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柴静现象”分析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话语力量

2016-06-03于洁丽

采写编 2016年1期
关键词:话语主持人

于洁丽

摘要: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作为党的喉舌,代表新闻舆论部门的话语力量,在国家垂直体系建构下具有多重新闻话语表现形式。本文以“柴静现象”为探讨对象,通过“柴静现象”的话语表现特征,从个人、媒介、民意三方面论述记者型新闻主持人的话语空间,探究扩宽主持人话语权的可能性。

关键词:主持人;柴静现象;话语

一、柴静现象

柴静是原中央电视台的知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曾主持过《东方时空》《新闻调查》《柴静两会观察》《看见》等节目,在2014年从央视离职。在十多年的新闻报道中,她始终奋斗在新闻报道前线,以犀利的言辞、成熟稳重的主持风格被观众所熟知。“柴静现象”指的是柴静作为新闻舆论部门的传声筒,在照顾国家意识形态全局要求的同时,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反映民众诉求,形成了新闻节目主持人个体话语权与舆论诉求的博弈,展现了新的话语表现形式。

二、“柴静现象”的表现特征

(一)从冷峻犀利到人文关怀。柴静初到央视年轻气盛,认为新闻就是一丝不苟、严肃端正的,新闻挖掘秉承“快,准,狠,一刀见血,见血封喉”式的报道方式,对于采访对象毫不留情面。比如在《新闻调查·飞越的界限》中,柴静对当事人的提问杀气逼人,冷峻尖锐的气势让被采访者感到不适,这缘于她对自己洞悉问题能力的自信。之后《新闻调查·非典狙击战》中,柴静瘦弱的女记者形象和话语中的柔情让观众意识到她的改变。在《新闻调查·双城的床上》采访中, 由于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柴静在循循善诱中尽显女记者的体贴入微,从小孩子的视角去提出问题,让观众感受到新闻媒体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二)带有目的性的题材选取。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多来自热点新闻话题,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一些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首当其冲被拿来做深度报道。节选柴静从2003年到2007年所参加过的《新闻调查》节目可以把柴静的选题进行简单分类,分别是医疗类(例如《北京:“非典”狙击战》《地贫患儿死亡悬疑》等)、教育类(例如《艺校学生陪酒事件调查》)、司法体制建设、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历史问题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的,因而柴静就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这种形象的塑造与政治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焦点关注具有时政特点。柴静新闻的关注焦点紧跟政策形势,对时政要闻进行不同方向的迂回式报道,引导观众聚焦于实施政策,进行深度报道,直接影响了话语走向。比如在两会期间推出特别节目《柴静两会观察》,柴静以记者身份出现,带着问题到“两会”中寻求答案。

三、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代表的话语力量

(一)个人观点。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参与新闻的采访和编辑,对于整个新闻事件具有高度的统筹和深刻的认知。柴静在“小虎队”新闻报道组中担任组长,新闻调查从选题到深入前线调查、采访,她的个人能动力都发挥的游刃有余。在柴静主持的新闻节目中,她直接参与新闻前线调查和采访的占到73%的比例,基本都是主持人前线调查与演播室播报相结合的形式。柴静作为一名女记者,她的提问带有女性身份特有的柔和,而在刨根问底追寻事实真相时,她的冷峻犀利压迫当事人的思考空间。

(二)媒介话语。电视新闻媒体作为新闻的直接输出平台,要对自己所播出的内容负责,从新闻选题到编辑播出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认可才能播出。主持人作为电视媒体的话语代表,也承担着所在媒体的话语责任。电视媒体有大有小,影响力大小不一、关注焦点不同,相应的话语力量也不同。比如央视是国家级电视媒体,代表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覆盖面积涉及到中国的每个角落,新闻节目会在每个省级卫视播出,影响力广泛。而湖南卫视主打娱乐节目,在多年的节目制作创新探索中打造出“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

(三)民声民意。群众在收看新闻节目时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主持人表达话语的场域,而群众对节目拥有自主选择权,如果新闻节目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心声,为群众办实事,那节目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认同,形成一种话语接受。群众在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求助于电视媒体,这是新闻节目话语力量构建的媒体与群众之间的信任。柴静善于利用各种平台搜集新闻选题,她的博客就是社会问题的聚集地,她从问题中获取选题进行深度调查,代表群众的利益去支配电视画面和主持人语言。

(作者单位:新疆电视台)

猜你喜欢

话语主持人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荧幕主持人 妙趣造型四问
话语表达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
著名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孙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