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恨”文化的传承与变化

2016-06-03杜翠芳

参花(上)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承韩国变化

杜翠芳

摘要:“恨”是韩国民族存在的文化心理,想要理解韩国,首先就是要理解“恨”文化。本文通过对“恨”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进行阐述,并以韩国高中现行的文学教材为例,分析韩国“恨”文化的传承和变化。

关键词:韩国 “恨”文化 传承 变化

韩民族一直是被称作“恨”的民族,也使得韩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识特征。它不仅影响着韩国人从古代到现代的思想,还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地渗透。所以,要想了解韩国文化,我们首先要了解“恨”文化的含义,并通过韩国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内容和之前的“恨”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恨”文化的传承和变化。

一、“恨”文化的概述

韩国的“恨”一字和中国的是一样的,因此,中国人会把它理解成仇恨或者是愤恨的意思,但是它们不论是在文化内涵、含义或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差别。韩民族的“恨”的含义主要包含“怨恨、悲哀、失望、悔恨”等含义,也可以从侧面说成是“理想未能实现而表达出的感情”。“恨”的情绪可以被自我化解或是被他人帮助解除,这也正是韩国“恨”文化最大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将“恨”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具有促进人奋发图强的含义[1]。

二、韩国“恨”文化的传承

“恨”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的比例较高,其中《文学》上册的教材中一共有诗歌20首,戏剧片段和小说共17篇。其中韩国诗歌有17首、外国诗歌3首、外国小说4篇、韩国小说和戏剧13篇。这17首诗歌中,就有6首是抒发“恨”的文化情感。而17篇小说和戏剧中也有7篇是表达“恨”情感的。这说明了“恨”文化仍至今仍影响着近代韩国人的思想[2]。很多对韩国有了解的国家都会认为韩民族具有敏感、多恨和多情的特征,而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恨”文化的诗歌等其他作品,诗歌中细腻、忧郁而又缠绵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韩文化中多情、多恨的特点。比如诗歌《你的沉默》,它表达的是对祖国光复的信念,诗人写到“我们在相见时担心离别,离别后相信重逢”和“离别若是换来毫无用处的泪水,那么爱会破碎,因此我把难以驾驭的悲伤的力量注入希望的头颅”。诗人把祖国比喻成爱人,把期待爱人的到来暗指期待祖国的光复,尽管诗中使用积极的表达方式,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与祖国分别后的痛苦。诗歌中还用到了“枫树”“初吻的回忆”等词语,不仅渲染出凄凉、缠绵的境界,还蕴含着忧伤、缠绵的“恨”的情感。

韩民族的“恨”文化中没有复仇的情节,前人在研究“恨”文化时也认为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民在看待“恨”的问题上,往往会选择“内在消化”,而不是怨恨、反抗[3]。在韩国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没有发现复仇意识和复仇的情节,甚至在近代诗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韩国人在经历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仍在歌唱“恨之美”。也可以从另一面看出韩民族从古代到近代,都秉承着“恨”文化理念,而不是“怨”。

比如诗歌《你快来》,这是一首写于日本殖民地末期的诗歌,诗人用美好的景色来描述自己想象中解放后的故乡,“你曾经生活了这么久的你深爱的家,在那被粗暴践踏的篱笆上,樱桃花开了,李子花开了。白天有蜜蜂蝴蝶飞舞,晚上有猫头鹰歌唱。”在日本殖民之间,韩民族不能抓住自己的命运,但是却可以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这首歌在表面上写呼喊伙伴回到故乡,其实暗指渴望祖国解放。这首诗歌在给人期望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现实与希望之间的差距,更加激发韩国人民的“亡国之恨”。

三、韩国“恨”文化的变化

在教科书中的“恨”文化已经由内向的“恨”转化为外向的“恨”。古代的弱势群体会把“恨”埋藏在心里,选择在冤枉和绝望中苟且偷生,会把痛苦看成自身无法改变的错误或是自己的错误,并且用豁达的态度来看待怨恨,使怨恨淡化,最后甚至变成了对自己的怨恨,通过对自我的惩罚来把“恨”化解,达到自我的新生。比如在《春香传》中的春香和李梦龙在监狱中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将自己的不幸都归咎于自己,而不是去“怨”别人,体现了古代“恨”文化中的内向性。而教材中的“恨”已经转变为外向的“恨”。

近现代的小说作品中对“恨”的阐述,虽然没有转向为外向攻击,但是与古代小说的善恶有报的观念是不一样的,近现代的小说或戏剧多数是以悲剧结尾,总是在“恨”达到高潮时结束,使“恨”没有得到释放。在古代民族面对苦难时,当事人面对强势的力量而无力挣扎,因此放弃反抗,但是这种“恨”的情绪是需要安慰的,这种能量不断地积累,也许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转变为韩民族社会运动的推动力。

四、结语

经历时代的变迁,韩国的“恨”文化仍在不断的渗透进现代人的生活中,并影响着韩国人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王晓玲.韩国“恨”文化的传承与变化——项针对韩国高中文学教科书的分析研究[J].当代韩国,2010(03).

[2]朴钟锦.多“恨”的民族,多“恨”的总统——卢武铉自杀原因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2(06).

[3]徐迎迎,张炎钰.“恨”文化和“兴尽”文化影响下的韩国社会[J].商情,2012(26).

猜你喜欢

传承韩国变化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从9到3的变化
在韩国走马观花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