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长尾理论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研究

2016-06-03吕炜

关键词:长尾理论高校

吕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基于长尾理论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研究

吕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摘要:长尾理论关注的是冷门的力量。长尾理论运用于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工作的长尾-潜在育人主体、碎片化时间以及各类育人载体的作用,通过协同育人、全过程育人、多维度育人,整合文化育人工作中的长尾,更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工作。

关键词:长尾理论;高校;文化育人研究

“长尾理论”说的是,在网络时代,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和销售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品种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配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1]“长尾理论”强调不仅要关注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更要关注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将经济学中的“长尾理论”引入到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的“长尾”现象分析

在当前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思政科教师、课堂时间、课堂讲授是传统意义上的主体、主阵地、主要方式,但思政科教师外众多潜在的育人主体,课堂外大量碎片化时间、讲授外更多样的育人方式占据了大学生们更多的时间、空间和关注,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传统“冷门”,是易被忽视的“长尾”。

(一)文化育人工作主体中的“长尾”现象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主体一般以人文、思政学科教师,以及人文、思政工作相关部门的教职工为最主要,制度建设、方案设计、内涵拓展、知识传授、工作推动、文化活动组织等重要工作主要由这些人承担与落实。但是,在校园里,大学生们每天接触频次最多,接触时间最长的恰恰不是这些人,而是那些专业课教师、身边的同学、后勤服务人员等,他们或长时间与育人对象在一起而不自觉,比如专业课教师、身边的同学、宿舍的舍友;或每天出现在育人对象碎片化时段而被忽略,比如宿舍管理人员、食堂打饭师傅等,与这些人交往占据了大学生们日常人际交往的绝大多数时间,他们时时、处处都在大学生的身旁,他们有或没有“文化”都直接为每个大学生营造出一个是否有“文化”的圈子,每时每地都会对大学生们的“文化”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但囿于对“文化”的理解,这些人文化育人的责任以及可以发挥的能量往往被忽视,他们长期“沉睡”在大学生身旁,成为文化育人工作主体的“长尾”。

(二)文化育人工作时间中的“长尾”现象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个教学期,每个教学期又主要集中在每周的教学日(一般为周一至周五),而教学日又主要集中在每天的上课时间。三个集中育人时间无疑是育人的主要时段,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计划一般都按照这三个集中时段来制定和落实,但这三个集中时段之外的时间,主要有每学期结束后的寒暑假、教学日后的周末、课堂外的课余时间。寒暑假共有近3个月时间,而“周一至周五,学生总体课余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占到了70.6%,周末课余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占到了73.5%”,[2]可以说这三个碎片化时间累积到一起其实是非常大的一段时间,但是因相对碎片化的特点和休息娱乐的人性需求,这一大段时间却沦为了文化育人工作时间中的“长尾”。完整的文化育人周期应该是三个集中时段与三个相对碎片化的时段的有机结合,否则就会出现学期内讲“文化”,寒暑假不讲“文化”;教学日讲“文化”,周末不讲“文化”;课堂讲“文化”,课余时间不讲“文化”。育人时间割裂,势必影响育人效果。

(三)文化育人工作载体中的“长尾”现象

目前文化育人工作的主要载体是课堂,学校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面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但是文化育人具有隐性特征,它总是化身为一种集体的‘潜意识’来对身处其中的‘大学人’发生作用,这就是文化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当前许多高校“无声”的载体其实很多,比如校园建筑、文化设施、人文景观以及校训、校歌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就是网络,据调查,“2014年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为29.3个小时/周”,[3]也就是说每个大学生网民平均每天在网络上花费4个多小时,这无疑为文化育人工作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无论是校园建筑、校训校歌,还是宽带网络,这些载体对很多高校来讲都是现成的,但由于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的利用,他们或是各自为阵,比如校园建筑、校训校歌,不能形成具有统一精神内涵的育人载体;或是放任自流,任其成为丧志的玩物,比如各种网络工具,这些育人的载体变成一个个“长尾”散落在各处,当然没有所谓的“润物”之效。

二、文化育人工作中长尾理论的运用

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提出:长尾理论体现了数学的集合原理:一个极大极大的数(长尾中的产品)乘以一个相对较小的数(每一种长尾产品的销量),仍然等于一个极大的数。[4]我们在文化育人工作中,要充分整合每一个长长尾巴的力量,努力打造长尾能量自由迸发的平台,发挥长尾的合力。

(一)从潜在主体教育自觉的唤醒到全员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仅是部分相关专业人士的事情,专业教师、后勤服务人员、身边的同学等潜在文化育人主体一直处于“沉睡”或被动育人状态。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然需要全员协同育人来实现。文化育人必须唤醒全部潜在主体的教育自觉,建立和完善文化育人制度和机制,构建起全员协同育人体系,使校园里每一个人承担起自己的文化育人职责。

要实现全员协同育文化,首先要唤醒潜在主体的教育自觉意识。要就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紧迫性、必要性与重要性对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潜在主体进行持续深入的教育,就文化育人的内涵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使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是学校文化育人诸多工作中的不同主体,切实树立起文化育人人人有责的意识。其次是要抓紧构建全员协同育人体系。文化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家都知道很重要,但又总是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因此要抓紧全员育人体系的构建,既要做好传统主体与潜在主体在文化育人工作中的分工,明确不同类别的教职工、学生在文化育人工作中的不同职责与目标,制定不同的育人方案、实施不同手段与方式,又要加强潜在主体与传统主体之间的协作,实施有效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激励保障机制,从制度上把育人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

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起来后,大学生们在育人的主战场-课堂接受文化育人主体中的主要人员-人文思政科教师,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先进文化知识。他们离开课堂后,在宿舍接受宿舍管理员有关生活起居文化的教育,在食堂接受食堂工作人员饮食与勤俭节约文化的教育,同学们根据各处接受到的文化彼此之间再进行文化的交流,进行更深入的文化浸润。这些教育方式既可以是课堂讲授式、团体辅导式、学习讨论式的,也可以是以身示范式、耳闻目濡式的。每一个大学生,在校园里,只要遇到了人,都可以接受一次文化的教育,当然也同样对他人进行了一次文化的传播,“人人育文化,文化育人人”,文化育人在校园必然蔚然成风。

(二)从碎片化时间整合到完整的全过程育人系统的构建

文化育人必须是全过程、完整周期的育人,才能把碎片化的时间粘合起来,把三、四年的大学生涯与每天24小时学习生活时间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文化育人主时间段与碎片化的“长尾”时间段,打造出完整的文化育人周期的全过程育人系统。

打造完整的全过程育人系统一方面要做好纵向全过程文化育人。从纵向的过程来讲,文化育人绝不只是从踏入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到拿着毕业证离开校园的最后一天结束,而应该是前、后要拉伸,中间要拓展。向前要延伸至各地高三的招生宣传、填报志愿、发放录取通知书,向后要延伸到毕业后各种手续的办理、校友会的定期联系与相关活动、校庆时问候关怀等。同时,中间也要拓展,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与周六、周日时间,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等活动,把文化育人理念与知识融入到各项活动中,深入开展文化育人工作。

打造完整的全过程育人系统另一方面要做好横向全天候育人。纵向全过程育人时间的长度终有限期,因此做好大学生每天24小时的文化育人工作,从横向来拓展全过程育人的宽度,丰富全过程育人的内容、夯实内涵,才能脚踏实地的做好整个大学生涯的文化育人工作。全天候育人首先要有具体的工作时间表,明确主时间段与碎片化的长尾时间段不同侧重点的育人目标与内容,两个时间段要为同一目标互相支持与补充,形成了全天24小时全天候文化育人。其次是要设计好各种活动与工作,巧妙的把碎片化时间粘合起来。每天的碎片化时间主要是大学生们的休息娱乐时间,必须把文化育人工作与大学生们的休息娱乐结合起来,一定要以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育人工作,在每个碎片的时间里都注入文化的因子、渗透文化的养分,既避免育人对象的抵触,又确实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从传统载体育人到网络新媒体时代多维度育人

文化育人必然是全方位的育人,要“通过学校的一切教育渠道,包括在各种专业和职业课程中,在各种课外实践、社团活动与师生交流,以及在校园文化与学校整体环境建设中,渗透文化元素的教育。即是说,融文化元素于学校一切教育中”。[5]

传统的育人载体除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以及社团活动外,主要有“软硬件”两类,一是“硬件”育人。比如校园规划布局、各类建筑名称、人文景观、标志性文化设施等等,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笔一划都要渗透着大学的文化与精神,默默的滋润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二是“软件”育人。比如校训、校歌、校风、学风、教风以及大学精神内涵、学校育人理念等等,这些形而上的“软件”非常柔性而又韧性十足的厚实着学校的底蕴,传播着文化。

全方位的育人需要通过多维度育人来实现。传统载体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的主渠道,它起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育人载体依附于时空两个维度,在时空上仍有许多的限制,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学时间,传统育人载体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为文化育人工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维度的限制,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抓手,实现了超越时空的多维度育人。

多维度育人也要做到“软硬”两手抓,一方面要抓住一个硬件:几乎人手一部的网络移动终端——手机。手机是实现多维度育人的硬件设备,是文化育人非常重要的载体。目前,几乎100%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据调查,“截至2015年6月,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5.94亿人,占全体网民88.9%”。[6]手机具有时时在线,不受时空阻隔的特点,无论学生在何时何地,抓住了手机,等于牵住每一位大学生的手,有了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关键工具。另一方面要抓住几个常用软件:微博、微信、QQ等为代表的大学生喜爱的自媒体应用。如表所示,以上软件应用在大学生网民中普及率非常高。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媒体工具,围绕大学文化育人的目标主动出击,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与游戏,从根本上改变虚拟网络世界育人主体的集体失语与被动局面,主动把握住大

学生们课余的大量时间,在他们碎片化的时间与空间里大展身手、大有作为。通过自媒体工具,我们在这块学生们最喜闻乐见和愿意接受的阵地上构建了文化育人的战壕与堡垒,再与传统育人载体一起,形成多维度立体育人,也就有了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

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文化育人工作中运用长尾理论就是把育人主战场与一个个不被关注的小战场整合起来,通过全员协同育人、全过程育人与多维度育人,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育人体系,构建起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让大学生们时刻处处浸润在“文化”里,接受大学文化的滋养,自觉而又自然的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文化”人。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年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立项单位:广东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人:刘洪一,完成时限:2017年5月,项目编号:2013JK260)

参考文献:

[1]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208.

[2]毕瑞.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15-1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17.http://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506/P020150603434893070975.pdf.

[4]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3.

[5]王义遒.融文化元素于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中[C]//刘洪一.文化育人: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2.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1.http://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猜你喜欢

长尾理论高校
长尾视角下的县域中小型零售企业经营策略研究
长尾理论下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经营模式研究
长尾理论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情感维护:高校校友捐赠长效发展的广泛基础