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展现出的“文明中国”和“文化中国”
2016-06-05贺云翱
考古学展现出的“文明中国”和“文化中国”
网上有学者热烈争论“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问题。参加争论的人们或着眼于汉字中的“中国”何时出现;或着眼于最初的国家形态的“中国”何时出现;或着眼于统一形态的“中国”何时出现。各有角度理由,皆可成一家之说。
其实,在考古学的观照下,有两个“中国”。
一是“文明”形态或“国家”形态的中国,这正是考古界近年来致力于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要完成的任务。当然,这是从政治形态入手所讨论的“中国”,它包含如何从城市出现、墓葬及住宅等所反映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关系、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聚规模、家庭及社会组织形态、“礼治”的表现方式以及宗教问题、文字是否诞生等诸多考古学现象,并结合有关历史文献所判断把握的最早的“中国”出现的时间、地点、形态、要素、动力等,由此产生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说或“夏代”说或“商代”说等等。
二是“文化”形态的“中国”,它要比“文明”形态的“中国”早得多。众所周知,“文明”的基础是“文化”,文化具有更加深沉的传承力和承载力。无论“文明中国”出现于5000年前还是4000年前或者是3000多年前,其基础都必定是要更加古老、深厚的“文化中国”。甚至可以说,没有“文化中国”,就不可能出现“文明中国”。
以考古界所持的“中国文明5000年说”为例,其立论依据中包括农业经济的农作物、农具、农业生产方式、家养动物等;其建筑形态、材料与技术等;其石器、陶器、木器、骨器、漆器、玉器、乐器等物质文化的原料、造型、功能、装饰、技艺等;其精神文化水平如礼仪、生活观念、绘画、书写、宗教、审美情趣等……都一定是拥有更加久远的生成、发展、传承过程和逻辑性演变的结局。没有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或者说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系统性“文化中国”的长期创造积累及其成就,就不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出现“文明中国”。这其实无论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都是如此。而且,即使是“文明中国”出现了,“文化中国”也不会终止,正如我们经常说,中国古代考古学如果以“王朝”作断代依据就会包含着“悖论”,因为一个王朝政治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它的文化体系的终结,如汉王朝虽然在公元220年终结,但三国两晋时期的新王朝仍然传承和使用着诸多汉文化要素。没有一个新的文明共同体或新政权是在完全毁灭了前一个文明共同体或旧政权的所有文化的前提下能够建立,这是历史的定律,也是我们在面对“文明”或面对“文化”问题时所应该持有的不同的理性思考和家国感情。
以极具中国特色的“玉文化”为例,虽然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明”拥有着发达的“玉礼器”系统,但对玉材的感知、对玉器的设计、对制玉工艺的探索、对玉的审美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养成,都是开始于八九千年前左右。据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的研究,无论是玉珏这种常见的器型,还是玉器的线切割技术,都早在8000多年前左右位于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诞生,后来逐步向不同方向传播,六七千年前也已经到达了长江下游地区,而当“文明中国”出现的时候,“玉珏”仍然是十分流行的玉制品。至于伴随诸多玉器成长起来的玉礼系统、玉文化观念、玉审美趋向等等在夏、商、周文明礼制,在春秋时期儒学“以玉比德说”,在嬴秦的“传国玉玺”,在两汉时期的皇家日常用玉和丧葬玉衣,在东汉以降的道教用玉,在清代《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及“通灵宝玉”的故事里,甚至一直到今天的和田玉、翡翠的“投资热”中,都一直保持着它华美、尊贵、神秘的文化特质。
可以说,仅仅以“玉文化”为例,“文明中国”的历史确实不超过5000年,然而“文化中国”的历史却至少达到近10000年。在考古学的发现中,如此的实例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学者们争论中的“中国”始于何时,只是“文明中国”的问题,而考古学所探讨所揭示的还有一个更加古老的“文化中国”,而“文化中国”才是“中国”最根本、最持久、最坚实、最特色、最本真、最人性、最迷人、最普世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