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6-06-04彭颖晖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彭颖晖

摘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等综合技能,换言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注重职业能力的教育,此能力的养成有赖于校企合作基地这一平台来实现,因此,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成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教育的水平,文章从校企合作的现状出发,分析建设困境的成因,并提出破解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困境成因;破解对策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显著特征是注重与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效衔接,是高层次的职业能力教育,为深化专业学位教育领域的改革,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鼓励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也就是说,当前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改革理应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开展和讨论的。就目前查阅到的资料和进行的走访调研,发现思想上大家都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从本质上讲是职业教育,而这种职业教育又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基地(以下称为基地)模拟训练来达成。所以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生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基本模式已经成熟,成绩也显而易见。另一方面,目前的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经笔者初步走访调查,其建设大多采取简单的“包办”模式,即高校根据已有的社会关系、人脉资源及各企业行业接纳能力制订实践教学计划,选派带队教师,由学校把学生带到企业并安排好实践岗位,导致学生从事的是基本而简单的流水线工作,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管理也基本处于“放羊”状态。校企合作的建设工作常常会因双方产权关系、企业额外增加的成本与受益不对等、合作主体间观念差异、当初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的社会关系的断裂等问题面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稳定境地,校企合作难以深度融合。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困境的成因

校企合作难以深度融合困境的产生,主要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一)合作双方责、权、利明确性不够

校企合作方提供研究生联合培养条件,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如办公空间、办公设备、科研条件及实验平台和基地日常管理人员、企业联络人、企业指导教师),但研究生为企业创造的效益与投入相比不成正比,没有达成研究生、学院、基地三者之间互惠互利局面。

目前合作双方主要靠学院与合作单位双方领导的私人友好关系维系,涉及到双方责、权、利问题的时候基本上靠口头协议,合作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随着合作的推进和研究生参与校企合作基地工作的深入,必然会涉及到企业或公司的机密性内容或是项目,由于基地合作双方责、权、利不够明确,一旦涉及到工作机密或成果利益归属等问题,将会影响到研究生深入参与项目研究,甚至终止研究生合作培养关系。因此,责权利的不明晰导致合作难以长效。

(二)基地合作双方成果转化力度不够

合作双方特别是研究生参与的项目成果转化力度不够,合作双方的具体项目或是科研成果不多是成果转化力度不够的主因,另外就是合作双方的成果涉及到利益和产权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校企双方无法互利双赢,没有双赢就没有合作的动力,没有双赢就没有未来。

(三)联合培养研究生紧密性不够

目前,校企合作双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紧密度不够,基本上出于松散式培养。一方面是因为结对子不够明晰,研究生在基地的培养工作还未落实到个体。另一方面是企业导师学历低,科研能力弱,对研究生实践无从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

三、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困境的破解之策

(一)明确合作机制,保障各方责权利

双赢是基地合作的基础,更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基地须坚持人才培养与企业进步相结合,将学科优势与企业效益相结合,通过项目主导等有效形式,探索可持续合作发展有效模式,尽量明确学校、研究生、企业三方责任,并就各方权利达成相对正规的协议,兼顾各方利益关注点。

(二)探索运行新机制,深化合作内容

需求是基地合作的动力。校企双方在今后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找准合作基点,结合各自优势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灵活的合作,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基地建设模式。

(三)强化基地的主体性,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就目前基地合作紧密性不够的问题,学校应指派专门部门加强与合作单位联系,尽量将合作方式落实到项目上,并强化基地这一平台的主体地位,学校、研究生和企业三方在建设过程中角色要有计划有内容,在基地培养的研究生其个人培养计划中尽可能体现基地培养内容。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加强,校企合作双方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协同创新,真正实现行业企业科技进步与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使基地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谢元海.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校-企-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4(36).

[2]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2013,11.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