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人如何装饰自己的家

2016-06-05刘尊志

大众考古 2016年10期
关键词:门扉斗拱汉墓

文 图/刘尊志

秦汉人如何装饰自己的家

文 图/刘尊志

秦汉时期,长期分裂、相互争斗的局面基本结束,社会逐渐步入统一、稳定的新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文化交流等均获得超越前代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促进了物质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衣食住行是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居住作为物质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获得较大发展,建筑装饰即是体现,表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征。

关于秦汉时期居住建筑装饰,相关考古发掘简报或报告有所涉及,一些学者也做过相关论述,如孙机先生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一书等。这里我以考古资料为基础,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秦汉时期居住建筑的装饰做些介绍论述。

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第二处庭院

秦汉居住建筑概况

就居住地来讲,秦汉时期有京城、诸侯国都城及郡、县、乡、里、亭等各级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也有分散的村落、庄园和其他居住点等,不同阶层在居住地中的居住情况存在较大差别。帝王住在宫殿之中,规模宏大,并配有楼阁、台榭、园囿等,配套的其他设施也是多种多样。一般居所包含有庭院内、外的二层空间,庭院外有相关设施,庭院内为主体,有的还包含农田、山林等第三层空间。多数庭院呈闭合式,院墙与房屋等将整个庭院围成合院,有相应社会地位或财力的庭院还用廊房围绕,门外设阙。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第二处庭院坐北朝南,由水井、南大门、西门房、东西厢房、主房、厕所以及院落内西侧的池塘等组成,同时还在庭院的东、北、西三面发现有垄作农田遗迹,是一处保存完整的两汉之际民居遗存。普通百姓或较穷苦者的庭院简单,有的以篱笆为墙,内为房屋和简单设施,有的仅有一屋,还有的结草为庐,无院墙,十分简陋。

云梦癞痢墩M1出土陶楼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是一处较大规模的西汉晚期聚落遗址,位于河南内黄县南部的梁庄镇三杨庄村,东北距内黄县城约30公里,2003年6月因内黄县政府开挖河道而被发现。目前发现的三杨庄遗址面积10.5平方公里,已钻探发现15处建筑遗存,最大的一处面积约万余平方米。同时,还发现了互为相连的路网。

遗址保存了大量西汉晚期社会结构、农业生产、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代表了汉代最基层的社会经济结构,为研究西汉时期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制度形态、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生产水平、建筑结构布局、民间生活习俗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秦汉时期,有各种不同功用的房屋,或居住,或会客,或存储,还有厕所及饲养牲口的房子等。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反映出当时的楚国王宫除诸侯王家族居住的相关建筑外,还有配套的乐舞室、车马室、庖厨房、臼房、水井、凌阴、柴房、厕所、浴间及相关管理机构等。湖北云梦癞痢墩M1出土陶楼的主楼分两层,上下七室作起居用,主楼后配有炊间、厕所、望楼、猪圈等,结构严谨,布局合理,高低错落有致。

各地建筑自身的地域特点明显,北方草原牧民居穹庐,中原地区农舍多草屋泥房,南方采取干栏式者居多,一般房屋有单层、双层或多层之分,单层最常见。

与居住建筑多种形式相对应,建筑装饰也有较多的差异和不同,体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和多样化的特征。

室外装饰

秦汉时期的室外装饰既有实用功能,又折射出对美的追求与展示,同时还有二者的综合体现。

房顶多采用悬山式、囤顶、四面坡顶等,从模型明器、画像等来看,还可能存在有庑殿顶、攒尖顶等,一些非居住建筑还有两面坡顶存在。顶脊两端一般上翘,较为美观,这在汉代画像中较为常见。广东番禺汉墓M9出土陶屋,悬山式顶,两端微翘,坡面宽长,两端各有一垂脊;另有一些房屋的屋脊有鸱吻。有的设阁楼,徐州凤凰山M1、后楼山M8的时代为西汉早期,出土陶建筑模型为两面坡顶,中间一横脊,脊上有两处对称分布的正方形小阁楼,阁楼通体涂朱,有阴线刻的菱形纹、三角纹及镂空的小孔。

瓦当使用普遍,既可保护建筑物檐头,又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秦代,夔纹流行,秦始皇陵北部建筑遗址出土有夔纹瓦当,个体较大。汉代,圆形云纹、文字瓦当流行,另有人面、动物、几何、植物、方格纹。江苏徐州铜山班井东汉M4出土有人面半瓦当。动物纹瓦当以四神居多,或配蟾蜍、玉兔、大雁等。内蒙古包头召湾M91出土石屋为单层单间,四阿式顶,脊部饰青龙、白虎、莲花瓦当等。

斗拱使用普遍,使得支撑力加大,增加了牢固程度,促使居住建筑的种类增多,外貌多样,造型也更美观。河北望都M2出土陶楼,两件方形,平座栏杆与顶檐下均有一斗五升的斗拱承托;一件长方形,斗拱为一斗二升。徐州十里铺汉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中,房屋为单层单间,有多层斗拱;铜山檀山集散存画像石所刻楼房为二层,下部正中为一大斗拱,支撑上部房屋。山东微山出土一定数量建在水上的房屋画像,为水榭,主体建筑高出水面很多,一侧有斜向带栏杆的楼梯由地面通向主体楼阁,主体楼阁下有多层斗拱支撑,最下层斗拱伸入水中。墓葬中的斗拱也可为现实房屋的斗拱使用情况提供相应参考,如山东沂南画像石墓的前、中、后三室均使用斗拱,前室过梁和八角柱上的斗拱所刻纹饰精细繁杂,有几何纹及仙人、翼龙、怪兽和多种动物纹饰,中室及后室斗拱两侧皆饰回头的龙首。

秦始皇陵出土夔纹瓦当

汉长安城遗址出土文字瓦当

汉代四神瓦当(青龙)

汉代四神瓦当(玄武)

番禺汉墓M9出土陶屋

沂南画像石墓斗拱

墙是建筑的主体。有的可能用空心砖砌墙,并有相关纹饰。秦都咸阳第一、三号宫殿遗址出土较多线刻纹饰的空心砖,内容有龙、凤、菱形、方格、乳钉纹等。根据汉代画像及出土的模型明器等来看,庭院的外墙或围墙或在外抹白或涂朱,有的还在顶部覆瓦,既能保护墙体,减少雨水的淋毁,又具美观的作用。山东诸城前凉台村东汉墓出土庄园局部画像中,所有院墙顶部均覆瓦。房屋建筑的外墙壁除涂抹相关材料外,还有的刻画纹饰。江苏睢宁锅山汉墓前室北壁画像中的房屋墙壁饰菱形纹,番禺汉墓M24出土陶屋,屋壁刻画菱形纹间短线纹。

望都M2出土陶楼

江苏铜山檀山集散存画像石画像

微山两城镇出土水榭画像

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出土空心砖上的龙抱璧纹饰

楼梯、栏杆普遍使用,有的还有腰檐。睢宁双沟出土建筑图及楼阁图等中,二者均有反映。较多汉墓出土的陶屋设有楼梯以供上下,《广州汉墓》《番禺汉墓》等发掘报告皆有反映。陕西勉县老道寺东汉M1出土的庭院模型中,正楼四层有楼梯,左厢有活动梯。画像中楼梯更为常见。铜山檀山集散存画像石所刻二层楼房,上部为一单间房,两侧有斜向内的楼梯,梯上还搭有小亭。沛县栖山汉墓出土西汉晚期画像中的干栏式建筑一侧有梯,其中一幅画像中,有一梯可至上部房屋。江苏新沂瓦窑汉墓出土画像中,有一人援梯而上。山东微山县微山岛乡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中,中部画面立一梯,似为活动梯。

诸城前凉台村东汉墓出土庄园画像(局部)

睢宁锅山汉墓前室北壁画像(局部)

勉县老道寺M1出土庭院模型

沛县栖山汉墓出土石刻画像

新沂瓦窑汉墓出土石刻画像

围栏在建筑模型中有所发现,番禺汉墓M33出土陶屋,设有围栏。望都M2出土陶楼三件,上中两层均有平座栏杆围绕。苏北鲁南地区出土的很多画像石中有栏杆画像,睢宁墓山汉墓出土的一画像中,前堂为单层单间,周边有围栏。山东微山出土画像石更为丰富,或位于梯的两旁,或在楼阁的一侧,常有人凭栏而上或依栏观望。腰檐多见于建筑模型,河南灵宝M5出土庑殿重檐三层楼阁,修有腰檐,底层左侧一门上及第二层上均为四阿式腰檐。有的陶楼在腰檐上置平座,平座上施勾栏,可满足凭栏眺望的功能。

番禺汉墓M33出土陶屋

灵宝M5出土陶楼阁

汉画像石中的阙(左为睢宁锅山汉墓出土,右为合江石棺画像)

阙是秦汉居住建筑的组成之一,基本立在门外,多双阙,既作守卫,也可迎宾。睢宁锅山东汉墓出土画像中有双阙,单层,较粗壮,阙身一面有粗壮“十”字间隔,内为精细的菱形纹,阙身上部突出位置还饰有双重圆圈纹,顶脊两端上翘。四川泸州合江六号石棺出土双阙画像中,双阙的阙身上部各有两周凸起,分别饰有波浪纹及栏杆纹。

门、窗

秦汉时期,门的构造已较完备,基本由门楣、门框、门槛、门扉等组成,为了美观和耐用,一些门髹漆,有朱有黑,髹朱漆者可能为有身份地位的家庭。居住建筑的门基本为木质,实物极少见,但相关内容可从墓葬用门、模型明器及画像中有所了解。内蒙古张龙圪旦M1出土陶屋正面即以红彩绘门及边框。北京大葆台M1前室与题凑南壁之间门有门框、门楣等,可能是双扇开门。河北满城M1后室与中室间石门为双扇,由门扇、门扉、门限、门楣等组成,门前铺一长方形门阶石;后室石门由门扉、门框、门楣和门限组成。南越王墓的墓道与前室、前室与主棺室等之间均设置有门,由两页门扇、石门楣、门框、门槛或门限、门坎、门墩和顶门器组成。河南保安山M1,甬道门两侧有安装门枢的臼窝,应为双扉内开,在内侧斜坡甬道壁上发现有安装门栓的石槽;保安山M2的29号室凿有假门框,门框两侧和顶部凿出象征性倚柱和阑额,阑额外又有象征性立颊和门额,立颊下端有象征性石槽,内有铁门枢箍残留,顶部对应处各有一圆形门枢洞。

满城一号汉墓后室石门

门板有单扇和双扇之分。扬州广陵王刘胥墓设单扇门,有立柱、压边枋、门柱等。湖南长沙象鼻嘴M1外椁门扉由二块木板用暗梢斗合而成。陕西勉县老道寺东汉M1出土建筑模型的左厢有单扁平板外开门,宅门内安两扇平板式对开门,门扉的吻合处有一定尺寸的斜面,使门扉在关闭时互相遮挡而不留门缝,而门扉在楹木和轴础中转动灵活,可将门扉卸下、安上。

门扉或门扇中部多装饰有铺首衔环,满城一号汉墓有的门扉上有铺首衔环,长沙望城风篷岭M1有的门设置门柱、门扉等,有木枋墙、门扉二扇,梓木,配一对鎏金铜铺首衔环。画像石的相关画像更多,如睢宁墓山M1前室画像。山东苍山前村东汉墓前室东壁横额画像刻有大屋,庑殿顶,柱头斗拱一斗二升,两房屋皆为双扇门,一开一关,门上有铺首衔环,环系绶带。另外,有的门楣上装门簪,有的在门柎当中立闑,即在门的中部竖短木,或埋以矮石,以挡马车或他用。沂南画像石墓前室南壁上横额画像中的建筑为双扇门,中立闑。徐州十里铺东汉墓后室支柱画像下层刻双阙,阙间竖有立闑。

苍山画像石墓出土石刻画像

徐州十里铺东汉墓后室支柱画像

锁在汉代已得到使用,相关遗址和窖藏中出土有铁簧锁。江苏东海尹湾M1与M4各出土一件锁,铜木组合,铜件为长方形转轴,方銎内有木条。河南洛阳地区发现一座东汉墓的甬道东壁壁画中绘一男性,左手提一系有绳索和鱼形牌饰的钥匙状物。锁可能用于箱、柜等盛物器具,有的则为门锁。

窗可以透光,亦可通风,这时期很多房屋都有窗。勉县老道寺东汉M1出土庭院模型中,正楼四层、右厢有为斜方格窗,左厢有方窗。番禺汉墓M33出土的一件陶屋,门左右两边开直棂窗,右边窗下开一窦洞。沂南画像石墓中的相关建筑多为网格形窗。徐州东甸子出土画像石画像分二层,上层为一窗,有竖向窗棂,为直楞窗。上述窗子均较固定,不可开启。也有不固定的窗,如广州地区一些东汉前期墓葬中出土陶屋,配有支摘窗。

东海尹湾汉墓出土铜锁

洛阳第3850号东汉墓出土提钥匙人物画像

室内装饰

房屋建成之后,需对墙面进行修饰加工,基本为打磨后以浆抹面。一般房屋使用草拌泥,草多打成细碎状,掺入相对纯净的泥土,加水形成糊状,再在墙上均匀涂抹。有的抹以石灰浆,《急就篇》中称为“泥涂垩堲”,是指用白灰及石灰浆精细涂抹。《释名·宫室》载:“垩,亚也;亚,次也。先泥之,次以白灰饰之法。”西汉长安城长乐宫4号建筑遗址的主室四壁为夯土外包土坯,外抹草泥皮,再刷白灰面。东汉时期,石灰使用更为广泛,粉刷墙面既起到美化作用,又可达到防潮之目的,睢宁蛟龙山南麓发现众多东汉石灰窑窑址。较之白灰更白洁的为蜃灰,是用蚌壳烧成。秦都咸阳1~3号宫殿遗址均出土多块壁画,而壁画基本是以蜃灰打底再进行描绘的。根据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及长乐宫4号建筑遗址主室出土壁画等来看,在墙面加工后,有的还绘以彩画,进行进一步的装饰。

勉县老道寺东汉M1出土四合院模型

秦都咸阳宫三号宫殿遗址长廊东壁第四间中组壁画

地面也需要修饰。有的地面经夯筑、平整,有的加入一些泥灰再夯筑、平整,还有的以石灰铺地,既耐用又可防潮。平整之后有的进行涂饰,长乐宫4号建筑遗址2号基址的地面即涂朱。有很多地面使用铺地砖,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基本以粘泥勾缝,有的也使用石灰勾缝。铺地砖部分素面,较多的铺地砖模印纹饰,如回纹、菱形纹、平行线、四瓣纹、小乳钉纹及细密的几何纹等。西汉长安城建筑用砖部分模印几何纹、龙纹等,东汉都城洛阳建筑用砖或有纹饰,或有文字。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有带孔铺地砖,边长近1米,另有熊纹空心砖及较多长方形花纹砖。徐州金地商都遗址发现较多汉代铺地砖,有正方形、长方形两种,其中一类长方形铺地砖长97厘米,宽48厘米,一面有凸起纹,其作用当是防滑砖。条砖也用于铺地,有错缝平铺,或横或竖,有的铺成“人”字形。一些砖还用来铺砌散水或道路,汉代已有卵石纹铺地砖,或与天然卵石并用,或单独使用。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熊纹空心砖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长方形花纹砖

东汉墓葬出石立柱(左为铜山班井M1出土,右为青山泉白集汉墓出土)

一些跨度或空间较大的房间内可能会有立柱,这也可从墓葬看出。铜山班井M1隔梁有一立柱,雕刻一龙。徐州青山泉白集汉墓与邳州车夫山M2均有羊座八楞石柱。沂南画像石墓均使用了八棱形石柱,柱上有斗拱。

藻井一般用于建筑顶部,多刻纹饰,起到美化的效果。许多东汉石室墓或砖石混筑墓使用藻井,对我们认识这一时期的藻井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山东苍山前村东汉墓前室,顶两级,各用四块三角形石交错叠涩构成方形的藻井,再覆一方形石板为盖顶,盖顶石的正中刻有一个圆圈。白集汉墓墓室顶部饰藻井,雕刻莲花等画像。沂南画像石墓的多个室使用了藻井,前室西侧室的藻井上为方形,其上盖的浮雕呈米字形、八瓣并有复瓣的花纹,内面的复瓣合拢下垂如含苞待放之状,应为莲花纹,东侧室藻井浮雕菱形格及密集穿环纹;中室的东西两侧室都有叠涩而成的藻井,东藻井分南北两段,南段刻四瓣花纹,北段刻外为大小方形重叠、中心为圆形的图案,西藻井中有孔,其他位置刻菱形格子纹;后室藻井分三段,中为八瓣莲花纹,花瓣尖上涂朱,两侧刻大小方形重叠的抹角结构,有彩绘的边缘线及纹饰,内刻菱形格纹,格上涂翠绿,边缘上描黑线,格内涂朱色。

沂南画像石墓后室藻井

铜山茅村汉墓中室北壁画像(局部)

铜山洪楼祠堂画像

悬挂布幔也是室内装饰的一种形式,汉代画像中发现较多,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较为多见,如铜山茅村汉墓中室北壁画像、铜山洪楼祠堂画像、睢宁张圩出土画像等。布幔呈弧形起伏,每两起伏之间还有系带下垂,这在茅村汉墓中室北壁画像等中均有表现。

从大的方面讲,室内陈设也属于室内装饰的内容,如坐具、卧具的摆设,照明、盥洗用具的摆放等等,但这一方面的内容已基本成为系统,这里不再多作论述。

睢宁张圩出土石刻画像

徐州十里铺东汉墓出土陶楼

综上可知,秦汉时期,居住建筑装饰已较普遍,而且是各种技法结合兼用。从现有资料看,有很多建筑是多种装饰并用。徐州十里铺东汉墓出土的两件陶楼,均为两层楼房,四阿顶,正脊反曲,角脊微微上翘,上、下层都出檐,檐下有遮檐板和菱形格窗,两侧各开一正方形空罅,中腰有平座栏杆,四周围以矮墙,门洞中央立有挡门屏的闑,其中一件矮墙前面有横式栏杆,门屏饰铺首衔环,另一件屋顶正脊两端脊饰和腰檐垂脊脊饰由三至六块筒瓦垒起,并在垂脊前端留有方孔,以装配饰件用,围墙正面刻有线条。

对居住建筑进行装饰,既达到实用目的,又满足了美化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居住环境与居住条件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对研究汉代物质生活面貌的全面发展也会起到相应的参考作用。

本文系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资助课题(Y2015-3)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及天津社科重点项目(TJZL16-0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为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门扉斗拱汉墓
抗震“大力士”
说不完的斗拱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民居趣读
油菜花开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何其三
温暖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浅析南阳汉代画像石墓门扉图像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