《西厢》之奇文作己之奇文,用如悔叟者,伊其谁何?噫!悔叟之能用奇也,诚奇矣,得无谲乎?虽然吾非奇其谲也,所奇者《西厢记》一书,阅今千百年;此今千百年中,即无一人如悔叟之谲,先悔叟施其谲,让其谲于千百年下之一悔叟之为奇之又奇耳。奇哉悔叟!谲哉悔叟!吾知悔叟必能以蠖子之言为能振其奇而破其谲也。
光绪甲辰岁中秋节前一日蠖子万雨生题。*悔道人:《西厢词集》卷上,温州:新瓯印刷公司,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第1页。
所谓“悔叟能集诗,吾知之不为奇也,人尽能之耳”,即是说集句诗在当时已很常见,所以谈不上什么新意;“悔叟能集词,吾知之不为奇也,人亦能之耳”,是说集句词虽然不如集句诗那样常见,毕竟已有一些人写作,所以新意也不多;比较而言,《西厢词集》专集王实甫《西厢记》的语句,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所以万雨生称其“奇之又奇”。《西厢记》虽是“奇文”,可是“人孰不读《西厢》”?可见已属于“故”;但《西厢词集》却是悔道人的新创,所以为“奇”。如果不是词人追求“以故为新”,就不会有集句词及其不同类别的出现。
5.江南优越的人文环境是集句词发展的土壤。一方面,南人自古多才。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就已经感叹“楚人多才”了。宋代以后,南人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而且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迨至明、清,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南方士人在科举考试中显示的巨大优势以及代代不绝的“江南才子”的涌现,说到底都是长期的文化积累发生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相对于北方,南方在宋代以后遭受的战乱要少得多,因此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南方的诗学研究在明代取得了很大成就。至清代,随着“吴派”、“皖派”汉学的兴起,南人对学术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既多才华,又重学术,这恰恰适应了集句词发展的需要。创作集句词,不仅需要词人对前人的诗、词作品非常熟悉,这属于学术的范围;而且需要创造性的构思和搭配,这属于才情的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南方文人兼善学术与才情的长处,使得他们创作集句词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同时,江南气候温和,自然环境明显优越于其它地区,文人生活相对悠闲,推动许多文化家族的形成,这也有力推动了集句词的发展。在侯文灿所编的《亦园词选》中,卷八即《集句词》,其中的作者包括了10位侯姓词人,即侯杲、侯晰、侯文耀、侯文熺、侯文照、侯旭、侯承垕、侯承基、侯承垿、侯桂。按照《全清词》中的词人小传,这10人中除了侯旭是嘉定人,其余9人均为无锡人,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亦园是侯杲在无锡城里修建的私家园林,侯晰是侯杲的弟弟。他们是侯氏写作集句词的第一代词人。编写《亦园词选》的侯文灿是侯杲之子,他自己虽然没有集句词传世,但写作集句词的侯文耀、侯文熺、侯文照3人应该都是他的兄弟。他们是侯氏写作集句词的第二代词人。侯承基是侯文灿之子,侯承垕、侯承垿与他为兄弟。他们是侯氏写作集句词的第三代词人。除了侯氏祖孙三代,还有其华氏、顾氏两家姻亲中的家族成员积极参与了集句词写作。集句词以南方为土壤,尤其是以东南地区为基地,既跟南人博学多才的特点有关,也跟南方文化家族的发展相关。
影响集句词发展的因素很多。他如重视考证的学术风气推动了集句词外在形式的规范和完备,词人的生平遭际、审美爱好和艺术才能成就了不同的集句作品,而不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词调选择都对集句词的风格产生影响,这里不再一一分析了。
总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集句词不仅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时代性,而且具有突出的类别性和地域性。集句词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特征的形成,既受到唐诗经典化和宋初西昆体重典风气的影响,受到词、集句诗的影响,受到清代词派的影响,也是集句词人追求“以故为新”和江南人文环境作用的结果。
[责任编辑刘培]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化视域中的集句诗研究”(12FZW047)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明华,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安徽阜阳 23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