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6-06-04祁兴荣
祁兴荣
摘 要: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思想性强,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其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将育人寓于学文中,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德育;爱国主义;理想;真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67
“教之道,德为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思想教育融合在知识的传授之中,注重学生的人文感悟,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古往今来无数贤士哲人留下的名篇佳作之中多有体现,先贤们忧世深,思事勤,锤炼出千古传唱、脍炙人口的箴言警句,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李白等诗人的诗歌可做这方面的代表,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我们在反抗外敌入侵,才会用“还我河山”来表达反抗侵略、收复国土的强烈要求和愤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为勒归无计”,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这些诗句写出了为国杀敌的豪情,报国无门的愤怒或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这对于学生探讨我国当前的领土主权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还表现为热爱祖国的文明。热爱自己祖国的文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情感。在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作《最后一课》中,就描写了法国人民对祖国、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以及失去祖国、失去使用祖国语言权利的悲痛。《完璧归赵》《唐雎不辱使命》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对祖国及祖国文明热爱的主题。语文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回顾“火烧圆明园”事件,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建设祖国、使祖国强大起来的决心。
爱国主义还集中体现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不仅表现在民族发展的顺境中,而且表现在当民族发展受到挫折时,仍然对自己战胜困难走向兴旺发达的能力坚信不疑。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了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崇高气节,面对大好河山沦于敌手,心中的悲愤难以名状,迸发出激情慷慨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忠贞报国、舍生取义的决心,一片丹心垂于史册,光照天地,可昭日月。
二、培养学生吃苦品质扬起理想风帆
针对当前一些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远大理想这种现状,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理想教育。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诗句,反映了诗人安贫乐道的精神、高洁的志趣,教师可以此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尤其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强国,更需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拼搏进取,艰苦创业,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三、关注自然环境爱护人类家园
目前地球上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地球在哭泣,环境在呼吁,加强环保的宣传与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珍惜地球的有限资源。
《生物入侵者》的主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学习这篇文章,要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环境的科学意识。
而《敬畏自然》从宏观上议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明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的悲剧,文章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抓好环境建设。
讲授以上课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四、体验人间真情感受至善至美
狄德罗说过:“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在人的完善和发展中,真善美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体验人间的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培养学生忠厚善良、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友爱互助等优秀品质,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感受到了人间的冷和暖,美与丑,让学生反思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特别是让青少年学生不要忘记、不能轻视自己年轻时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并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阿长与山海经》里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和热心,从《背影》里感受到真挚感人的父爱,从《信客》里感受到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受人敬重的品质。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把德育教学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让学生在感悟到语文知识海洋的浩瀚的同时,也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把德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让语文教学彰显德育美。
参考文献:
[1] 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0(6).
[2] 郭静.思想政治课与青少年理想人格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
2001.
[责任编辑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