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名牌卡制度何去何从
2016-06-03张育菲
张育菲
摘要:本文近年来在大学内陆续兴起的名牌卡制度为背景,分析制度实施现状,简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内容激励理论及过程激励理论为制度发展落实提供方案。
关键词: 大学 名牌卡制度 有效性 激励理论
一、制度背景:
为了方便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交流,改善课堂管理,自2014年起,始自清北,各985、211高等学府开始为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制作个人名牌卡,全面实行携卡上课。名牌卡上有中文姓名、姓名汉语拼音及本人照片,学生被要求课堂上将其放在书桌前的卡槽中。作为在课堂上的身份证,名牌卡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首先,名牌卡可作为教师识别学生并与之进行交流沟通的媒介,可有效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小班教学发挥其有效性。另一方面,它可作为课堂助教及教学管理部门进行课堂考勤的辅助手段。目前的具体要求为:上课前10-15分钟持名牌卡签到,课程开始后结束签到。
二、现状及问题分析
然而,就目前来讲,名牌制度并未达到理想中应有的成效。现状如下:
1.并非所有同学按规定每节课携带名牌卡。其原因在于随身携带名牌卡相对较麻烦,很多人不愿意为自己增加额外负担,在后果不严重的情况下,不带名牌卡的行为渐渐得到强化,最终几乎不携带名牌卡上课。久而久之,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同学不再携带名牌卡。粗略估计,上课带名牌卡的同学约仅占四分之一。
2.即使同学们携带名牌卡,出于某种心理,课堂进行过程中,鲜有同学愿意将自己的名牌卡插入书桌前的卡槽中。个人认为,此种行为主要来源于不愿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的心理。将名牌卡置于卡槽的过程实际增加了自己在课堂上的暴露程度,在其余同学不带名牌卡的情况下,自己被点名回答课堂问题的几率显著提高。此过程可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原理解释,简而言之,不论其他同学是否放置名牌,自己不放置名牌一定相对暴露程度低,被要求回答问题的概率低,能使自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当每位同学都按照此过程做出自己的决策时,均衡状态即为所有同学都不放置名牌卡,最终导致名牌卡管理制度趋于失效。
3.采取名牌卡制度的一大重要原因即为旨在帮助助教及教学管理部门考勤。然而目前来讲效果欠佳。首先,助教处的考勤制度并不严格,考勤过程更多沦落成了“走流程”的形式,同学们相互间代签到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此考勤现状下,为了考勤写带名牌卡明显没有任何意义。其次,助教与教学管理部门老师间的信息交流存在问题。担任助教的多位在校研究生或博士生同学,其工作经验不甚丰富,在处理实际问题及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管理部门设计的名牌卡管理制度最终在助教处难以得到确切落实。
4.MBA为在职工商管理硕士,分散性高,学院亟需加强管理。因此,名牌制度运行现状为助教保管所有MBA同学的名牌卡,每周末上课前由助教安排好座位,将各个名牌卡放置在座位前的卡槽中,同学们按照名牌位置就坐,下课后再交回名牌卡。此举措使名牌卡制度的初衷得以实现,但其并不适用于本科生同学。其一,MBA大部分为小班教学,对助教来说,名牌卡的保存不会很困难。而本科生普遍采用大班教学,大多数为一两百人的大课堂,若由助教保管名牌,无疑中为助教带来很大不便。其二,本科生同学课程繁多,此种制度实现方式要求需要每位同学为每门课程准备一个名牌,大大加重了项目办公室老师们的负担。
三、组织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范畴,管理心理学把激励看成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水平越高,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也越强,工作效能就越高;反之,激励水平越低,则缺乏完成组织目标的动机,工作效率也越低。有效的激励实践离不开正确的激励理论指导,按照研究层面的不同,激励理论分为两种类型:内容激励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旨在找出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具体因素。由于该类理论主要研究人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需要的问题,故而又被称为需要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阿尔德佛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德西和莱恩的认知评价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动机的产生以及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强化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
1. 内容激励理论:
①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是指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安全需求是指人们追求安全的需要,实际上,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所以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都可认为是寻求安全的工具。情感和归属需求是指人们对于爱情、友情和性亲密的需要,性亲密不同于生理需求意义上的性,前者与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及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尊重需要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自尊的需求,而外部尊重是被他人尊重的需求。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前进式需求, 具有直观性和简易性。考虑个体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差异, 在工作激励中考虑员工不同需要水平的差异, 并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② 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这一理论侧重于社会动因的研究。人的基本需要有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情谊需要。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成长和发展, 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同人们成就需要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成就需要。高成就动机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个人责任、工作反馈、适度冒险。
③ ERG理论
ERG理论是阿尔德佛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生存发展有大需求:物质生存需要(Existence)维持与重要他人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Growth)。物质生存需要通过与他人比较得到满足,维持与他人重要关系的需要通过和别人分享共同感受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则通过开发自身潜能和实现自我得到满足。
④ 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最终得到的两类因素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在激励行为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保健因素,又称非本质因素,保健因素解决不当时,会导致不满,但即使解决好了也至多是没有不满而已。激励因素,又称本质因素,具备此因素可以令人满足并达到激励效果,但不具备此因素人们也不至于不满。
2. 过程激励理论:
① 强化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他认为,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而人们的行为是对其以往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学习的结果。因此管理者可以忽略内在的认知活动且通过外部强化物控制员工的行为。强化物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三种。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之后立即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反应频率上升时,这种奖励属于正强化物。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行为之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体验,从而使此类行为在之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之后,随即呈现一个不愉快情境,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这种刺激就是惩罚。
② 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符合需要的目标可以诱发朝向目标的行为。管理者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人们的动机, 指导人们的行为, 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组织的目标挂钩, 调动人的积极性。
③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的员工激励理论。他认为我们想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意愿程度取决于我们对某种特定结果及其吸引力的期望程度。应用中,管理者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语昂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尽可能加大其综合效值。
④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由亚当斯提出,他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若比较产生的结果是均衡的,就会产生公平感,进一步激励其工作,而若结果是不均衡的,就会出现不公平感,影响工作积极性的提升。而具体的公平分为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分配公平是指对分配结果公平的感知,而程序公平是指对判定过程公平的感知。只有在程序不公平的情况下,人们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才会受到结果好坏的影响。反之,只有在结果对人们不利的情况下,程序是否公平才能对人们的态度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更喜欢报酬过高带来的不公平,并且不同个体对公平的敏感程度也会受到其自身人格特性等方面的影响。
3. 综合激励理论
将内容激励理论与过程激励理论相结合,得到综合激励理论。
四、将激励理论应用至名牌卡制度管理
名牌卡制度何去何从?是否能改进此制度实施形式从而提升名牌卡利用价值?根据已有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笔者提出以下想法。
1. 强化理论在名牌卡制度中的应用
① 强化理论是的应用是通过外部强化物进而改变对方行为,名牌卡制度管理中同样可以运用强化理论。教学管理部门可重新改动考勤制度:“上课前在助教处排队签到,课程开始后结束排队签到。而若在课堂上将名牌卡放置于卡槽中,可不用提前排队签到,由助教根据名牌卡记录。”此制度可实现潜在的负强化机制,若同学采取放置名牌卡的行为,其可节省课前排队的时间成本,渐渐地,这种节省时间的刺激作为负强化物,可强化同学课堂上放置名牌卡的行为,最终达到教学管理部门设立名牌卡制度的初衷。
② 正强化理论同样可在此制度中得到实践。助教可向同学们提前承诺,若在课堂中与老师积极交流互动,助教将根据其名牌卡记录课堂表现情况,期末考评时按照一定比例加分。这样一来,若同学们有动机拿到这部分分数,助教对课堂表现的记录将作为正强化物发挥作用。当产生互动交流并被助教记录优秀课堂表现时,此行为将会的到强化,该同学在之后将有更大动力携带名牌卡上课。但此策略的有效性有一个重要的假设,该同学有动机通过此方法获得更高分数。
③ 惩罚理论的应用可这样呈现:若同学上课未将名牌卡插入卡槽中,助教可记录相关情况,适当扣减平时成绩。当引入扣减成绩的惩罚机制后,同学们将会有动力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但此种动机的来源是被动式的,难以真正激发同学们的内在动力。
2. 激励理论应用的注意事项
从理论到实践,具体性的应用应有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整,强化理论在名牌卡制度中的应用中同样需细注意细节问题。
① 注重公平的实现。由公平理论,当人们知觉到分配不公或程序不公时,服从制度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而只有保证大多数人的知觉公平,制度的变更才可能卓有成效。
② 注重掌控激励的时效差。时效性是激励系统的一个重要基础。时效性强的激励行为能激发人们后续工作的潜能,使激励的效果长期存在。反之,时效性差的激励过程过后,使激励行为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激励理论明确指出,激励机制的运用最好选择需被强化的行为发生之后立即进行,间隔时间不能过长。如果错过了这一最佳的激励时机,会直接影响对方对自己努力成果的价值判断。遵守名牌卡制度的同学没有被激励、强化,势必影响到其之后的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 Robbins)蒂莫西·A·贾奇(Timothy A . Judge)著,孙健敏,李原,黄小勇译,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四版)
[2] 蔡韦龄,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2-30
[3] 郭惠容,激励理论综述[J],企业经济,2001-06-21
[4] 钟淑波,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08-30
[5] 孙凌,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06-04
[6] 王军,不同激励理论在团队激励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