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造太阳”路上,中国跻身“领跑者”

2016-06-05蔡敏

金秋 2016年15期
关键词:人造太阳核聚变人造

文/蔡敏

“人造太阳”路上,中国跻身“领跑者”

文/蔡敏

由中国科学家独立设计建造的世界首个全超导“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向世界全面开放、共享。

在开发核聚变能——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的路上,中国已从“追赶者”“并跑者”,成长为具备强大国际输出能力的“领跑者”。科学家们数十年艰辛“逐日”,就是盼望核聚变能点亮的第一盏灯在中国。

起步“逐日”

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能源最终将会枯竭,使人类未来的命运聚焦在寻找更加持久的清洁能源上。海水中大量蕴藏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能够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和太阳产生光和热的过程相似。如果人类掌握了核聚变能源,将拥有可使用上十亿年的清洁能源。因此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被人们称之为“人造太阳”,是地球寻找能源出路的希望。

“中国拥有的第一个半超导核聚变装置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国外引进后加以改造发展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回忆“逐日”之旅的起步,心中依然饱含感慨。

起步阶段,中国只能遥望着引领者的脚步,通过跟随和模仿艰难向前。为了研究这一装置,中国科学家拆下了它所有的部件,研究构造和技术,再改造发展。

披荆斩棘追成“并跑”

“当中国宣称要用2000万美元建造全超导核聚变装置时,国际学界没有人相信。”李建刚说。

1998年等离子体所成立团队,目标是建设世界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装置EAST,它的中文名字“东方超环”寄予着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期望。等离子体所成立12个研究室,两个技术支撑中心,攻克一个个难关。绝缘子是核心部件,这种只有圆珠笔大小的部件需要几百个,国外报价一个上千美元。科学家们咬咬牙:“太贵了,不信这个东西我们自己做不成!”

于是,潘皖江博士带领一个小组,历时3年,终于将绝缘子研制成功。然而导体研制、水冷系统、精密加工……一个个难关,一次次失败却接踵而至。有的科学家在国外求解技术难点时,为了节约经费,宁愿每天在冰天雪地里走40多分钟。年近古稀的老科学家高温中晕倒在实验室,醒来第一句话就是问工作怎样了……

2006年9月,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EAST建成,并完成了首次成功放电,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与国际同类实验装置相比,它在当时获得四项世界“第一”,即使用资金最少、建设速度最快、投入运行最早、运行后获得等离子放电最快。

由美、法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的、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ITER计划也正是在这时才将中国吸纳为七方合作成员之一。“现在每年上千人次的国外科学家来我们所开展国际合作,而10年以前,都是我们远赴国外跟人家学习。”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常务副所长宋云涛说。

渴望用核聚变能点亮第一盏灯

核聚变实验堆的设计和建设是一件十分复杂、艰巨的工程。宋云涛说,EAST的建成让中国在超导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但要为ITER计划贡献中国力量,为中国未来建造自己的核聚变商用实验堆奠定基础,“关键技术和部件一定要100%国产化!”

他介绍说,中国科学家开始破题很多世界级难题。比如,未来核聚变实验堆的等离子体中心温度必须达到1亿度,这就需要高功率辅助加热设备,它相当于全世界最大的微波炉,功率是平常家用微波炉的几万倍。这个中国科学家2015年自主做成了。

“我们花了将近十年不断完善EAST,现在这个装置里几乎每一个部件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李建刚说,“2016年1月EAST成功实现了电子温度超过5千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是国际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达到5千万度时,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五千万度是什么概念?比太阳中心部的温度还要高近三倍。”

“我这一辈子,做了将近二十万次‘人造太阳’的实验,有将近四万次失败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尽管一百秒放电离一千秒、一万秒,离无限量商用还很远,但是我们会一直往下走。”55岁的李建刚院士说,“我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有一盏灯泡被核聚变能点亮,这一盏灯泡一定要在中国!”

猜你喜欢

人造太阳核聚变人造
核聚变能应用前景现一丝曙光
无中生有人造木
人造太原
那些令人捧腹的雷人造句
疯狂编辑部之人造惊魂夜
燃起“太阳之火”——谈谈“可控核聚变”
中国“人造太阳” 再获重大突破
德国仿星器:聚变装置造出氢等离子体
受控自持续核聚变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