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兄弟群像文学价值审视
2016-06-03张维娜
摘 要:《儒林外史》中兄弟群像特出,共有三十三组八十三人。本文选取其中着墨较多、个性鲜明的十五组兄弟形象展开研究,重点剖析其所具有的勾连情节、深化主题与诠释“兄弟情结”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兄弟;群像;文学价值;审视
作者简介:张维娜(1974-),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讲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
《儒林外史》中兄弟形象特出,据朱一玄先生《儒林外史人物表》统计:兄弟形象共有三十三组八十三人。《儒林外史》五十六回中,有四十一回里出现了兄弟形象,不仅出场频率高,而且出场时间跨度大,从最先(明成化末年)登场的二严兄弟到最后(明万历十八年)出场的二徐兄弟,横亘百年。这些兄弟群像是作者有意挑选,精心塑造的,是其在小说中揭露世情世相的独特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勾连情节
从小说结构来看,《儒林外史》中兄弟形象的塑造,加强了小说中前后人物与故事之间的联系,使小说避免了神聚形散之弊。吴敬梓围绕“反功名富贵”“倡文行出处”的主题,将一个个人物,大大小小的故事有机地串联组合起来,使结构井然有序。为了人物故事层面的严密,作者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加强先后出场的人物间的联系,兄弟群像的塑造便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儒林外史》众多兄弟组合中,有的是先后出场,即兄弟之一先出场,退场若干回后,另一位方登场。因为先后出场的是兄弟,后出场的人物对先出场的人物形成照应。又因为读者对先出场的人物已有一定的印象,这样后出场的人物便因为那层兄弟关系,而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熟人的熟人不再陌生。如小说第四回,由范进等人打秋风引出广东高要县知县汤奉,接下来的第五回、第六回,汤知县处理了若干案子,便退场。第四十三回汤奉之弟汤奏大战野羊塘,有功不赏,第四十四回汤总镇成功归故乡,“他那做高要县知县的乃兄已是告老在家里,老弟兄相见,彼此欢喜,一连吃了几天的酒。”相隔三十多回、近四十年两个人物的故事,因故事的主角为兄弟而发生了关联。当读者读到“他那做高要县知县的乃兄已是告老在家里”的时候,自然会忆起第五回、第六回所叙的汤奉其人其事,并对“老朋友”汤奉的兄弟汤奏,平添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
此外通过描写娄氏兄弟近乎闹剧的闻杨、救杨、访杨、大宴莺脰湖等“访贤”事件,嘲笑了当世所谓名士的虚妄无知。从余特私和人命、余持顶抗官司的经过来看,又暴露了官府衙门的黑暗和封建官僚的昏聩。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兄弟群体故事的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结构,起到了推动小说一环一环向前发展的作用,拓宽了世情世相的揭示范围,从而对世情世相的讽刺更为深刻。
二、深化主题
在《儒林外史》之前,兄弟伦理题材服务的主题具有相同性,那就是宣扬“世间难得者惟兄弟”的主题,结构无非从正反两方面入手进行劝说,这几乎已成为一个固定模式。《儒林外史》问世后,兄弟题材有了重大的突破与创新,它主要体现在:超越了传统兄弟的主题模式,不仅直接将兄弟伦常的失序及重建纳入描写范畴,成为揭示封建末世“礼乐式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讽刺手法运用于兄弟题材,通过对兄弟关系的描绘,对封建末世世情世相的揭露与批判更为深刻。
通观全书,功名富贵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社会各阶层人士,成为他们奔竞的终极人生目标。这种恶俗像狂风烈焰弥漫到每个家庭、家庭中的兄弟。可以说,功名富贵成为衡量《儒林外史》兄弟关系好坏的试金石。兄弟双方功名富贵的有无、悬殊加速了兄弟关系的转化,严重影响和冲击了兄弟均衡关系。严监生虽家有十多万银子,但他的功名只不过是个用钱捐来的例监,不能与他的兄长严贡生相提并论。富贵有余而功名不成是严监生一生的心病和憾事。弥留之际,仍对功名耿耿于怀,并寄望于儿子:“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气!”(《儒林外史》第五回)事实上,严监生也正是因为功名不如严贡生而屡受欺压。娄琫娄瓒兄弟科名蹭蹬,牢骚满腹,任通政司大堂的哥哥害怕他们招惹事端,连累自己,劝其还乡。施二因兄长施御史中了进士而己未第,竟认为是太夫人的坟地葬得不好,不听其兄的哀求而强行迁坟。正是功名富贵的异化作用,使得严贡生欺压严监生、娄通政疏离其弟娄三娄四、施二妒忌兄长施御史,破坏了兄弟之间的关系。
《儒林外史》通过兄弟题材的引入,对功名富贵荼毒人性的揭露更具深刻性。它表明热衷功名富贵的恶俗已渗透到家庭成员之间,血缘纽带不再稳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恶化,因而使功名富贵荼毒人心、侵蚀亲情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诠释吴敬梓的“兄弟情结”
“情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吴敬梓为什么在兄弟感情方面有纠葛呢?这就要从他的家世背景说起。吴敬梓出生在全椒“科举世家”,始祖吴凤、二世祖吴谦、三世祖吴沛皆孝友之人,曾祖吴国对五人,相敬相亲,和善相处。伯祖吴旦与祖父吴助均名列《全椒志·孝友传》。然而这一切“美誉”都被发生在他身上的遗产之争彻底粉碎。
吴敬梓的生父是吴雯延,因长房吴霖起无后,他幼时便被家族过继给吴霖起,获得了“宗子”的身份。吴敬梓十八岁时考取秀才,同年,生父去世。二十三岁时,嗣父也离开人世。吴敬梓“宗子”和“嗣子”的身份使他具有双重继承权,因此他也成了家族嫉恨的对象。那些满口“孝悌慈爱”的亲族长辈、叔伯兄弟,一个个撕下伪装的面孔,前来争夺他的财产。他在感叹家族手足之间的无情和残酷的同时,对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吴敬梓在全椒吴氏封建宗族大家庭中所见所闻、亲历亲感的兄弟关系的种种情状,也成为他在《儒林外史》中塑造各类兄弟形象的素材。
《儒林外史》中“扶正赵氏”和“立嗣”两个故事情节展现出的家庭纠纷,正是作者家产被族人夺走的事实在作品中的反映。在作品中通过二严和二王的微妙关系来体现封建大家庭的矛盾纠纷。严贡生和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出现的第一对亲兄弟,王德和王仁是严监生的姻兄弟,二王的故事包含在二严的故事中。严贡生是一个横行乡里、劣迹斑斑的土豪劣绅。严监生则是一个胆小怕事,悭吝成性的封建地主。在“扶正赵氏”和“立嗣”这两场矛盾冲突中,严贡生不奔弟丧、霸占弟妇家产的丑行固然可恶,而二王处处“代孔子说话”却更让人厌恶。他们的丑恶行径,揭示了封建家庭中“兄友弟悌”伦理道德的沦丧。吴敬梓生活的时代,儒家传统伦理道德面临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兄弟倾轧、骨肉相残的事屡见不鲜。纵观《儒林外史》中的兄弟群像,正是对这种社会现状真实而生动地反映。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70.
[3] 陈兮.《儒林外史》中的兄弟群体[J].明清小说研究,2002(4).18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