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古城美好的明天
——记西安市原副市长张富春
2016-06-05李亚新
文/李亚新
为了古城美好的明天
——记西安市原副市长张富春
文/李亚新
很久以前,我见过他,在古城的电视里、报纸上。那时的他,是西安市副市长,主管这座古城的城建、文物、旅游、土地等方面的工作,很忙,但正值壮年。出现在屏幕上的他,总是西服革履,气宇轩昂。
今年初夏的一天,我在一栋小楼的办公室里和他面对面,看到他已白发覆顶,满脸微笑,满目慈祥,站起来,身板依然挺直。一问才知,他已79岁高龄,不由得感慨,时间如流水,匆匆已过去了这么多年。
他,就是曾经的西安市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干部张富春。
曾经的自豪
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有最辉煌的时刻。问起张富春,他说,他在西安待了60年,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1983-1997年,在他担任副市长期间,主持和参与了西安古城墙环城公园的建设和黑河引水工程。
西安古城墙是古城西安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古城展示给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1983年之前,西安的城墙已经破烂不堪,遍体鳞伤。“城墙全长13.7公里。而里面的洞加起来就超过40公里。护城河也已变成了臭水沟”,张富春说起当年的情景不禁摇头。1983年,西安市启动了全面保护维修城墙、整治城河、建设环城公园的工程。因为资金紧张,工程指挥部就扎在城墙上的工棚里。市上组织各个区搞义务劳动,两个区负责城墙修复,四个区负责护城河改造。1983年4月1日开工,到1985年底全部完工,义务劳动的总量达到860万,真正是声势浩大。
张富春全程参与了这项工程的指挥和建设,他说:“现在回头看,如果没有这个工程,我们的老城怎么保护得这么好?它既是一个文化保护工程,又是一个园林生态工程,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如今,融墙、河、林为一体的立体环城公园,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成为西安市的标志和骄傲。”
水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八水绕长安曾经是古城的骄傲。然而,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安却陷入缺水的焦虑。由于过度使用地下水,城市整体出现了下沉的情况,造成2000多座建筑受损。由于供水紧张,几十万市民只能靠消防车和洒水车送水,许多市民为等水通宵达旦排队。一些企业因限水被限产、减产、停产,许多宾馆饭店因缺水无法正常营业……
在一次国家级的会议上,张富春慷慨陈辞,将西安市的缺水状况作了全面详尽的介绍,并提出了尽快修建黑河引水工程的意见。经过十余年的调研论证,西安市的黑河引水工程得到了国家的批准和资金投入,从1987年底开工,经过十多年建设,黑河引水工程全面竣工。如今,西安市民天天喝的都是从秦岭引来的山泉水,幸福指数名列前茅。
作为一名主管城建的副市长,张富春前后20年奋斗在西安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在黑河引水、环城建设、二环路、西临高速公路、钟鼓楼广场和天然气城市气化等重点工程建设中,都担任总指挥或副总指挥,为美丽西安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如今回头看去,能为造福西安人民做一点事,张富春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退而不休勤耕耘
2002年4月,张富春退休。
走下领导岗位的他,转身走进了和城市建设有关的各种社团组织,先后担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陕西省老年科协西安城建分会会长、西安城市建设协会会长和中国市长协会咨询委员等职。
本来,在这些社团组织任职,挂个名字,转转看看,有事就来,无事就走,岔个心慌而已,可张富春却像当年那样,将协会的事当成了事业来干。
记者走进张富春的办公室,他从书架上搬出了一本本书,约有十来本,厚厚的一摞。有他主持编辑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唐代城市建设》《西安城市特色》《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西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等论文集;有根据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委托,组织专家学者完成的《重建昆明池可研报告》《西安主城区河湖系统规划》等二十多项专题调研和项目规划;他还亲自撰写了《亲历西安的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随谈》《城市与水环境》《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等书。
我笑着对他说:“人们都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一个人的成就,您老的著作虽未等身,却也半身了,佩服佩服。”他笑着回答:“退休近15年了,也没做更大的事,发挥点余热罢了。”
说起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张富春认为,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就应该在历史文化上下功夫。我们已经恢复和重建的环城公园、钟鼓楼广场、大明宫遗址、曲江遗址、汉城湖遗址、大唐西市、大小雁塔等,都充分体现了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它不仅保护了老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还提升了城市景观,改造了环境,使之成为西安市民休闲娱乐的美地,也成为西安区别于其他城市,向海内外展示自己独特魅力的窗口和名片。
本着这一理念,张富春在退休后的十多年里,对古城的大遗址保护做了许多考察和调研,写出了一系列书面报告,为市级领导提供了十分有说服力的参考意见。其中,最有成就感的就是重建昆明池的研究报告。
提起昆明池,张富春眼睛一亮说,为了搞清楚昆明池的来龙去脉,我和几位同事做了十几年的调研。有关它的历史沿革、地质水文、范围现状,都摸得清清楚楚。
昆明池自周秦以来,就是帝王之皇家池沼。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建成以后,成为都城重要的水源和游览胜地,面积16.6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三个西湖。汉代衰亡以后,昆明池历经沧桑变化,却一直在延续使用,直到隋唐时代,又成为长安的盛景。各代帝王都曾到昆明池巡游,昆明池的千年历史是和西安古都的历史相重合的。昆明池及周边地域保存着十三朝,特别是周秦汉唐几个朝代的文化遗迹,因此,再现昆明池遗址,建设昆明池文化生态区,是彰显古都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营造旅游休闲胜地,造福西安市民的又一重要举措。
张富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昆明池遗址现在长安区斗门镇附近,属于滈河、沣河流域。计算下来,开发5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西湖的面积,用两条河流下雨排泄的水量,就足够昆明池用水了。
现在,关于重建昆明池的调研成果,已被列为省市开发计划,正在进入征地拆迁阶段。数年后,一个浩浩水面的泱泱大池,将出现在西安城南,成为古城的新景观,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为了古城明天更美好
除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大遗址保护开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张富春和他的团队还提出了“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新理念。他说,所谓生态化城市,就是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个大园林,使整个城市成为“山水城市”,做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张富春在《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一书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历史文化遗址公园和风景区建设,抓好以居民区绿化为重点的庭院绿化,坚持不懈地搞好道路绿化,规划建设城市滨水文化生态新区,加强对秦岭北坡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等意见。在具体的可行性意见中,他还提出了太阳能光伏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建筑垃圾的处理与利用等。
比如太阳能光伏利用,可以在城市的各种空间、屋顶铺设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这种电能绿色环保无污染,用不完的电能还可以并入电网,造福更多人。西安市的城墙、道路已经用了一些太阳能发电,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城市空间用上太阳能发电。还有建筑垃圾的处理,可以用来制砖。如今在西咸新区,已经建起了沣东建筑垃圾处理厂,消化了一部分城市建筑垃圾。
退而不休,为城市的建设发光发热,这是张富春退休后近15年的作为。问他为何这般坚持不懈,呕心沥血,他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很短暂的。我在古都西安工作和生活已经60年了,几十年的奋斗历程,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衣带渐宽终不悔”。我热爱西安,能为西安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点有益的事情,做点微小的贡献,是我最大的欣慰和满足。
为此,我理解了张富春,也理解了他取得的成就。
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张富春,在今后的岁月里,还会为古城更加美好的明天,奉献出他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